首頁>資訊>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中國科技要引領世界,就需要這樣一步一步的能力建設。

影片連結:

https://www.ixigua.com/6924202822502351373

本影片釋出於2021年1月27日,播放量已超四百萬

2021年,世界各國將有哪些重要的空間科學任務發射?我在《科技導報》上看到一篇文章(《2021年世界空間科學任務發射展望: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 | 不以大小論英雄》),對此給出了介紹。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球重要的空間科學任務發射近10次,包括1個空間天文望遠鏡、4個月球探測任務、2個小行星探測任務、2個空間地球科學衛星,以及多個載人航天任務等。

其中既有規模和投資巨大的旗艦型科學衛星和空間站,也有遂行深空探測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反映了空間科學的新發展理念: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不以大小論英雄。這跟當年美蘇爭霸的時期是不同的。

下面,我來介紹一些最值得期待的任務。

一、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終於要發射了。它是NASA、歐空局(ES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聯合研發的旗艦型空間天文望遠鏡。

韋伯望遠鏡最初預計2007年發射,然後就是推遲到2014年,又推遲到2017年……之後幾乎每年都能聽到它要發射的訊息,然後又推遲。

以至於韋伯望遠鏡發射推遲不算新聞,真要發射了才是新聞。最新的訊息是,又從2021年3月推遲到10月31日,將從法屬蓋亞那發射。

在立項之初,NASA給出的預算報價是5億美元。現在的估計是,總花費已近100億美元。

韋伯望遠鏡將到達日地拉格朗日點L2,即日地連線在地球外側約150萬公里的地方。在這個位置,可以使它相對於地球和太陽保持靜止。

韋伯望遠鏡旨在觀測宇宙最早的恆星和星系的第一束光,在紅外波段揭示深遠古老暗冷宇宙的奧秘,並搜尋宜居系外行星、表徵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尋找生命跡象。

二、美國商業航天公司Astrobotic將搭載聯合發射聯盟(ULA)的火神半人馬座火箭(Vulcan Centaur),執行NASA的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CLPS)任務。

Astrobotic研製的“遊隼號”月球著陸器(Peregrine Lunar Lander),將攜帶10多個來自NASA以及其它國家和組織的有效載荷到達月球表面。

這將是遊隼號月球著陸器與火神半人馬座火箭的首飛,也是私人公司的航天器首次登月。

這其中最特別的載荷之一,是偉大的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2008)的骨灰,它將被存放到月球上。

克拉克的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許多預測都已成現實。其中對衛星通訊的預測與現實發展驚人一致,因此地球同步衛星軌道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另一個特別的載荷,是英國倫敦太空點(Spacebit)公司研製的月球車“晨蜘蛛”(Asagumo)。如果成功,英國將繼美俄中之後,成為第四個月球車探月的國家。聽到英國以繼中國之後實現某某成就為自豪,你是不是感到別樣的自豪?

三、俄羅斯的“月球-25”號、又名“月球-水珠”(Lunar-Glob)著陸器,將在月球南極附近的博古斯勞斯基(Boguslawsky,以德國天文學家命名)隕石坑著陸,以尋找水的痕跡。

“月球-25”號這個名字令人唏噓,因為這個系列的上一個任務“月球-24”號是在1976年發射的,是在45年前。那還是蘇聯的鼎盛時期,從月球取回了170克樣品。然後人類就有長達44年沒有獲得月球樣品,直到2020年中國的嫦娥五號。

四、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將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發射。它希望實現月球軟著陸,包括著陸器、月球車和推進模組。

實際上,這是印度第二次月球軟著陸的嘗試。第一次是2019年9月7日,“月船2號”的軟著陸變成了硬著陸。著陸器“維克拉姆”(Vikram)號在距離月面2.1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絡,一頭撞了上去(《怎麼快速趕上中國的探月進度?印度自有妙計…… | 科技袁人Lite第86期》)。

所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簡稱ISRO)發了個海報,說“ISRO will be back with CHANDRAYAAN 3”。真是太有《終結者》的範兒了,I will be back!

最後,中國的空間站核心艙“天和”將要發射。

空間站配置了超冷原子、高精度時頻、高微重力等13個科學實驗櫃,可開展空間生命、流體燃燒、材料、基礎物理等研究和實驗。艙外設定的空間環境監測載荷,可為空間站提供太陽活動和大氣密度等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支援。

我來為大家解釋一下。超冷原子是利用原子的量子效應,實現常規方法無法達到的精密操控。例如超高精度的原子鐘,在宇宙誕生至今的138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秒。

空間站是寶貴的實驗平臺。例如在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上,就進行了與地面站之間的量子保密通訊。這是跟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相同的任務,在這方面中國領跑世界。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佈建成了跨度4600公里的天地一體量子通訊網路,為量子通訊的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跨越4600公里,中國量子通訊全球領先,歐美多久才能追上?| 袁嵐峰》)。將來,空間站會成為這個網路中的重要一環。

中國科技要引領世界,就需要這樣一步一步的能力建設。什麼時候說起一個最先進的科技來自中國,大多數人的反應是理所當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大堆人覺得“不可能吧”、“美國都沒搞,中國憑什麼搞,肯定是假的”,中國科技就真正領先了。

擴充套件閱讀

2021年世界空間科學任務發射展望: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 | 不以大小論英雄

跨越4600公里,中國量子通訊全球領先,歐美多久才能追上?| 袁嵐峰

怎麼快速趕上中國的探月進度?印度自有妙計…… | 科技袁人Lite第86期

九章不是計算機,是浮誇宣傳?這是嚴重的誤解 | 袁嵐峰

晶片再難,有兩彈一星難嗎?| 袁嵐峰

【百萬播放】中國GDP要超越美國,但不是靠“等美國跌倒” | 袁嵐峰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科技袁人”節目主講人,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入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責任編輯:陳昕悅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億萬富翁13萬我不奇怪,百萬富翁只有百萬,感覺好象哪裡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