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除了疫情,我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蝗 災”了。

2019年6月起,東非地區便已出現大規模蝗災。最開始,當地人無力反擊,災情愈演愈烈。

緊接著,4000億隻蝗軍順著季風浩浩蕩蕩來到南亞,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而我們的鐵哥們巴基斯坦,則成為受災最嚴重地區。成年蝗蟲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甚至在此排下大批蟲卵,企圖繁衍後代。

聯合國緊急呼籲各國聯合治理,作出全球性糧食危機的預警。

最先伸出援手的國家,是中國。

目前,第一支蝗災防治工作組已經抵達巴基斯坦。不僅是因為我們有技術,有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經歷過蝗災的可怕,所以不願重蹈覆轍。

最近還看到一則新聞: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訊息一出,網上一陣叫好。

照理說鴨子捕蝗能力強,身手靈敏,抱團作戰,紀律嚴明,擅長地毯式攻擊。大家很容易就腦補出“10萬鴨軍和蝗蟲正面對壘”的情景。

遺憾的是,這些鴨子面對的,可是數量高出自己數十萬倍的滿天飛蝗。單憑雞鴨大軍就想成功?實在是有些杯水車薪。

所以,這條熱搜很快被闢謠了:在巴基斯坦不適合“鴨軍”!

對於年輕人來說,蝗災離我們的生活似乎很遠。或許也有人會樂觀地認為:這一次,我們可以輕易戰勝。

這種樂觀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

-1-

這次蝗災究竟有多可怕?

蝗群的成員,並不是我們熟知的「綠色的螞蚱」。

而是沙漠蝗蟲。

4000億蝗蟲,和全人類搶飯碗。

或許你會想:沒關係的,蝗蟲生命週期短,3個月之後就好了。

萬萬想不到的是,它們會在遷徙過程中拼命繁衍族群。一隻雌性蝗蟲,一次性就可以產100顆卵左右。

所以,哪怕是上一代死去,新生一代也會剛好長成。只要破土飛出,就會繼續壯大族群,演化成覆水難收的災難。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成年蝗蟲很可能在巴基斯坦產卵,然後幼蟲將會在3月和4月發展壯大。

如果沒有控制災情,它們的數量可能會再增500倍,進而侵蝕周邊國家和地區。

細思極恐。

不僅如此,我們熟知的螞蚱和這次成群作戰的蝗軍相比,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綠色螞蚱往往是獨居,性格溫順害羞,難成氣候。

可螞蚱一旦被過境的蝗蟲所裹挾,開始聚集生活,尤其是當它的後腿被不斷觸碰刺激之後,恐怖的事情就會發生。

群居幾小時後,原本綠色的螞蚱會黑化成深棕色。

黑化後的蝗蟲,體內的多巴胺會分泌過剩,性格也會大變。先是攻擊性變強,暴躁易怒,隨後是食慾大增,體型壯大,對莊稼有更強的破壞力。

不僅如此,它們還會釋放一種叫苯乙腈的化合物,然後轉化成氫氰酸。

氫氰酸具備刺激性,對於蝗蟲的天敵雞鴨鳥來說,吃下蝗蟲可能會中毒。

輕則噁心嘔吐,重則失去知覺,甚至死亡。

曾經吃過黑色蝗蟲的鳥類,會產生“中毒的記憶”,並且將其納入基因,遺傳給下一代。而下一代鳥兒從出生開始就知道:“黑色的蝗蟲吃不得”。

所以在實驗中你會看到:躲在草裡的黑色很顯眼的蝗蟲,鳥兒根本不敢吃,頂多淺嘗輒止。而把自己偽裝的很好的綠色螞蚱,終究被鳥兒發現後,分分鐘就吃掉。

太絕了。不僅很好的保護了自己,還從容克制了天敵。

擺平完天敵後,黑化的蝗蟲又是如何對付我們人類的?

舉個例子吧。

人類曾經研發了一種微生物農藥去滅蝗,就是把對動物和人類無害的真菌,噴灑在蝗蟲身上,真菌會透過蝗蟲背部滲透到體內,隨後在體內肆意繁殖腐化,從內部擊垮蝗蟲的身體。

同時,被真菌感染的蝗蟲也會成為傳染源。進而擴散到種群之間,這樣就會達到擊鼓傳花的效果。

這可以說是人類對蝗蟲的降維打擊了。

可是你猜怎麼著?

這種手段對綠色蝗蟲很有效,但黑化的蝗蟲卻大打折扣。因為群居之後,蝗蟲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得到了強化。

你看,為了讓自己活下來,蝗蟲真的是煞費苦心。

這也就是為什麼數千年來,人類在面對蝗蟲時依舊如此頭疼的原因。

-2-

面對目前這種千億數量級的蝗災,我們只能用大範圍噴灑藥物的方式遏制其發展。

比如用飛機噴灑藥物,可這樣高效卻不環保。雖然消滅了蝗蟲,卻會損害農作物和其他動物的健康。

最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鬧得兩敗俱傷。

該怎麼辦?

中國人想到了一個辦法。

蝗蟲的成長初期,是它們力量最薄弱的時期。

首先,還不會飛,雞鴨可以輕易捕捉食用。其次,獨自生活,沒有成群,沒有黑化,身體無法分解有毒的化合物,雞鴨大軍可以放心食用。

於是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經過訓練的雞,會按照哨音的指揮行事。哨音一出,全軍出雞。一隻雞一天可吃70多條蝗蟲。

小範圍的蝗蟲被解決,雞群便開始大範圍遊走。周邊1000畝的草場,都是它們的巡邏範圍。

在雞群種類中,珍珠雞出類拔萃,啄法快很準,蝗蟲簡直是天然飼料,把自己養的白白胖胖後還會被送上餐桌,為當地家禽業貢獻一份力量。

可雞群內也會發生內鬥,它們沒有集體意識,有時候還不太聽指揮。

於是我們的農業工作者將目標鎖定在鴨子身上。

它們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擅長地毯式作戰,可以對蝗蝻(幼蟲)從土地裡連根拔起。

當年新疆蝗災,浙江直接空運幾萬只鴨子,它們和高空飛機一起協同作戰,圓滿完成了任務。

如果順利的話,那10萬隻運送至巴基斯坦的鴨子的作用不是正面硬剛蝗災,而是去處理蝗蟲在當地產下的幼蟲。

它們會在這顆定時炸彈被引爆前,連根拔起,及時止損,扼殺於搖籃。

絕不讓前代蝗蟲產下的幼蟲破土而飛,這也就是我們國家一直倡導的——

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

-3-

如果蝗蟲二次起飛了該怎麼辦?

那後果不堪設想。

網上有這樣的聲音:蝗蟲敢來中國嗎?不怕被人烤了吃了?

很多人以為這樣的說辭是調侃幽默,那我給你講個故事。

民間流傳饑荒的原因有三個,洪水、乾旱、蝗災。

在電影1942中,有這樣一幕:

因為蝗災,老百姓鬧饑荒。餓到實在沒辦法了,災民只能吃觀音土,啃樹皮。當時,人命可以用糧食來換的。很多家人因此被迫分離,許多生命餓死他鄉。

習慣了富足生活的人,根本不敢想象:農民累死累活忙了一年,結果蝗災入境,莊稼被洗劫一空,一年到頭顆粒無收。損失多少不說,很可能連命都沒了。

所以你會看到那句熟悉的打油詩:

“蝗蟲爺爺行行好,莫把穀子都吃了,眾生苦勞了大半年,衣未暖身食未飽,光頭赤足背太陽,汗下如珠爺應曉,青黃不接禾傷盡,大秋無收如何好,蝗蟲爺,行行好,莫把穀子都吃了。蝗蟲爺行行善,莫把莊稼太看賤,爺爺飛天降地時,應把眾生辛苦念。

那個年代我們經歷的,其實就是現在非洲貧困地區所面對的。

為了戰勝蝗災,你知道中國付出了多少努力嗎?

一開始,我們沒有先進的工具和治理理念,只能用鐵鍬拍打驅逐。

1952年,留學歸來的馬世駿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治理蝗災。

他翻閱歷史資料,研究中國上千年來的蝗災記錄。還和同事們跋山涉水前往蝗災地區,到現場研究它們的擴散行為。

這種研究枯燥而苦悶,可他還是發現了蝗蟲喜歡在水旱相間的土壤環境下繁衍安家。

他提出了從根本上治理蝗蟲的方法,就是不給它們營造適合生存的環境。於是修築堤壩,興修水利,耕墾湖灘荒地,大大提升了土壤的含水量。

蝗災的治理工作,就是在老一輩科研者日復一日的研究中,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逐步完善的。

再後來,我們引進了飛機噴灑農藥的技術。我們封山育林,完善水利設施。我們創立了網路熟知的「雞鴨大軍」的生物防治體系。

每一步,都看似理所應當。

每一步,也都何其艱難。

這個過程中,有的人因過勞生疾退休了。有的人奮戰幾十年,去世的時候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任何迴響。

2020年2月14日,著名生態學家、對蝗蟲治理作出巨大貢獻的孫儒泳先生,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我們現在之所以不會對蝗災心生恐懼,是因為農業工作者現在依舊在田野裡治蟲害,是科研人員畢其一生於一役,終日埋頭實驗,忍受著群居性蝗蟲的刺激氣味。

他們就是為了讓我們父輩祖輩辛苦種下的糧食不被糟蹋,為了讓人不至於因飢餓而死。他們前去異國支援,就是怕有一天蝗災侵襲中亞地區,後果不堪想象。

老話說:“老一輩視蝗蟲如瘟神,父母一輩視蝗蟲如零食,我輩沒見過幾次蝗蟲。”

不是我們見不到。

而是那些能見到的人,將蝗蟲死死封鎖在你我的生活之外。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我們能坐享其成,更要心存敬畏。

“請不要小看任何一場災難,因為這背後的代價實在太大。

哪有什麼天佑中華,是無名英雄在默默守護國家。”

參考資料:

《走近科學》 飛蝗成災的祕密;《牧雞滅蝗》CCTV-7

彩萬志 中國昆蟲文化;馬世駿《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梅根拍攝逃離王室紀錄片,離異大齡女愛穿深V,被稱“落跑貴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