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春節將近,“父母就地過年,留守兒童怎麼辦?”悄然間掛上百度熱搜前三。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不少人選擇留滬就地過年。

在居住的社群附近的一個小菜場裡,我瞭解到已經一百多個外地商戶紛紛選擇留滬過年。

徐紅在這個菜場賣了十多年肉製品。往年這個時候,她和丈夫早已踏上回家的列車,和許久未見的老人和孩子團聚了。而今年,她決定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留在上海過年。

她非常堅決地表示:“不能回去,為了孩子、為了大家的安全,今年我們夫妻倆就留在上海過年。”

回家團圓的期盼,再真實不過;但“非必要不返鄉”的道理,卻也再明白不過。

可是,對家鄉孩子的愛和思念卻最為迫切。

“孩子一個6歲,一個10歲了,都在老家。一年沒見了,特別想他們……”說起許久未見的孩子們,徐紅眼眶紅了,背過身,擦去淚水。

她有些歉疚,打算第二天“罷工”,花一天時間專程去給兩個孩子挑禮物。

過去一年,中產媽媽因為“雞娃”“焦慮”“內卷”等詞頻繁進入大眾視野。與她們相比,同樣有著不小育兒壓力的外出務工媽媽大多時候卻鮮少被人關注。

外出務工媽媽們在人力資本上並不佔優勢,因此在城市中要麼成為流水線工人,要麼做小本生意。

這些工作要麼勞動量大而且時間長,要麼工作和生活環境差,不適合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

所以,一般等哺乳期一過,她們就要準備離鄉,開啟“養家和遠端養娃”的模式。

和徐紅聊上幾句,聽得最多的竟然也是育兒壓力。不時,還有旁邊其他媽媽們的附和。

日常跟孩子互動的方式都是透過手機,孩子剛學會走路影片觀看,孩子剛學會說話語音聊天。

在成長的道路上,這些在上海打工的媽媽成為了孩子們眼中的“電子媽媽”。

據2019全國留守兒童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留守兒童約6683萬人,一組資料折射的是中國家庭中不少父母與孩子長期異地生活、無法給孩子提供陪伴的現狀。

離開家鄉,去大城市發展,他們或為自身更好的發展,或為賺更多的錢提升孩子生活質量,亦或來到城市為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讀書條件。

雖然選擇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每一次選擇的背後,都是一種短暫的犧牲。它們和愛有關,為了更好的愛身邊的人,也期待明天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陪伴。

隨著時間推移,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80後家長們,已成為新一代外出打拼的主力軍。

他們開始像自己上一輩一樣,逐漸嚐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辛酸。

同時,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讓這些在外打拼的人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他們要在外辛苦工作賺錢養家,另一方面,教育的焦慮讓他們試圖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尋平衡,不錯過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

對媽媽們來說,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不能時常陪伴孩子、親身經歷孩子的成長,讓她們的內心充滿了遺憾與自責。

但為了更好地愛孩子、愛家庭,她們別無選擇。

特別是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裡,為了家人的安全著想,也為響應“非必要不返鄉”的號召,很多在外工作的媽媽們選擇了就地過年。

而隨著年味愈發濃烈,他們也愈加感受到內心的糾結與不平靜。

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就曾公開對就地過年的打工人們表示“非常欽佩”。

因為“沒有誰認為這些做法是理所當然的”,可以“看作是為全中國人民所作的一次貢獻和慈善。”

所以無論是響應“就地過年”的號召,留在當地過年的媽媽們,還是老家一年未見的留守兒童們,都值得被熱情對待,奉為上賓。

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關於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有關情況。

會上,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司長郭玉強介紹,為了能夠讓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兩類特殊困難群體過一個安全、舒心、祥和的節日,各級民政部門正在開展一系列的關愛行動,去全力保障好農村留守兒童們。

聽到民政部的訊息後,徐紅不停地點這頭。她說:“昨天和娃娃們影片,孩子已經給她看過志願者們送來的年貨大禮包了。還有村裡有個小劉老師每天都會過來看看他們,陪他們下下棋聊聊天呢。”

辛苦的媽媽們,快拿起手機和孩子打個電話吧,或許久違的笑聲將撫平你內心的焦慮,濃濃地愛意將填滿你內心最深的牽掛。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出家成長記(六十八)——我們應該如何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