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個疑問不知道能否代表一部分人,他們像筆者一樣,正處於是否應該囤點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中。

一邊是理智告訴我們應該如常消費。因為以目前澳洲乃至世界的經濟生產水平,一般的日常物資供給都是過剩的,特別是糧油食品等基本需要,在無戰爭無大災難的情況下,澳洲這幾千萬人總能滿足到(大不了省著用就是了)。澳洲政府、廠家也呼籲大家要冷靜,貨物足夠供應,不需要哄搶,更不需要產生心理恐慌,造成混亂。

但是,情感上,看到朋友圈的圖片、再看到超市部分清空的貨架,個人難免擔心——那麼多人(包括本地西人)都開始搶購囤貨,就像銀行擠兌一樣,肯定會導致出現區域性暫時性供應不足,到真有需要買不到怎麼辦?

就像口罩,之前有人聽政府呼籲沒有“囤”,但是很多人搶購了,現在一罩難求,想買也買不到,萬一疫情在澳洲爆發了,戴口罩想增加點防禦也不得;現在朋友圈、微信群、購物網站有兜售口罩的,但產地不明,真假難辨,價格還高的嚇人。所以,現在能搶到大米廁紙,還沒有高價,就多買點,反正都會用的,總能吃到總能用到。

於是,原本自認為較為理智的那一部分人,被一撥先緊張起來的人“攻陷”了,淪陷成新一撥緊張的人,再影響著下一撥人,形成了羊群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想想,連我們這些自認為資訊來源充足、分析能力較高、有較理智心理防線、對政府對供求市場都具信心的媒體人,都逐漸變得脆弱、動搖、從眾,何況是有家有口有寵物、要照看一大家子的民眾。

在寫編輯結語時我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要理智分析,不要被帶節奏,但越是這樣說,朋友圈的表現卻往往適得其反,結果反而是小編自己禁不住下班經過超市也順手帶一包廚房紙。

所以不能一味怪媒體釋出資訊誤導,更不能責怪社交朋友圈的個人表達,要知道如何建立國民強大的心理防衛機制,這是一個國家級別的防衛命題——在世界性災難事件面前,不產生更大恐懼,不令社群產生更大危機,民眾的行動不會令災難雪上加霜,乃至做到“團結”“同舟共濟”“保護弱者”。

現在暫時只是一個致命率不高的病毒,如果他日遇到更大的危機災難,我們會如何?澳洲這個國家會如何?是理智佔上風?還是受情感驅動?我們能不能在遇到困難時,從政府、大機構、商家,到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國人,都能有條不紊沉穩面對,既能保護自己,也團結起來保護他人,這也許是未來政府和民眾需要一起探討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原標題:囤還是不囤,這是個問題)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美國對中國媒體發起報復戰爭,大量縮減駐美記者,外交部強勢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