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4543字,29圖
閱讀預計:11分鐘
3月2日,印度總理莫迪的一條推文,炸裂了全印網民。
他說,自己將要在3月8日這一天,放棄經營自己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Instagram與油管(YouTube)上的賬號。
在全印網民焦慮了一天後,他再度發推,說這一天的放棄經營,並不是為了退圈,而是為了在“國際婦女節”這一天把麥克風交給女性。
莫迪推特截圖
雖說如此,但情況並不會如此簡單。
在印度,上至總理,有英迪拉·甘地,下至邦、縣、村,不乏活躍的女性身影。但放眼全社會,女性又似乎是一個經常缺席的存在。她們的發展空間狹窄,只能附庸男性,地位地下,飽受歧視。
獨立後的印度,確實是重視女性權利的,還頒佈了各類法律,比如《嫁妝禁止法》、《印度教繼承法》、《禁止童婚補充條例》、《反家庭暴力法》等等。甚至在2010年3月9日,印度聯邦院也通過了為婦女保留1/3席位的議案。
印度女性街頭遊行
但傳統陋習根深蒂固,難以一時剔除,法律流於形式,也是顯而易見的問題。
更別提宗教信仰的約束,經濟的不獨立,印度女性想要走出家庭,走出禁錮,獨立自主地奪麥發聲,絕對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聲勢浩大的Me Too盛火,燃翻整個好萊塢,一路順風蔓延到全球,寶萊塢也無法避免。
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女性權利之際,《神祕巨星》也在中國上映。片中,女權和男權的對壘,女孩勇敢追夢的故事,在中國引起熱議。
《神祕巨星》海報
加上之前熱映的《摔跤吧,爸爸》,於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印度電影逐漸進入眼前,比如還有改編自“德里黑公交案”的《一個母親的復仇》。
在這些電影裡,不乏自立、自強、自信的女性形象,讓全球觀眾都印象深刻。同樣,這也是讓印度女性獲得了一件發聲利器,電影。
雖然在印度傳統的電影工業體系當中,男性佔據了主導地位,牢牢把控著導演、編劇等中心工作。
但隨著時代變化,社會變遷,也越來越多印度女電影人,手執導筒,面向全世界的觀眾,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講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沒有女人的國家》,印度一部女性主義色彩明顯的電影
她們關注女性權利,講述邊緣人物的人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表達著自己對時代的看法。
01 迪帕·梅塔(Deepa Mehta)
迪帕·梅塔,是加拿大印裔,處女作《薩姆和我》 (Sam & Me 1991年) 就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她執導作品《水》(也被翻譯成《月亮河》)、《大地》和《愛火》,俗稱“元素三部曲”,享譽全球。特別是《水》,不僅是2005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水》(也被翻譯成《月亮河》)
這個發生在瓦拉納西的故事,悠長而平靜,如水幽深。童婚的女孩,8歲就成了寡婦,只能剃掉頭髮,住進寡婦之家,在此度過餘生。這裡,有美麗善良,勇敢追求愛情的女子,也有一心斂財刁蠻婦人,也有住了大半生的枯槁老人。所有人的命運,水般流淌。
這部電影原定於2000年在印度拍攝,但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煽動騷亂,燒燬佈景,甚至威脅導演和演員們,迫使製作停工。而後,劇組轉戰斯里蘭卡,直到2004年6月,才完成拍攝。
迪帕·梅塔曾言:“所有藝術都是政治的,不是個人的。它以某種方式反映了我們時代的政治。我不認為自己會在影片中高舉標語。但這些面對了現實的故事,會激勵著我。這也一定是我熱衷的事情。”
導演迪帕·梅塔
她的電影,確實如此。紀錄片出身的她,真實地用影像紀錄下來,她眼中的印度和瓦拉納西寡婦們的故事。無論是苦難、絕望,還是虛渺的希望,都澄澈動人。
02 蘭迪塔·達斯(Nandita Das)
蘭迪塔·達斯1969年11月7日出生在印度德里,父親是著名的印度畫家賈廷·達斯(Jatin Das),母親Varsha Das是一位作家。
而她,一開始,是一位演員,曾經還參演過迪帕·梅塔的《水》。她還是2005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成員。
《追尋》(Firaaq)
但讓大家認識到她的,還是她所執導的電影。比如,2008年的電影《追尋》(Firaaq)。《追尋》是印度第二部講述2002年古吉拉特邦社群大屠殺的電影。屠殺24小時的眾生相,在電影裡一展無餘。
《芒多傳》
比《追尋》更富盛名的還有一部《芒多傳》。1948年,在印巴分治的陰霾下,飽受爭議的烏爾都語作家芒多不得不從孟買逃到巴基斯坦的拉合爾。他的顛沛流離和精神掙扎,盡數精準表達了出來。
開篇寥寥幾筆,蘭迪塔·達斯便用她獨有的女性視角,勾畫出芒多夫人的堅強與果敢,還描摹出芒多筆下那些生活於苦難之中卻不失光彩的妓女們。
蘭迪塔·達斯(Nandita Das)
蘭迪塔·達斯和《芒多傳》主演
該片還獲得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一種關注大獎提名。虛實結合的剪輯,獨特的視角和觀點,都贏得了專業影評人的好評。
03 阿蘭克裡塔·什裡瓦斯塔瓦
(Alankrita Shrivastava)
講到印度女性主義電影,阿蘭克裡塔·什裡瓦斯塔瓦執導的《我罩袍下的口紅》Lipstick Under My Burkha (2016)必定不能缺席。
2016年在東京國際電影節拿下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的排名以後,它的熱度不斷攀升。在孟買電影節和IFFLA等多個國際著名電影節上獲得了無數獎項。
《我罩袍下的口紅》
無論是想成為歌手的,從頭到腳裹著罩袍的女大學生;還是想逃離小鎮的美容師;還是生育了三個娃的家庭主婦;還是年過半百的寡婦,她們都依舊渴望生活的轉機。
哪怕是戴著枷鎖舞蹈,這四位獨立自主的印度女性都選擇讓女性主義的萌芽自由生長。
阿蘭克裡塔·什裡瓦斯塔瓦,是印度領先的當代導演之一。她以前曾協助印度著名導演普拉卡什·賈(Prakash Jha)執導過《綁架》(Apaharan),和導演Bulbul Biswas合作過Rajneeti等電影。
最近,她和Nitya Mehra、卓婭·阿赫塔爾(Zoya Akhtar)以及Prashant Nair合作的亞馬遜劇集《天堂製造》(Made in Heaven)也拿到了不俗的成績。
阿蘭克裡塔·什裡瓦斯塔瓦(Alankrita Shrivastava)
《天堂製造》裡,講述的兩位婚禮策劃師塔拉和卡蘭的生活。從他們操辦的包辦婚姻、嫁妝交易中,可以窺見印度的新舊交融,傳統與現代觀念的衝撞。
04 康柯納·森·沙爾瑪
(Konkona Sen Sharma)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參演《我罩袍下的口紅》的康柯納·森·沙爾瑪,也是一位導演。
《少年舒圖的煩惱》(A Death in the Gunj 2016)就是她的作品之一。該片曾被選入海南國際電影節的展映單元。
康柯納·森·沙爾瑪
康柯納·森·沙爾瑪對少年煩惱的細膩描寫,對感情暴力和成人世界冷漠的揭露,讓人印象深刻。
05 卓婭·阿赫塔爾(Zoya Akhtar)
如果你還記得獲得了印度奧斯卡多項大獎的《印度有嘻哈》,那你應該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的導演卓婭·阿赫塔爾。
卓婭·阿赫塔爾(Zoya Akhtar)
從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專業畢業後,她曾協助米拉·奈爾(Mira Nair),Tony Gerber和Dev Benegal等導演進行電影創作,而後獨立執導影片。三人行西班牙公路電影《人生不再重來》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個男人,抱著必死的心態在西班牙,挑戰各自內心最懼怕的事物。怕水的阿瓊學會了潛水,恐高的依姆蘭去參加了跳機訓練,膽小的卡比爾最後還和阿瓊、依姆蘭一同加入西班牙奔牛的隊伍中。
《人生不再重來》
片中的潛水教練潛水教練萊拉(卡特莉娜•卡芙Katrina Kaif 飾),魅力十足且有自己的獨立觀點,也正是在她的影響下,這三人的人生觀和人生,都在這場旅行中發生著變化。
卓婭·阿赫塔爾還參與執導了印度電影工業百年紀念作品(1913-2013)《孟買之音》(Bombay Talkies)以及延續《孟買之音》故事的電視劇集《愛慾故事》。
印度現代都市女性對愛情、性和婚姻的態度,在劇集裡得到了呈現。她們開放且自由的姿態,讓觀眾也將其譽為印度版的《慾望都市》。
《愛慾故事》
06 邵娜莉·玻色Shonali Bose
邵娜莉·玻色是享譽國際的電影製片人,她在加爾各答,孟買和新德里長大,並在美國度過了成年生活。
她的兩部電影長片《阿姆》(Amu)和《帶吸管的瑪格麗塔》(Margarita)都是劇情片,曾參加包括柏林國際電影節和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在內的150多個電影節的展映,贏得了眾多享譽國際的獎項(超過40個)。
《帶吸管的瑪格麗塔》
《帶吸管的瑪格麗塔》的女主角萊拉,是一個患有腦性麻痺的女孩。她才華橫溢,是德里大學高材生,還是有抱負的作家和大學樂團的作詞者。但在愛情和自我探索的旅途上,卻不那麼順利。
在邵娜莉·玻色剋制且不煽情的鏡頭語言裡,萊拉自我尋找的故事變得十分清新溫暖,無論是出櫃還是自我認同,都讓人倍感真實。
邵娜莉·玻色
07 莉娜·亞達夫Leena Yadav
曾在多倫多電影節公映的《炙熱》,也是一部極具女性主義色彩的電影。
《炙熱》
拉賈斯坦,鄉下。拉妮,30多歲就守寡多年,為操辦敗家兒子的婚禮而債臺高築。拉蕎婚後一直未能生育,酒鬼丈夫常常對她拳腳相加。
而碧琪麗,是流浪舞團的花魁,老闆拿她的身體當作是搖錢樹。最後被物化、備受壓迫的她們,最終覺醒,如《末路狂花》一樣選擇了出逃。
而導演莉娜·亞達夫,敢於選擇如此矛盾尖銳的題材進行創作,又何嘗不是勇氣之舉?
莉娜·亞達夫
而後,她所執導的《拉傑瑪·查瓦爾》(Rajma Chawal)也同樣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佳作,用一個發生在網路時代的故事,剖析著極具印度特色的父子關係。
08 高裡·辛蒂Gauri Shinde
《印式英語》是導演高裡·辛蒂自編自導的作品,也是第37屆多倫多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由寶萊塢女王希裡黛玉飾演的印度家庭主婦,絕對擔當得起近年來印度女性主義覺醒的銀幕代表。她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奪得家人的尊重,極具自尊,卻也溫柔動人。
《印式英語》
在希裡黛玉的演繹和導演高裡·辛蒂精心的編排下,整部電影如同春風化雨,印度的文化自卑和女性平權問題,暗含在一個家庭的矛盾當中,卻又不讓人心生恐懼。
另外,講述印度女攝影師的電影《美好的人生》(Dear Zindagi),也是導演高裡·辛蒂自編自導的作品。
高裡·辛蒂和希裡黛玉
09 米拉·奈爾Mira Nair
講到印度女導演的傳奇,米拉·奈爾是絕對不能缺席的。就算是放眼世界,盤點全球百佳女導演或是女導演佳作,她也一定榜上有名。
1988年,導演的處女作《早安孟買》,一舉摘取了1988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早安孟買》
她也是印度唯一一位,三次拿到威尼斯電影節提名的導演。1991年,《密西西比風情畫》,提名主競賽單元金獅獎。2001年,《季風婚禮》(MonsoonWedding)榮獲金獅獎。2004年,《名利場》再度提名。
這位1957年生,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女導演,無疑是繼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Ray)後,又一張亮麗的印度名片。
米拉·奈爾
2000年夏天,米拉·奈爾在30天內完成了《季風婚禮》的全部拍攝工作。這場旁遮普婚禮,平靜的日常底下是暗潮洶湧。
女兒阿迪特(瓦塞達拉Vasundhara Das 飾),奉父母之命,要嫁給一位美國留學歸來的富商之子。而她,尚未和情人,一位已婚電視臺主持人,斷絕關係。與此同時,婚禮設計師又和女僕情投意合;表妹和姑父又因自由戀愛的問題,而起爭執。
《季風婚禮》
複雜的東方家庭關係,盡在一場婚禮中展露出來。交雜其中的,還有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爭鬥。無論是服飾、還是語言,每一處細節,都飽含深意。
另外,讓烏瑪·瑟曼拿到金球獎和艾美獎的電影《神經性失明》(Hysterical Blindness)也是米拉執導的作品。
《神經性失明》
這些年,登上電影舞臺的印度女導演是越來越多,比如阿米爾·汗的妻子,基蘭·饒(Kiran Rao)也是一位導演,阿米爾·汗參演的《孟買日記》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夫妻合照
這些女性導演們,力爭掌握話語權,為自己發聲。她們以一種勇敢的姿態,走在平權的前列。
《我罩袍下的口紅》在印度遭到封禁時,阿蘭克裡塔·什裡瓦斯塔瓦就曾說:“我不會氣餒,我會一直抗爭到《我罩袍下的口紅》能在印度的電影院上映為止,而且只要我還能拍電影,我就會繼續拍攝‘以女性為主導’的電影。”
《我罩袍下的口紅》
最終,她取得的勝利,在印度電影史上亦是劃時代的一筆。
高裡·辛蒂在採訪裡說:”我沒有努力強化女性角色,因為我天生如此。如果有什麼有辱女性人格,這個時候,我會思考如何去避免。而作為女性,想要成功也確實需要付出額外努力。“
高裡·辛蒂,騰訊視訊可以找到她的採訪
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她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