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孩子們最為開心的就是能收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歷史由來已久,而在古代,壓歲錢卻不是真的貨幣,而是造型別致、寓意吉祥的“花錢”。壓歲錢的“壓”字本作“厭”,其意為“厭勝”。厭勝是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據說有“降伏”“制伏”別人的功效。壓歲錢的“歲”字本作“祟”,意為“邪祟”。由此可見,“壓歲”的含義就是降伏邪祟,祈禱晚輩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漢代壓歲錢形制多為正面鑄有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漢代的這種鑄幣形式一直延續到清代。筆者收藏的“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壓歲錢即屬於此類形制。這枚壓歲錢為銅質,直徑約5釐米,正面印刻“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並環繞以蝙蝠、萬字不到頭等吉祥圖案;錢幣背面刻有一隻梅花鹿。梅花鹿活潑可愛,栩栩如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鹿是傳統的吉祥物之一,因它與“祿”諧音,含“高官厚祿”之意,故深得讀書人喜愛。在壓歲錢中刻上梅花鹿,既是對“金玉滿堂”的呼應,也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
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日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王建的《宮間》中記載:“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是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粉邊;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
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可知,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穿著賜給孩子的。對此,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可作印證:“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筆者收藏的“長命富貴、天長地久”葉形壓歲錢,就留有專門用來穿繩的鈕頭。
近年來,厭勝錢正逐漸成為收藏界的新貴。這基於以下幾種因素:
一是厭勝錢具有保值功能。厭勝錢屬於古代錢幣範疇,具有文物價值,而且存世量極為有限,且不可再生,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保值功能越發地顯現出來。而且存放時間越長,年代越久,升值的機會就越多、空間就越大。
二是厭勝錢具有欣賞功能。厭勝錢大都鑄工精湛,文字優美,圖案豐富,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的喜歡。
三是厭勝錢具有研究功能。厭勝錢的圖案多與歷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社會風俗、神秘文化有關,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鑑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