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3月8日,義大利感染新冠人數上升至7375人,死亡人數366人。一個週末確診激增57%,死亡率已經成為全球最高。
義大利疫情的擴散已逐漸失控,與此同時,從義大利入境其他國家的人員,不斷地成為病毒攜帶者。美國,英國,愛爾蘭,德國,中國均有義大利疫情輸出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義大利總理孔特在3月8日凌晨緊急簽署檔案:北部14個大區(類似於中國的省)實行最嚴禁令!
這個看似“鐵腕”的行動,本應該成為義大利防疫的關鍵。但目前為止,帶來更多的則是混亂...
who點名表揚義大利的封城計劃
史上“最嚴”封城令疫情暴發近半個月以來,義大利的疫情並沒有得到抑制,反而加速擴散。僅僅一週,疫情就已經深度蔓延到義大利北部各區。
除了早先就成為重災區的倫巴第和威尼託外,周圍數區也已進入緊急狀態。被義大利政府列為了“橙色區域”
2.27和3.7的疫情對比
在上次我們也介紹過,義大利在疫情暴發伊始曾經封鎖了十餘座小型城鎮。(戳這裡複習)
但那次的封鎖只是暫時的,不久後,一些原本的防控措施就被取消。疫情較重地區的學校,酒吧,旅遊場所僅僅關閉了十來天就重新開放。
結果病毒像人們的活動軌跡一樣活躍,拉齊奧大區和皮埃蒙特大區的主席先後被確診,總感染人數激增。造成了倫巴第醫療資源和醫護人員告急。
更可怕的是,根據義大利的疫情變化地圖可以看出,疫情已經向南部延伸。這是義大利當局最不想看到的情況。
南部較為貧困,醫療條件也相對落後。現在全國最富的倫巴第區都快撐不住了,如果疫情真的在南部爆發,義大利將無力迴天。
生死存亡之際,總理孔特下令封鎖北部14個大區,將1600萬居民強制隔離。實施這種強度和大範圍的封城,在歐洲很難想象。
孔特的計劃是這樣的:從3月7日夜間開始,首府米蘭封城,隨後整個倫巴大區封鎖,禁止進出。其他13個發生嚴重疫情的大區,也同樣執行封鎖令。
在被封鎖的城市裡,還有一系列防疫措施:
所有學校,包括大學關閉;
博物館,電影院和劇院
健身房,游泳池和其他運動場館關閉,停止一切體育賽事;
梵蒂岡的西斯廷大教堂關閉;
封鎖區內的滑雪勝地關閉;
婚禮,葬禮,宗教儀式暫停;
購物中心和百貨公司週末不允許開業。
但值得一提的是,封鎖區內的酒吧和餐廳仍可以開放,但營業時間必須在6am-6pm之間,而且每個客人之間必須相隔1米。否則就可能被警察叫停。
(不知道現在米蘭的餐廳裡是不是和芬蘭的公交站一樣...)
警察和部隊對封鎖區的邊界進行檢查,高速公路將設立崗哨,進行檢查。嚴禁不必要的人員進出封鎖區,違反限制的人可能面臨三個月的監禁。
倫巴第大區以為重症監護醫生表示,現在是必須改變義大利生活習慣的事件。
比賽被禁止觀眾入場,c羅在尤文圖斯勝利後“我拍我自己”
“這不是我們能出去逛街喝酒吃飯的時候了,必須改變,要不然很危險。”
醫生支援,政府果斷,本來封城從草案上看來還是挺靠譜的。但實際行動起來....一言難盡。
逃亡,暴亂,被歧視孔特可能怎麼都沒想到,在這份震驚歐洲的決策正式宣佈前幾個小時,計劃先被其他人洩露到了網路上。
3月7日下午,米蘭的餐廳外還有很多人悠閒地喝著咖啡,聊著天,戴口罩的人不算非常多,彷彿沒有感受到這些天疫情的危險。
但這樣的悠閒完全被洩露的封城計劃打亂了。人們看到訊息,都認為米蘭會像武漢一樣戒備森嚴。
封城前,米蘭的遊客帶戴口罩擺自拍
不過人們倒是沒把注意力放在病毒的威脅上,第一反應是:封城了,我得快跑。
米蘭的數萬遊客,歐洲打工者,義大利其他地區的打工者,在3月7日晚間搶購最後幾班出城的火車。一個英國記者形容:“打仗時都沒見義大利人這麼慌。”
當晚從米蘭到羅馬的末班車是23:31,這輛8小時的慢車平時很少會有人選擇乘坐。但當天被擠的像是國內春運一樣。
一名乘客回憶,米蘭火車站有很多人揹著很大的行李衝向月臺,車來了後所有人都試圖擠上車,沒買到座票的人擠滿走廊,有的坐在地板上。車廂裡有一種令人不適的安靜和沉悶。
但現在看來,義大利封鎖區的鬆散管理,根本稱不上是施行了封城計劃。這個我們等會再說。
先看看與車廂裡的沉默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
3月7日起,義大利包括那不勒斯,薩勒諾等近10個城市,因疫情爆發了監獄暴亂。
起初是因為囚犯們要求監獄採取預防新冠的措施,但在談判進行了幾天後監獄方面終止了談判。最終造成一定規模的監獄暴亂。
一些囚犯綁架了獄警,還有囚犯在衝突中死亡。
監獄外,囚犯的家屬們也鬧起來了。他們不滿國家為了預防新冠禁止探視的政策。
這一裡一外,一個要防護一個不要防護,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幹嘛...
其實對義大利民眾來說,對疫情帶來的副產品的重視遠遠超過了疫情防護本身。
因為疫情失去工作,沒法出去玩可能是更多人擔心的。而眼下,還有很多義大利人感到了更糟糕的事情——歧視。
湖北衛視採訪曾經在中國生活過的義大利嘉賓時,他說:當自己到柏林的時候,人們聽到他是義大利人,就會開冠狀病毒的玩笑。
還有米蘭的民眾說,我們現在知道了中國人因為病毒被欺負的感受。
無論如何,防疫肯定會對義大利造成極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挑戰,但扛過疫情仍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只是最大的問題是:按照義大利現在的管控措施,真能防住病毒嗎?
封城管不住人,醫療系統要崩潰其實義大利的封城和中國武漢等地區實行的政策完全沒有可比性。對於義大利的封城措施,質疑聲非常大。
簡單就是兩個問題:
1、措施方案不到位
2、人太皮了管不了
一家在封城區打牌的義大利人
先說封城的措施。義大利被封鎖的14個區域內,居民雖說不能通往本國的其他地區,但是在封鎖區內的活動範圍幾乎不受限。
警察只在高速公路和一些小型城市的道路入口設立檢查點,警察人數也不多。只要不是開私家車,偷溜到臨近的未封鎖地區非常容易。
沒有社群一級的監管系統,人員的流動很難真正被管理。
從封鎖區出境的航班和火車也沒有全部取消。
義大利說封城,又必須顧及歐盟其他國家的面子,放行留在封鎖區的歐盟居民。結果就是在封城後仍然有很多來自英國,德國的人從疫區飛往自己的國家。
義大利鬆散的政府本來就很難落實長效且有力的舉措,結果一些歐洲自由派又批評義大利的封城計劃“侵犯人權”。
整的總理孔特更不可能下狠心管這些封鎖區。
他還出面解釋,大概的意思是:我們沒有封城,不靠強制封鎖,主要靠民眾在緊急情況下的自覺。
這事在義大利聽上去就更荒唐了。義大利浪漫而悠閒,也讓這裡的民眾天生比較散漫和難以管理,靠自覺?不可能的。
義大利某家殯儀館掛出“要麼家裡呆著,要麼躺棺材裡死”的標語
義大利著名作家Luigi Barzini 曾在《義大利人》中剖析他們的民族特色:不喜歡被規則約束,十分重視個人自由。
“由於無法在戰場上保護自己的民族自由,他們為捍衛個人自由進行著艱苦鬥爭。”
義大利語有個詞語叫“furbizia”,意思是耍小聰明,鑽法律空子的行為。
總理孔特在釋出禁令時就說:希望大家不要再在這件事上furbizia了。然而,封城剛開始,嚮往自由的義大利人就開始和警察鬥智鬥勇。
被隔離的小鎮Zorlesco,有老人和朋友,經常走小路繞開崗哨,到沒有被隔離的鎮上喝酒。
米蘭夜店的dj,特意籌備了一場室外派對。他說:規定只說不能在屋裡聚會,我又沒在屋裡...
前幾天電視臺對義大利居民的採訪中,人們也是一副無所謂,把新冠當普通流感。覺得政府反應過度——慌歸慌,自由歸自由,真是服了。
3月7日人們在北部帕多瓦的阿爾勒廣場喝酒
現在,唯一笑不出來的可能就是義大利辛苦的醫護人員。由於人手極度匱乏,總理已經開始徵用退休醫生。再從其他地方招募各個科室的醫護來幫忙,爭取增加2萬名醫護人員。
梵蒂岡,雖然教皇改為遠端晨禱,但很多人仍然聚集在現場
但疫區主要的問題不光是沒人,還沒有地方。醫院的空間不夠用,倫巴第大區危重症監護室的協調員說,他們的醫院走廊都開始安置病人。
其餘的被安排在室外臨時的醫療帳篷裡。普通床位告急,重症監護室更是急缺。
義大利帕多瓦的防疫帳
倫巴第尚且如此,其他區面臨的醫療危機難以想象。很多醫生都擔心,義大利的醫療系統要崩盤。
但現在什麼都做不了,只能一邊在醫院裡忙到吐,一邊看著民眾仍然在城市裡不當回事的跑來跑去。
“呼吸機已經不夠了!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自己要呆在家裡?”一名醫生無奈的說。
歐盟防疫亂象不過大家的作業也是作的一塌糊塗。
義大利雖然封城,但其他歐洲國家的公民還是可以照樣坐飛機回到原國。而令人費解的是,歐洲其他國家並沒有對義大利入境人員進行任何檢查。
英國證實了義大利回國人員不會被檢查,不會有密切接觸者追蹤,可以自由乘坐公共交通返回家鄉。這些人只需要在家隔離14天。
而這自我隔離全靠自覺,沒有任何監管。
這一政策被英國民眾大罵不負責任。還有人說:當時從武漢接回來的英國人你們知道強制隔離,為什麼義大利疫區回來的不用?
據了解,德國柏林等機場也沒有對義大利入境人員進行登記和檢查。歐洲各國一邊罵義大利,一邊不限制自己的居民往返義大利,一邊迷惑操作。
歐盟說好的朋友一生一起走,被疫情搞的劍拔弩張。
在歐盟倡導大家給義大利捐物資時,法國簽署檔案,要求將口罩,手套和其他防護用品留在國內,以確保醫療物資的安全。
法國昨天還在舉行藍精靈聚會
德國直接截獲了瑞士進口的口罩。歐盟危機管理專員珍妮絲·萊納爾西奇說,疫情已經威脅到了歐盟的團結。
事實上,義大利人均的醫療資源在歐洲算比較高的,如果義大利沒能防住疫情,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能逃得過。
希望他們別再互相撕了,快點出臺點靠譜的政策,別讓疫情蔓延才是正經事啊...
-
1 #
-
2 #
看來以後歐洲人要靠養殖了 野生的都是稀有品種了
-
3 #
不控制住人口流動,病毒四處感染
-
4 #
哪些自由慣了的人管不了
-
5 #
南韓人雖然後知後覺但是奮發圖強的抄作業,雖然分數不高但是畢竟也算及格了吧,因為目前看來南韓感染人數會控制在一萬以內。但是歐洲這次看來只能留級了,現成的答案不吵也罷還敢把試卷給撕了
-
6 #
他們也太自由了吧!
義大利、南韓、伊朗你追我趕,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