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奮不顧身的冒險
北京時間1月26日早7時,陳優(化名)乘坐航班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這是她出國十年來,第一次回國過春節。疫情下的國際旅行,無疑是一場冒險。
“我真的太久沒有回國過年了!”去年3月,陳優回國的航班受疫情影響被取消,原以為不過晚回來幾個月,沒想到一等就是一年。“近一兩年出入境都免不了隔離和核酸檢測,我已經太久沒見到爸媽了,所以不想再等下去了。”
2020年底,陳優買好了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的往返機票。為保證出發前能夠順利拿到“雙陰性”檢測結果,在這之後的一個月,陳優幾乎沒有外出,就連聖誕節也沒有去荷蘭公婆家慶祝,這讓丈夫第一次認識到春節在她心中的分量。“春節就像聖誕一樣,應該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他說自己只是今年沒和父母團聚就已經很失落了,而我已經多年沒回家過節了,所以他也很支援我這次回國。”
除了家人的支援,陳優的老闆和同事也為這場冒險“操碎了心”。陳優就職於一家IT公司,由於擔心跨國旅行的感染風險和遠端辦公的技術難度,她的領導最初並沒有同意她休假。於是,陳優在公司的listening tour中向副總裁提出了自己的願望——“你能幫我回國嗎?”這才在高層和其他部門的協助下解決了遠端辦公的技術和裝置難題。
▲陳優阿姆斯特飛上海路程掠影。(受訪者供圖)
不過,更難的還在後面。回國的航班上,陳優幾乎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坐了11個小時,每隔一會兒就換個口罩,不時用酒精噴噴鞋子和衣服袖口,再用免洗洗手液洗手。抵達上海後,她被送入集中隔離酒店,開啟了上海時間、歐洲作息的遠端辦公模式。這期間還有幾天要接受美國總部培訓,三個時區輪軸轉。
▲陳優拍攝的隔離酒店及一日三餐。(受訪者供圖)
這些疲憊都在14天后煙消雲散——2月9日上午,陳優解除隔離,激動地踏上了回家的最後一段路程。回來之前,她原本計劃可以趁假期和爸媽去上海周邊自駕遊,或者去成都看看,但是現在陳優覺得“儀式感”可以很簡單——“我只需要和父母待在一起就好”。
“不能回家,是個小小的遺憾”
去年10月中旬,吳佳佳(化名)來到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今年春節是她第一次在海外過年。“在家的時候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出國後反而重視了。新的一年要到了,特別是在特殊時期,就會更‘迷信’一點。”為了新年討個好彩頭,她已經提前買好了新衣服,準備好了要貼的春聯和福字,還叫了幾位朋友到家裡吃年夜飯。
剛從法國尼斯大學畢業的山東女孩高天宇,則無比想念在中國家裡過節的“儀式感”。“除夕那天晚上,我媽媽會在家裡擺一張小桌子,上面有雞、魚、肉、水果、餃子等貢品,然後點上香。家裡人會在小桌子前拜一拜,希望保佑家人健康等。”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還要爬山去廟裡上香,一直到正月十五,家鄉過節的氛圍都很濃郁。
▲2018年除夕高天宇和朋友一起包餃子。(受訪者供圖)
今年已經是高天宇在法國過的第四個春節了,前幾年她會和當地的中國朋友一起包餃子、準備大餐,一邊吃飯一邊吐槽春晚,然後熬夜喝酒玩遊戲,他們還參加了兩次學聯組織的演出活動。今年,因為回國成本太高,而且寵物小貓的手續也沒有辦好,高天宇又不能回家過年了,“算是個遺憾吧,小小的遺憾。”
“去年的朋友裡很多人已經回國了,今年可能會約新一批朋友聚餐了。”高天宇說,“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年夜飯選單了!”
▲2020年高天宇和朋友們的年夜飯。(受訪者供圖)
建立文化認同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防疫政策、春節沒有假期、孩子太小……對於歐洲華僑華人、留學生而言,留在當地過春節早已成為了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驚喜和感動的缺席。
五年前的春節,陳優的荷蘭丈夫給她準備了新年紅包,他的父母也精心準備了禮物,禮物外包裹著喜慶的大紅紙,還親手做了草莓蛋糕。“可能他們對春節的印象就是紅紅火火吧”,不過這些驚喜還是讓陳優感到很幸福。
在德國不萊梅一家中資企業工作的華人尹相娟,每年都會和德國同事一起慶祝春節。隨著德國和中國貿易往來逐年增多,德國的朋友和同事越來越瞭解中國,“他們知道我們年夜飯要吃魚代表‘年年有餘’,還知道倒貼福字代表‘福到了’……”不過,德國人最感興趣的還是中國的高鐵和春運,尹相娟介紹,今年中國的抗疫成果也成了德國主流媒體和德國民眾主要關注的話題。
曾在法國生活十多年的歸僑賈志國(化名),也會給2歲半的女兒準備新春禮物,透過一點“儀式感”給孩子樹立春節背後的傳統文化概念。
“很多法國人是透過春節來感受中國文化的。”賈志國講述道,隨著到法國的中國人逐漸增多,華人聚居區盛大的春節彩妝遊行逐漸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關注。一些平日不太關注華人群體的官方媒體,也將這一題材的報道當做“固定節目”。正是春節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特性,讓當地人在這一天格外關注這種身邊的“外來文化”,也促進了兩個民族間的互通和了解。
賈志國說道,其實,多數法國人沒有來過中國,只能透過一些影視劇和電視來了解。現在的春節活動中,尤其是年輕一代中國人的表演,無論是服裝、歌曲或其他才藝,都能夠展現當代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特點。
隨著時間推移,賈志國發現,越來越多的法國朋友願意參與到每年的春節活動中來。“有一年我還和一位法國老師合作了一個節目,用中法雙語朗誦李白的《將進酒》。”賈志國介紹到,這些對春節活動感興趣的法國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對中華文化感到十分新鮮好奇,還有一部分參與者是將體驗春節民俗當作一種漢語教學方式。此外,一些對中國文化很瞭解並有所研究的法國學者也會積極參與,“我的一位法國朋友,每年春節都會買一些燈籠、對聯等飾品,像過聖誕一樣精心裝扮家裡。”
春節,令法國華人在那一天綻放出不同的色彩。賈志國認為,無論你是留學生還是海外僑胞,“你是中國人是最重要的”,除了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外,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認同,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其實我感受到,一個法國朋友對你感興趣,首先因為你是中國人。他跟你在交流的時候,兩者文化或性格的碰撞,無形之中在影響著彼此。”賈志國談到,海外僑胞、留學生其實都是跨文化的傳播者,中西兩種文化在他們身上碰撞出“第三種文化”,在碰撞的過程中用不同的思維和文化去比較和思考,這是任何一種單獨文化所不能完全具備的特點。(原標題:跨越千里的思念:旅歐僑胞如何過第二個“疫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