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明鏡週刊》2021年2月12日

原題

基因與教育

你能給你的孩子什麼?

內容提要

我們都是帶著遺傳基因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發展哪些個性和能力既取決於重要的生命體驗,又取決於教育的方式。

教育真的能夠影響,甚至控制孩子的發展嗎

美國心理學家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其著作《園丁與木匠》中寫道:基因可以開或關,這一過程將影響一個人的成長。他舉例說:“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有冒險的遺傳傾向,你會把他和膽小些的兄弟區別對待,即使是無意識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增強了遺傳,增加了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

維也納大學醫學遺傳學研究所所長、遺傳學教授(Markus Hengstschlager)指出,胚胎學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人的生命和行為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某種程度上也包括其後代的生命和行為。

各種遺傳本性(天性)可以操控的程度不同,例如智商的受影響程度就很有限。所以,家長們應該致力於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而不是跟高智商較勁。大量的家庭作業和鋼琴課等並不能顯著提高孩子的智商。相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雖然有遺傳的成分,但卻是可以提高的。英國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裡(Philippa Perry)的《你希望你的父母讀過的書》就因探討了爭端、痛苦和心理健康等議題而暢銷不衰。她建議把孩子想象成植物,關係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長重在建立,而不是操作這種關係。

這種關係一旦建立好,像手機使用、打掃房間和做作業等都不是問題。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不依靠合作和妥協,而是依靠權力,最晚到青春期一切皆枉然。

例行依戀式養育(Attachment Parenting,AP)的父母許多自身有著艱辛的童年,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他們所缺少的東西。這會讓孩子不僅缺乏榜樣,缺乏自我照顧機制,還會認為愛就意味著犧牲自己。

“嬰孩是睡在大人的床上,還是睡在自己的房間裡;是父母抱著孩子還是把孩子放在手推車裡……這些都無關緊要。”孩子不需要教育觀念,而需要基本的生命體驗。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每日一圖·NASA | 宇航員升級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