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美國曆史上第二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在她任職的二十多年間,她對諸多基於性別歧視的法條提出否定乃至將其廢除,在原本由男性主宰的法律界勇敢發聲。
她在庭審發言時引用平權宣告:“我從未要求女性獲得特殊禮遇,我只懇求各位男性,別再把腳硬踩在女性的脖子上。”
她堅決認為女性有墮胎權利,她堅持為性別、性向、種族平權事業不懈努力,她提出的諸多異議,做出的種種抗爭,使得她成為最高法院內富有爭議的存在,她的粉絲也因為她夠剛夠硬核,將她稱為“聲名狼藉”的RBG(notorious RBG)。
她被頌為超級英雄,也被辱為魔鬼、瘋子。
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小時候的金斯伯格,成長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她的父母十分重視教育,尤其母親,會要求她好好學習,並且經常帶她去圖書館。
罹患癌症多年的母親,十分堅強,養育她一直到高中畢業,在金斯伯格畢業典禮的前一天,去世了。
母親對金斯伯格的影響很大,她一直謹記著母親教她的兩件事,並在此後的一生裡,默默踐行著。
“做一個淑女,以及獨立自主。”
做淑女的意思是,不被無用的情緒綁架自我。
獨立自主則是指,遇到白馬王子、生活美滿當然很好,但是要懂得,生命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上。
從一開始進入大學,金斯伯格就十分獨立,靠著自己去爭取足夠的獎學金,用以支付學費。
但是,求學的過程,亦是是金斯伯格感知歧視的過程。
那時候,金斯伯格所進入的康奈爾大學,對於女學生的人數有嚴格的控制,男女比例是4:1。
金斯伯格發現,那裡有很多很聰明的女孩子,但她們都不得不裝得很笨,來討好男學生。因為50年代的大部分男性,都不喜歡有智慧的女性,害怕自己會被比下去。
後來,金斯伯格後來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
那時的哈佛法學院,直到1950年代早期,才允許女性申請入學 ,並且當時女性人數佔比也才2%。
金斯伯格就是他們那一屆的九名女性之一。
一名哈佛法律系的畢業生表示:當時的男教授甚至都不會點名女同學來回答問題,他們擔心女孩萬一回答不出來就會哭,彷彿她們無法承擔這一壓力。
某次,金斯伯格被叫去圖書館查詢法學資料,卻被門衛攔住,因為她是一名女性,而校規上寫著女性無權進入圖書館館藏區。
還有一次,校長邀請全校女性新生共進晚餐,並且提問,要求每個女學生起立回答,他們女學生,憑什麼佔去了可以給男學生的名額。
你這樣問男學生嗎?顯然不會。但這卻是當時金斯伯格和每一名美國女性所面對的大環境。
金斯伯格用實際行動表示女學生不比男學生差,還能做到更好。
入學才第二年,她做到了。
之後因為家庭原因,金斯伯格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在那裡,金斯伯格成為第一位擔任兩大核心法律評論期刊編輯的女性(《哈佛法律評論》和《哥倫比亞法律評論》)。
1959年,金斯伯格以班級第一的成績從哥倫比亞畢業,但是全紐約卻沒有一家律師事務所啟用她。
幫她向事務所推薦的人,只要提到“She(她)“,對方就會不屑地回答:我們這裡不會僱傭女律師。
校園裡的性別歧視,到職場上反映得更冷酷,更現實。
金斯伯格認識到,平權這場硬仗,是要用一生去打的。
那時候,從聯邦中央到各州政府的成千上萬條法律中,對於女性權益的保障沒有任何規範。
那時候,丈夫是一家之主,有權決定家庭住址,女性依法服從丈夫命令。
那時候,一位優秀的名校法學院畢業生,因為是女性,甚至得不到一份法律相關的工作。
1970法令中寫著:僱主有權開除懷孕員工,銀行有權要求申請貸款的女性附加丈夫的共同簽名。
甚至,婚內性侵案件,不接受起訴。
女性群體逐漸意識到社會機制的失衡與不公,她們上街遊行抗議,要求平等,拒絕貶低。
而金斯伯格,也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平/權/運動。
金斯伯格開始接觸一些涉及性別歧視的案例,並且逐漸成為訴訟律師。
她想用每一個獨立案件,去一步步構建女性平權的觀念,從而推動變革。
在兩性之間,奠定平等基礎。為女性,也為社會全體發聲。
在這過程中,去改變法規,從根源處,去為平權提供盾牌。
1973年,弗朗蒂羅訴查理森案,女性職場歧視案件。
一名女性空軍上尉發現,周圍的男同事都能領取住宿津貼,而她卻因為性別不能領取。並且這在當時甚至都不是行政疏忽,因為法規就是如此。
金斯伯格和同伴向聯邦最高法院申請上訴,清楚地指出,現行法令造成性別歧視,違背憲法,並由此案提出,立法機關應該對法令進行刪除或修正造成性別歧視的法條。
金斯伯格面對著不認為現實生活中存在性別歧視的男性大法官們,說道:
“中國當今女性,面臨嚴重的職場歧視,而其他有色人種女性情況更為嚴峻,以性別劃分階級,暗含不平等的評價體系,將女性在職場遭遇的不公,美化為對其的保護。這使得女性受縛於家庭主婦這一刻板印象,桎梏女性的自我發展和成長……“
並當場引用莎拉葛林克的兩性平權理念:
“我從未要求女性獲得特殊禮遇,我只懇求各位男性,別再把腳硬踩在女性的脖子上。”
最終,女性贏得了這場訴訟,大法官判得弗朗提羅有權申請津貼。
但是,大法官們仍裁決,這屬於單一事件,這意味著金斯伯格所要求的,讓性別歧視這一議題獲得更高的社會重視程度,改變其中有悖於平等理念的法條,獲得司法改革,並未得到滿足。
而後她決定,她要通過各型別案件持續上訴的方法,去循序漸進地取得改變。
並且,她著眼的是性別平等,無論是對於女性,還是對於男性。
1975年,威斯菲德訴威伯格案,男性遭遇歧視案件。
一位妻子在生產時不幸去世的單親父親,到當地有關部門申請單親家庭育兒的相關津貼,卻被工作人員告知,申請人僅適用於母親,他不具備資格。
他提出,自己每月扣繳保險費,如果自己去世,他的遺孀可以領取相關補償,那麼為什麼鰥夫卻沒有這種權利?
金斯伯格接下了這個案子,因為她認為,受害者是男性,由此也顯示出性別歧視的廣度和深度,也正說明平權的重要性,因為你我無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此案,最終勝訴。
此後,在1975年的愛德華訴希利案中,她要求路易斯安那州法保障女性擔當陪審團資格的權益。
庭審現場很有意思,大法官稱:“我以為當今社會認為男女間已經無差別,所以陪審團全部為男性對女權保障不會有影響。”
這些人無法理解,也不認為女性面臨著歧視,因為現狀在他們眼中是被預設合理的。
金斯伯格甚至被當庭嘲笑:“所以你以後也要為把女性名人肖像放在新鈔上而奮鬥咯?”男性發出笑聲。
對此,金斯伯格並不動怒,她把每個被看輕、被譏笑的時刻,當作一個教導他人的時刻,所以她把自己形容為一名幼稚園老師,因為那些男性法官太過天真,又或者是,太故作天真。
金斯伯格沒有停下腳步, 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上訴的6起案件,她贏了5次,尤其那件裡德訴裡德案,更是美國法律中里程碑式的存在。
在這個案子中,一對夫妻因已故兒子的財產應劃分在誰名下產生衝突,當時愛達荷州法典中指明:對於指定財產的管理人男性必須比女性優先考慮。
金斯伯格指出:阻止女性充分參與政治、商業、經濟領域的法律常被粉飾為保護女性和為女性著想,女性看似被保護,實則被關於牢籠之中。
這起案件,使得美國最高法院第一次將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護條款,推及到了婦女權益保障的案例。
而她,也在這辯護這些案件的過程中,逐步獲得肯定。
1980年,金斯伯格被任命為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1993年,金斯伯格成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她一路向上,也一路持續推進著自己的平權理念。
在後來接受採訪被問到“覺得最高法院有幾個女法官才夠”這一問題時,金斯伯格甚至直接表示:“9個。”(最高法院一共9名大法官)並對於記者的驚訝反問道:為什麼大家聽到我這麼說都很震驚?但以前我們就有九個男法官,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呀。“(審題要點:不是倡導不讓男性擔任大法官,而是倡導女性擔任也無妨)
她在審查聽證會上,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宣告:表達對合法墮胎的支援。這個話題直到今天,在美國都還存在爭議,更別說當時。
她說:男女平等的本質是,女性成為自己人生的決策者,這對於女性的人生和尊嚴來說很重要。如果政府替她的身體掌握著決定權,她便沒有被當作有能力為人生選擇負責的成年人對待。
1996年,她針對維吉尼亞軍校拒收女性一案進行裁決,她提出女性也可以達到維吉尼亞軍校的入學要求與課程設計,她們應當被給予機會。
在這之後,女性也可以進入維吉尼亞學校。金斯伯格說道:總有一天,大家會因這些女畢業生的成就,感到驕傲。
2006年,針對女性同工不同酬、受害者薪水被打六折的案件,最高法院宣稱受害者雖遭受歧視,但是上訴太晚。金斯伯格則提出,法庭對於女性遭受薪資歧視無動於衷,在本該樹立典範的時候失焦。
金斯伯格書寫了反對文,而後,聯邦法律因此修正,315位參議員投票贊成薪資平等修正案。
2013年,她成為第一位為同性伴侶主持婚禮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也是這一年,最高法院以5:4的結果宣佈,施行多年以保障投票人資格不受歧視的的選舉人權法暫停實施,金斯伯格進行反對。她提出,以種族為主的選舉歧視依舊存在,這一決定好比讓人在大雨之中扔掉傘,理由是之前沒有淋到雨,所以不用打傘了。
常常發表異見的金斯伯格,也因此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為女性爭取權益,為少數群體不斷髮聲的她,被一部分人看作眼中釘,成為很多人嘴裡的“瘋子”。
也被一部分人視為榜樣,“聲名狼藉的RBG”,成為粉絲給予她的代號,年輕人將她奉為偶像。
因為這位身材嬌小的女性,迸發出了極大的力量, 為女性,為少數群體,為平權不懈奮鬥。
直到今天,儘管經歷了結腸癌、胰腺癌、肺癌等病症的先後治療,87歲的她仍然通過閱讀簡報、資料等方式參與案件,為自己的理念奮戰著。並且今年1月份,金斯伯格宣佈自己已經擺脫癌症的困擾。
金斯伯格不僅擁有輝煌的職業生涯,也擁有美麗的愛情。事實上,她的事業也離不開丈夫的馬丁支援。
17歲的金斯伯格在康奈爾大學遇到了18歲的馬丁,一個承認且欣賞她的智慧的男孩。在馬丁眼裡,無論是在家相夫教子,還是出門成就事業,女性和男性都應有平等的選擇權利。
馬丁尊重她,兩人的性格一個外向熱情一個沉穩內斂,但是相處得很好,於是他們一畢業就結婚了。
後來他們有了孩子,並且雙雙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
在此期間,馬丁不幸患上惡性腫瘤,在治療過程中,金斯伯格每天上學,育兒,料理家裡,還要在夜間陪著馬丁溫習功課,一天只睡兩個小時,萬幸的是,最後馬丁康復了。
之後已經工作的兩人,恰逢女權運動興起,金斯伯格日趨著重於自己的法律工作,而她的丈夫馬丁明白妻子所做工作的社會意義,也十分支援她將事業調整為第一位。
在需要選出新的大法官時,馬丁四處遊說舉薦,幫害羞沉靜的金斯伯格拉票,因為他十分讚賞自己的妻子,認為她沒上榜就是國家的損失。
馬丁原本在紐約成為了那裡最優秀的稅務律師,卻為了金斯伯格放棄了在那兒的工作,陪她一起去華盛頓,在喬治敦大學當了一名教授,並戲謔地說,因為妻子的工作更吃香。
她工作到很晚忘記時間時,他就去她辦公室,把她架回家吃飯,她工作熬夜時,他就去提醒她睡覺。
金斯伯格開玩笑地說,馬丁只會干涉她這兩件事情。
馬丁則開玩笑地說,就像妻子不會干涉自己的廚房事業,他也不會干涉她的法律事業。
而他們的愛情,十分美好。
馬丁會給金斯伯格寫信,誇她是一位好法官,好太太和好媽媽,說著:這世上,沒有人比我更替你驕傲。
面對金斯伯格的成功,他也不會失衡,反而會用自己的風趣幽默,給嚴肅的她帶去快樂。比如一次他們去劇場看舞臺劇,很多觀眾在看到金斯伯格之後對她致以掌聲和歡呼,馬丁也微笑迴應,而後在金斯伯格耳邊說:“我想你一定不知道,這周有財稅律師大會,你看我多風光。“
不幸的是,2010年,馬丁的癌細胞擴散了。
但即便最後的日子他已無法進食,連站立都覺得疼,他還在堅持為金斯伯格做飯。
在馬丁去世的10天前,金斯伯格在病床前,發現了馬丁寫給她的一封信:
親愛的魯斯,你是我此生唯一的摯愛,當然啦,除了我父母,還有我的子女和孫輩。見證你走到法律界頂端,是我此生樂事。從56年前,我們在康奈爾大學相遇,我就沒有一刻不欣賞你和愛你,雖然現在我的人生已經走到盡頭,而我的重病對你的折磨,這讓我心如刀割。我希望你學會放手,讓我走。但我也知道,你可能不會做到,那我也不會因此少愛你一點的。
2010年6月27日,馬丁去世。就在馬丁逝世後的那一天,金斯伯格照常出席最高法院的開庭,撰寫了一份意見書,提出公立大學的基督教團體不可以阻攔同性戀學生參加他們的機會。
雖然內心痛苦,但她並沒有缺席工作,她像是和馬丁一起,為他們的理念奮鬥著。
之後的歲月裡,金斯伯格通過工作來使自己獲得治癒,也照常去聽歌劇,去觀看藝術作品,去健身房健身。
金斯伯格是現實生活中的超級英雄嗎?我覺得是。
我們欽佩於她一路的抗爭,一路的堅持,也因為她的付出而備受鼓舞。
(國外網友製作)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去和種種歧視抗爭,我們不要求優待,我們只想在構建平等世界的程序中,問心無愧。
不讓負面且無用的情緒佔據內心,去採取行動。不依附他人,學會獨立自主。這是金斯伯格學會的,也是她教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