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山野
先是首相給出一個慘烈的結論:大家做好失去親人摯愛的準備吧。
隨後是政府提出了「群體免疫」的概念:
主動讓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肺炎,其中輕症患者通過自愈在體內形成抗體。當大部分人有了免疫力後,相當於在人群中建了一堵牆,阻擋病毒的傳播。從此以後,病毒進入和人類共存共生的狀態。
且不說這種理論是否絕對正確,但這麼做的代價是什麼?
有感染就會有死亡。
按照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保守的1%的死亡率來算,這4000萬人中將會有40萬人死亡。
連英國人自己也沒想到,這個優雅紳士的國家,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殺”......
實在太殘酷了。
所有主動感染上病毒的人,挺過去就會產生抗體,才有資格活下來。而沒能挺過去的,就會無聲地死去,他們通常是社會上的老弱病殘。
就這樣,40萬人,成為英國實驗中主動犧牲掉的生命。
像極了達爾文主義的「優勝劣汰」法則。
為了對抗病毒,英國決定實施四步走戰略。
第一步,遏制。
就是建立防控措施,對早期感染者嚴防嚴控,並摸排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
早期英國感染人數不多,這種工作應該挺簡單的吧?
結果......由於不重視,摸排工作失敗。
英國直接宣佈跳過第一步,進入第二步。
目前進行的是第二步:延緩病毒的傳播。
意思就是第一輪我們沒防住,讓病毒廣泛進入到人群之中。為此,我們就要讓病毒傳染地慢一點,延緩它的傳播速度。
英國人內心是這麼想的:emmmmmmm,行吧。
可英國政府具體具體做了什麼呢?
不取消大型聚集活動,3月15日馬拉松全民嗨跑,3月16日演唱會,全民噴飛沫。
對此,英國官員表示:風險很低,沒理由不舉辦。
同時,500人以下的活動照常進行,學校不能停課,餐廳酒吧正常開業......
???
說好的延緩呢?以上做法難道不是為病毒的傳播提供最佳途徑?
另一個魔幻之處在於:在英國,輕症患者是沒有檢測資格的。
如果你出現輕微症狀,不能去醫院,而是要在家裡呆7天。也不要打電話求助,而是有問題自行百度。
簡而言之:自求多福。
或許有人會說,這麼做可以緩解醫療壓力,畢竟輕症患者不會斃命。
可過去兩個月,全球科學家都有一個普遍共識:許多輕症患者會因呼吸道衰竭、體內炎症風暴等因素,病情急轉直下演變成危重症,最終失去生命。
任由輕症患者變成中重症患者,必然會在集中爆發後,造成醫療過載問題。
面對輕症患者,正確思路是集中隔離治療,區隔開輕症患者和健康人,避免病毒傳播。
可英國再次跳過這一步,不隔離患者及其家人。
如果一人感染,全家人居家隔離。
可這麼做的話........一個家庭不就成了大型的病毒培養皿?只要有一個感染者出現,家人們被感染只是時間問題。
在防範措施方面,英國也是一如既往地「復古」。
英國明知病毒是靠飛沫和接觸傳播,但首相依舊只強調勤洗手。
不宣傳戴口罩就算了,可你也別宣傳「不要戴口罩」啊。
綜上所述,不取消500人以內的活動,不集中收治輕症患者,不建議民眾戴口罩......沒有絲毫反抗,不僅繳械投降,還主動擁抱病毒。
一系列魔幻操作,似乎都在為感染4000萬人做準備。
英國科學家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不改變現有的防控策略,一週內英國將會出現百萬級的感染規模。”
柳葉刀主編更是在社交媒體上指責:“英國這麼做是在拿公眾安危玩兒「輪盤賭注」。”
說白了,所有英國人將被迫牽扯進這場大型人體實驗中。
每個人的生命成為政客的賭注,普通人只能寄希望於命運和那不堪一擊的免疫力......
按照原計劃,第三步和第四步分別是「研究」和「緩和」。
目前在英國沒有看到任何相對應的舉措。
但是英國政客也是相當有前瞻性了,在疫情發生之初,全國只有零星幾個病例的時候,就有議員提出要在海德公園集中建立太平間。
這種做法基本上泯滅了人性。在這個號稱「人權至上」的國家,死亡人數淪為蒼白的數字,而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有人說,再這樣下去,14天后的英國會成為下一個義大利。
現在,義大利報紙每天都會刊登死亡者的訃告。所佔版面從最開始的一頁,增加到了十幾頁頁。
此刻想起那些被英國放棄的40萬人。
如果真到那一天,這可不是40萬人的死亡,而是一個人死了40萬次。
如鯁在喉。
當越來越多的國家,疫情得到了暫時的遏制,結果英國突然站出來說:我們60%的人口感染了新冠肺炎,成為世界最大的病毒感染國家,那你們沒感染的人就聽天由命吧。
到那時候,那些體內沒有抗體、在病毒面前手無寸鐵的我們,又該怎麼辦?
細思極恐。
希望英國早日防控,有病治病。
否則......
這不是40萬人的死亡
而是一個人死了40萬次
英國,我勸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