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轉眼,時間已經來到了辛丑牛年。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很多人都沒能和家人團聚;但是不少身在澳洲的小夥伴們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迎接了新春!
有的人親自下廚準備了年夜飯;有人和朋友歡聚一起觀看春晚;還有人選擇了出門旅遊。
無論方式如何,對於所有身在異鄉的華人來說,這個春節的意義都非比尋常...
最近,澳媒採訪了多位華裔家庭,他們都是怎麼慶祝新年的呢?
#01:
澳洲華人:
感受不到過年氣氛
主要原因是,春節並非是澳洲的法定節日,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慶祝。
但是在有著1800多位居民的聖誕島,情況卻完全不同。
因為這裡是全澳唯一將農曆年定為法定假期的地區,生活在聖誕島的華人家庭能夠在一年中重要的一天歡聚一堂。
許多華人對此表示“羨慕嫉妒恨”,他們希望澳大利亞各地都能像聖誕島一樣把農曆年認定為法定節日。
居住在新州西北部小鎮Wellington不到三年的廣東女孩兒陳雅靜(Kimi Chen)今年16歲了。
她的父親陳越榮表示,他們在這裡工作、生活,還做一些小生意,而整個小鎮上只有十幾位華人。
“
在偏遠地區根本就感受不到過年的氣氛,我們去年年三十就是自己吃年夜飯。年初一就給小孩子們發紅包,也就這樣了。
”
陳雅靜則表示:
“
在中國春節是有很多習俗要遵守的,到澳大利亞來之後,好像都把習俗漸漸忘卻了。
現在過春節對於我來說好像只有拿紅包多我來說還是有意義的。其他好像都沒有什麼感覺。
”
牛年來臨,對於尚未成年的陳雅靜說她最期望的就是“紅包大一點”。
而對於爸爸陳越榮來說,他的願望卻更接地氣。
“
我就希望女兒呀,家庭呀和睦一點,好一點,大家都身體健康。
”
上個世紀90年代從中國臺灣移民澳洲的董麗娟(Pody Tung)也表示,在澳大利亞過年氛圍截然不同,自己的家鄉的年味更濃。
董麗娟每年過年都會和孩子家人一起“躲星”,年三十下午五、六點就讓小孩回家,然後拉上家裡的窗簾,以求得來年的好運。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躲星”這個春節習俗,董麗娟表示,自己也是在移民澳洲之後才瞭解的。
“
每年每個人的運勢不一樣,一位大師說,如果每一年都在年三十‘躲星’的話,就不用找人來算流年的運勢好還是不好了。
所以我就這樣‘躲星’躲了18年。我的家人也都躲了18年。
”
#02:
移民二代:
紅包、拜先人
董麗娟的大兒子張博威(Jonathan Chang)對春節的印象是,吃黑芝麻湯圓、拿紅包和好多的紅燈籠。
對於母親堅持“躲星”,張博威說:“最好躲一躲吧。有些東西你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每年‘躲星’之後都很不錯,很順,可能就是因為躲星的緣故吧。”
她的二兒子董馬克(Mark Karlic)也會每年按時回家“躲星”。
董馬克表示自己雖然不相信這些迷信做法,但是這樣做也不傷大雅。
除了躲星之外,董馬克還清楚地記得每年年夜飯前都要舉行祭拜祖先的儀式。
“
飯前還要敬拜先人爺爺。我們會做他們喜歡的食物,再點上香,給他們鞠躬。
”
兄弟倆雖然早已成年,卻依舊記著小時候拿紅包的經歷,甚至積攢了不少拿紅包的經驗。
“
好像越小的紅包錢越多,越大的紅包,裡面錢越少,而且紅包越漂亮的,裡面也是沒什麼錢的。
”
林敏薇(Jessica Hall)和林世榮(Matthew Hall)是一對姐弟,他們小時候在上海生活了八年,記憶中還儲存著滿滿的過年記憶。
目前大學已經畢業的林敏薇表示,“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放鞭炮,點菸花。主要是平常也沒有機會。那時候心裡又很怕,但是又很想去嘗試。”
還有一個令她記憶猶新的事情就是大年初一的禁忌。
“
大年初一什麼都不能做。記得最深的就是不能剪指甲。我有一年這樣做,就被長輩罵了。
”
林敏薇說在中國過年,大家都會一起做一些事情,過年的氣氛很濃,而在澳大利亞,一條街上可能只有一家會過年,因此就沒有了氣氛。
再加上大年初一還要上班上學,社群的慶新年活動也都安排在了週末,因此年味平平。
最後
對於所有華人來說,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身在異鄉的我們,或許感受不到以往的節日氣氛,但是這也並不能阻擋我們對來年的美好期待和暢想。
這次過年,你又是如何慶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