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位詩人曾寫過一首短詩《忠誠》:“我是不會變心的。就是不會變!大理石雕成塑像;銅/鑄成鍾;而我這個人/是用忠誠製造的。/即使是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忠誠。”
如果讓我用一首小詩來形容朱炳仁,我會這麼說,我的心是用銅做的,我的德是用銅做的,每一個銅絲都是我的生命線,每一個銅片都是我的靈魂。不論在任何時候,我都是“銅”心“銅”德,心鑄國魂。
這當然只是我寫的一首小詩,相對於朱炳仁大師所經歷的銅藝生涯,這只是一點點評價,但就是這樣一位用心鑄國魂的大師,如果不因為他多次走向春晚,多次因為他的一片“銅”心感動國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他,因為他就像他畢生熱愛的銅藝一樣,深沉,厚重,悠遠,低調。
2021年春晚,朱炳仁大師帶著和以往與眾不“銅”的作品,來到晚會上,向全國人民拜年,為全國人民祈福。那麼為什麼銅作品可以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內承擔如此沉重的責任呢?
在介紹這位銅藝大師之前,先讓我們引入一段歷史故事:相傳大禹治水取得成功後,洪水退去,從此陸地上形成了華夏九州,為了不再讓洪水氾濫,大禹特鑄造了青銅器“九鼎”,一個州安置一尊,為是就是讓國運穩固,百姓安居。
那個時候的銅器被稱為一個國家的“王器”,承載著決定國家命運和風水走向的重任,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家園林、寺廟宮殿,以及百姓家中的器皿物件,青銅器都始終處於一種高貴的地位,對國運和家庭有著別樣的含義,這個習慣一直保留至今,而如今,青銅工藝發展最好的地方杭州,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大師的故鄉。
歷史悠遠、人傑地靈的杭州,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工匠,出生於銅藝家族的朱炳仁,更是從小就在骨子裡、血流裡流淌著銅文 化,這種刻在骨子裡的精神讓他一生為銅痴愛,為繼承中華獨有的銅文化不遺餘力,將一生的熱情和創造力全部傾注在了銅藝身上。
72歲的朱炳仁出身於浙江紹興望族,是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
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朱炳仁的曾祖父就創立了“朱府義大銅鋪”,雖然做的都是一些生活用品,但是其做工精雕細琢,充滿了濃郁的中華傳統特色,將民間美好的祝願和祈福都注入到一件件銅件上,由於祖上對銅工做工精良、經營有方,生意越來越紅火,慢慢成就了“朱府銅藝”的金字招牌。
但是後來因為戰亂原因,銅鋪工藝一度中止,在無銅可作的年代,朱炳仁開始深研中華傳統文化,瞭解銅藝的歷史和含義,以及對民間各種銅藝作品進行收集和了解,他相信,只要是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的,經過上千年都能不斷的文化瑰寶,一定能再重見天日。
改革開放初期,朱家銅藝終於迎來了撥雲見日的好時機,沉澱了歲月滄桑和文化底蘊的朱炳仁,可謂從過去的深潭潛龍到一飛沖天,從此,在華夏土地上,到處可見朱府銅藝工業:臺灣中臺禪寺,見證兩岸友好往來的“同源橋”;杭州,在西湖畔披著五彩銅衣的雷峰塔;印度玄奘紀念堂,記錄玄奘法師西天取經、譜寫中印文化交流佳話的巨幅銅雕壁畫……這些恢弘的銅建築及銅藝術品,都出自朱炳仁之手,朱府銅藝也更是承攬了很多地方的銅藝建築,朱炳仁被稱為“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
在朱炳仁傳承家業的過程中,他還將銅藝文化輸出國門,走向世界,尤其是他和牛的故事,更是藉著文化的力量,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今年,他秉承多年的習慣,將中國的生肖牛搬上了春晚,帶給人們不一樣的信心鼓勵和祝福,藉著五牛納祥福,神牛轉乾坤,將使朱家的銅藝工藝技術藉助新時代登上一個更高的平臺。
這一次,朱炳仁不僅要將這個寶貴的文化財富留給歷史,也要留給無數喜歡銅藝文化的普羅大眾,因為他知道,身居高堂廟所的銅藝,也同樣應該為老百姓所擁有,因為他們都有一顆熱愛這片土地的心,都有一種祈盼國家安寧,國運亨通的願望。正是因為如此,朱炳仁大師這次借春晚之機,重點推介他的五牛納福。
作為一個吉祥的符號,牛具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祥和的意思。為此,朱炳仁除了給國家獻上大禮之外,希望銅牛能成為國家新的“王器”,同時還設計了一批牛年擺件,舉辦了新品跨年展,新年“牛禮”跨年特供,以此借“牛氣沖天”的寓意,用以希冀牛年美好祈願。
讓我們與朱炳仁大師一起“銅”心“銅”德,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以擁有“銅”牛為夙願,“銅”心轉國運,“銅”心鑄國魂。
#朱炳仁銅上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