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平等性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只是法律的一句口號表述,是處理法律問題的一項原則。
“人人生而平等”,也只是一句空洞美麗感人的口號,除了生命只有一次是絕對平等的,其他的甚至包括出生前,人人都是不平等的,也就是從哲學上來看是“人人生而不平等”。
婚姻是個例外,嚴格來說,只要是自願的正常男女之間的婚姻都應該是平等的,或者說是對等的,一些本來明顯不平等的因素透過婚姻又都變成平等的了。
例如,一個百萬富翁娶了一個一文不名的貧家女,他們共同擁有百萬資產,在法律上說就是每人擁有五十萬元資產。
一位地位高貴的公爵老爺娶了一位社會底層的妓女,那位妓女就具有了公爵夫人的頭銜,變成了地位同樣高貴的上流人物。
婚姻中財產的平等,也必然對等引出了權力義務的平等性,只想收穫不想付出的婚姻觀念,是變態淺薄且骯髒的,其婚姻註定是失敗的,最後必然會受到懲罰,所有失敗的婚姻,對雙方來說代價同樣巨大。
從這一點上證明,婚姻千千萬萬必須是慎重的。
大家所夢想中的“一見鍾情”,大家所津津樂道的“閃婚”,既違背婚姻的慎重性質,也違背了理性。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其實未經謹慎思考斟酌的婚姻更不值得擁有。
論婚姻的連續性 或者叫穩定性、完整性
婚姻首先是一種雙方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才能構造完美和諧的婚姻。上帝造人,造出了男人女人,男女之間相互吸引,這是上帝的安排,是人的本能,這個不能改變,因為改變了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人了。
在中國關於婚姻選擇的成語是“門當戶對”。
年輕人把“門當戶對”當作是一種狹隘落後的代名詞加以拋棄,每個年輕人都把尋找“真愛”當成婚姻的目標,這個全世界一樣,但“門當戶對”也是全世界一樣,貴族只與貴族通婚,平民只與平民通婚,國王皇帝的正妻必須是貴族之後,大部分人認同只有身份相同地位接近才是正常的婚姻選擇,大部分人的婚姻是為了保持地位和財產,這是千百年來的婚姻規則。
現代社會,注重人性自由,婚姻選擇更注重兩性的相互吸引,講究所謂“觸電”“一見鍾情”,把兩情相悅作為婚姻的前提條件,當然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徹底拋棄“門當戶對”的觀念也是婚姻難以持久的一大原因。
男女雙方的家庭條件相當更容易實現婚後的男女平等,男女雙方收入水平的接近更容易實現婚後經濟上的平等,男女雙方學歷學識的接近更容易實現婚後的相互交流,更容易實現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
婚姻的理想化是一種幼稚
理想永遠就是理想,幻想把理想成為現實,尤其以理想化對待婚姻其實是一種必須擺脫的病態。
因為理想化的婚姻其實就是一種臆想的完美。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哪來的完美的婚姻?
你自身就不夠完美,憑什麼要求婚姻的物件完美?
根本不符合哲學邏輯,也不符合生活邏輯,而且那些所謂的完美只是外在的表象,只是偽裝的完美,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在婚姻中受到大委屈大傷害的人,都是那些期望很高,結果被外在表象所迷惑的人。
“仙女嫁愚夫”“公主嫁牧童”,那只是童話故事而已。
“鮮花插在牛糞上”,也只是平凡大眾對他人婚姻的嫉妒之言,鮮花與牛糞的結合,那鮮花不是一般的鮮花,那牛糞也不是平常的牛糞。
成熟的人,成熟的婚姻,就是相互接受對方的不完美。
朋友之間融洽相處是接受各自的缺點欣賞各自的優點,家庭內部夫妻之間,同樣如此,而且需要更大的寬容,允許犯錯,勇於犧牲個人利益,願意成全對方。相互猜忌,斤斤計較的婚姻,哪來的長久?。
在哲學上探討婚姻,只有簡單的一條規則:“夫妻必須要有相同的價值觀”。
普通大眾從來不可能想到靠哲學來解決婚姻難題,哲學家們也很少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原因殘酷,因為好多哲學家選擇了獨身一生,可能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他們看透了人生的真相,看透了婚姻的真相,不願意享受婚姻生活,不願意去討好女人,不願意去傾聽女人在耳邊嘮叨,只願意安靜地思考哲學吧!。
所謂“價值觀”屬於“三觀”中的最後一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觀不合”主要是指價值觀不合,婚姻當中最重要的是兩人的價值觀要相合,現實中離婚的理由,最冠冕堂皇的是性格不合,性格不合只是籠統的藉口,其實往深處去分析的話,都是價值觀有差異所造成的。比如:
一方習慣尊老愛幼幫助他人,一方習慣獨來獨往自私冷漠;
一方習慣胸懷寬廣大氣待人,一方習慣斤斤計較摳摳索索;
一方習慣好學上進求發展,一方習慣因循守舊庸庸碌碌;
一方習慣踏實低調平淡,一方習慣高調攀比虛榮炫耀;
所有這一些差異,都是雙方價值觀不同造成的。價值觀不同,必然生活態度不同,此類婚姻難得長久,即便長久也是難得和諧。
性格的差異,比較容易發現,在婚前階段一般都會表露出來,而價值觀的差異則需要長期的認真的觀察思考才會搞清楚,許多情況是到結婚之後很久,經歷過一些事情才慢慢呈現出來,所以結婚不是簡單的你情我願,不是信誓旦旦的不離不棄,而是需要雙方在一個不能太短的時間段內的多次交流,歷經長久慎重的思考,才能決定的人生大事,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只有男女雙方具備了一定的洞察力,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成就成熟穩定的婚姻。這也順便證明了早婚的弊端。
透過婚姻最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當然也體現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聰明人知道什麼樣的伴侶最適合自己,而平庸的人,只會想我要找個什麼樣的伴侶,自我設定“非什麼人我不嫁”“非什麼人我不娶”,句中這個“什麼人”,可能是指具體某人更可能是指具備某些物質條件的一類人,毋庸贅言,這是赤裸裸的幼稚無知。
為了財產為了名譽地位而結婚,體現一種道德水準;為了容貌身材為了某種特需而結成的婚姻,體現一種道德水準;為了相互欣賞相互幫助結成的婚姻,體現一種道德水準。最後一種當然屬於最純粹的最符合婚姻本質的婚姻,也最穩定最合乎道德要求。
一個離過婚或者多次離婚的人,道德評價肯定是較低的,他(她)對待婚姻的態度對伴侶的選擇肯定是有毛病的。
因利而來,利盡而散,因色而來,色衰而惡。
貪圖物質貪圖相貌的婚姻,輕視價值觀輕視精神交流的婚姻,最後必然生怨生恨,分道揚鑣,連好聚好散也做不到。
追求物質,是生存必要,喜歡美色是人之天性,都沒有錯,但忘記了道德良心,忽略了精神情感的和諧因素,則是大錯特錯。
論婚姻的商品化
婚姻的商品化本身就違背了婚姻原有的契約性道德性,是徹底地把婚姻庸俗化。
在中國封建社會,窮人的兒子可以賣給富人地主家做僕人,其實是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窮人的女兒可以賣給富人家做丫環做小妾,賣女兒第一是為了女兒的生存,第二是為了給婆家換回點物質財產,這不是正常的婚姻也不是所謂的“彩禮”“聘禮”,是等價交換的市場行為,女兒不會指責父母,父母也不會自責,都是為了生存而已。
中國有幾千年的“聘禮”“嫁妝”傳統。
所以也就有把婚姻商品化的傳統,世界其他地區鮮有耳聞,只有印度有瘋狂的陪嫁,所以在印度生女兒是災難,女性地位低下,印度一些地方生了女兒的家庭,要用近二十年的時間來給女兒攢積準備陪嫁的費用。
漢朝王昭君遠嫁匈奴,唐代文成公主和親松贊干布,估計聘禮稀少,而嫁妝浩浩蕩蕩,是把女性當作獲得國家安定的政治商品。後人只能讚揚她們的政治功績為國犧牲,不會評價她們婚姻的商品性。
兩千年後的中國,是一個講究文明講究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在一些偏遠落後貧窮的地區又死灰復燃,瘋狂索取嫁女的聘禮,數目令人驚歎,金銀首飾,成摞的現金,好車好房,且村鎮鄰里之間相互攀比,村民們把自己的女兒商品化,把婚姻當作討價還價的市場行為,這種違背道德違背婚姻本質更違揹人性的風氣,只能令正常清醒的人瞠目結舌。如此把女兒待價而沽如此對待婚姻,其後果凡人皆可推想,其婚姻能否和睦,其家庭能否和諧,靠一方獅子開口一方四處舉債而組成的婚姻,對雙方可能都是煎熬,你首先把自己商品化了,對方怎能還會把你當作正常人看待?。
畸形的價值觀,造就畸形的婚姻,把一個正常的社會擾亂成一個畸形的社會,家庭矛盾增多,離婚率上升,因經濟條件不足的單身漢增多,單親家庭增多,婚姻詐騙案件增多,因婚致貧增多,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增多······。
婚姻是神聖的,如果過於重視婚姻的經濟因素,把婚姻商品化,試圖把婚姻當作獲取某些物質利益的途徑,那就遠離了婚姻的神聖,讓婚姻庸俗化了。
可見全民樹立一個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多麼重要,讓每一個民眾都接受道德教育多麼重要。
人只靠本能就能活下去,但要想幸福地從容地活下去,離不開高尚的道德。
論婚姻與情感
從婚姻的契約意義上來說,不談情感。
婚姻的具有兩面性,就像空間的兩個維度,一面是契約一面是情感,兩個方面不能相提並論,也不能混為一談。
古代封建社會的婚姻,講究男女不能見面,有父母選擇決定,入了洞房揭了蓋頭才能第一次面面相對,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而言,只有心中默默的憧憬期待,等待著燭光映照的真相大白。
現代社會,法律規定婚姻自由,戀愛自由。
所謂戀愛就是情感上的交流培養階段,結婚就是戀愛的瓜熟蒂落修成正果階段。
沒有感情的婚姻當然是不符合道德的婚姻。
但所有的婚姻當然不會是百分百的純粹因感情組成的,感情成分能佔到一半就夠完美了,假如兩個神仙談戀愛的話可能談不到多少物質方面的內容,因為對於神仙來說物質都不是問題,但是兩個正常凡夫俗子談戀愛,剛開始幾回只談愛慕眷戀卿卿我我,是正常的,時間久了還不開始打探身份背景探討實際問題謀劃未來打算,那就真是腦子有毛病了。所以男女的婚戀表現最能體現兩個人的情商智商道德水平。
單純的經濟型婚姻不完美,單純的情感型婚姻不完美,二者兼具才算完美,但理智又告誡我們追求理想完美的婚姻是不切實際的幼稚想法,在理想的目標前提下坦然地接受對方的不完美,才是成熟的婚姻態度。
總結,婚姻的三原則
婚姻首先必須是合乎道德的,(雙方都首先對婚姻甚至對對方做道德上的考量,檢討自己勘察對方是否跨越了道德底線,“色令智昏”是沉醉於愛情之中的男女們的常態)。
婚姻作為雙方的選擇必須是慎重的,沒經過慎重思考的婚姻,後患無窮,害人害己。
婚姻作為契約,雙方必須對得起自己的選擇,必須認真努力地善待婚姻。
———— 既然選擇了愛,那就好好愛一輩子,別為不愛找藉口。
蘇格拉底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柏拉圖向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請教婚姻與愛情的問題,蘇格拉底帶著他走到一片麥田邊上,叮囑他一路穿過這片麥田,不許回頭不許停留,把那一顆最大最飽滿的麥穗採回來……,半天之後,灰頭土臉汗流浹背的柏拉圖回到老師身邊,表情沮喪,卻是兩手空空,“我一直充滿熱情滿懷希望地尋找那顆最大的麥穗,一路走過去,到最後也沒發現那顆最大的麥穗,只能空著手回來了。”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每個人的愛情理想是完美的,但世上卻收穫不到完美的愛情,那些一直在追求愛情的人,註定兩手空空。
蘇格拉底又把柏拉圖帶到一片樹林邊上,吩咐他去砍一顆挺直粗大又結實的樹回來,時間不久,柏拉圖扛著一顆看上去不夠挺直不算粗大也不太結實的樹回來了……,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婚姻”。
你最後選擇的結婚物件肯定不是看上去最心儀最美麗最理想的那個,只要你滿意就足夠了。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只有合適的婚姻,只有滿意的婚姻。
當代離婚率超高的原因
當一個社會,哪怕是多麼發達開放自由的社會,離婚率在百分之十左右,算是正常的。(其實這有點和失業率一樣,經濟學家認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失業率是正常的)
而現今的中國,無論是在發達城市還是落後鄉鎮,都有某些地區出現了百分之六七十的離婚率,那就是我們的社會整體出問題了。
簡單分析,原因只有兩個,而且都關乎道德。
整個社會的道德寬容性增加了,對離婚者沒有了從前的道德貶性評價;經濟方面,無論男性女性,經濟獨立性提高了,離異者也能從容生活了。
整個社會中的所有個體,道德感下降了。忽略了婚姻的神聖感,不再看重婚姻的忠誠度,把婚姻庸俗化了。例如:輕率結婚,輕率離婚,任意出軌,重視物質條件,輕視人品人格,重視財富收穫,輕視精神交流,不願投入付出,只願索取只願享受。
為什麼有人夢寐以求的是想過不勞而獲的日子?
像一個寄生蟲一樣,活完一生,符合人類的存在價值嗎?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管子”即“管仲”,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推崇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政治家(改革家)之一,包括:管仲/商鞅/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張居正。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劇縣人(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社會發展了,經濟水平提高了,道德水準為什麼要下降?,這一點也不符合管仲的道德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