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生態學領域期刊《世界生態學》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四川省叉襀[jì]屬(襀翅目:叉襀[jì]科)一新種》的學術文章。文章中提到,為了感謝演員胡歌、古天樂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作者將中國西南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現的叉襀科新物種命名為“胡古叉襀(Nemoura hugekootinlokorum Wang & Meng, sp. nov.)”。
在介紹該物種的這篇文章中寫道,遵循《國際動物命名規約》(第4版)第31.1.2條款,這個在中國西南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現的新物種,以胡歌姓名的拼音“Hu Ge”、古天樂姓名的拼音“Koo Tin-lok”加上拉丁化字尾“-orum”命名,藉此讚揚他們對中國西部山區環境保護與基礎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
那麼,昆蟲命名到底有什麼門道呢?
動物的命名是一門科學。命名法規是一套標準,用以給一個動物或分類學上的一個動物群一個學名及相應的作者和日期,並用以調整以前給過的名稱彼此之間的關係。
生物命名法的現代概念是林奈始創的。在他的1758年的第十版《自然系統》裡,把過去別人應用於某些特定動物群的,以及他自己為植物創產的一套系統,編作統一的程式,推及到動物。這就是雙命法,即給每個動物一個簡化的名稱,包括一個屬名和一個種名。
屬名第一個字母大寫,種名小寫,後邊的定種人姓氏大寫第一個字母。有時種名後邊還有一個亞種名,也小寫。所有這些,構成動物種的學名,它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來書寫。這樣,用以鑑定每一種動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獨一的、明確的名稱體系。
1842年,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制定了被後來成為“Stricklandian Code”的法規,該法規的一些概括性原則,被廣泛地採用,成為後來所有法規的一般基礎。
十九世紀中期至末葉,各國國家性的動物命名法規相繼製成。到十九世紀晚期,形勢的發展要求要有一套通用的國際規則。幾經提出、修改,於1958年7月在倫敦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動物學會議中透過,以英文和法文發表。至此,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樹立起了國際合作的新標準。
如上所述,所有生物界的物種的學名,包括昆蟲的,都是2個拉丁文單片語成的,一個是屬名,一個是種名。例如 dendrolimus(屬名)和punctatus(種名),書面書寫時需要斜體 - Dendrolimus punctatus。屬名主要來自拉丁或者希臘名稱、土名、特徵、最初的產地或者紀念某人(用該人的名字命名)。種名主要用來表現形態、特徵、性狀、顏色、生態習性、產地、用途以外,也可以加入人名(用以紀念),或者地方土名。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馬尾松毛蟲
但有時候你又會發現有些學名後面還有單詞(如Walker),那麼後面的單詞是代表什麼,要看是怎麼書寫的。
首先你注意,屬名的首字母是大寫的,種名的首字母是小寫的,早期學者會把種名首字母也大寫,但是現在全部規範小寫了。
1. 如果後面再跟一個單詞,仍然是小寫字母開頭的,而且是斜體的,那麼表示的是亞種名。比如Dendrolimus punctatus punctatus(全斜體)。
2. 如果後面再跟一個單詞,是大寫字母開頭的,而且是正體的,那表示的是命名人。當然,這個命名人的名字,也會出現在亞種名後面,如Dendrolimus punctatus punctatus (Walker),一個種下面可以分很多個亞種。
3. 你可能注意到了,命名人有個括號,這個是有特別的意義的,有括號表示命名人當年把這個物種,也就是叫punctatus的傢伙,是放在另一個屬裡的,是後來的學者把這個物種移到了現在你看到的這個dendrolimus屬,是重新組合的名字(後來移動這個種的學者的名字一般不寫在名字上面,要另外去查資料)。打個比方,有的國家地區女性,結婚後全名是要改的,結婚前的全名是,她爸的姓加自己的名,結婚後,就要換成老公的姓,而自己的名並不改動。沒有加括號的命名人,就是指這個種沒有移動過屬。
4. 有時候還會有一種特殊的名稱寫法,在平常看到的兩個單詞中間,還有一個斜體的首字母大寫的單詞,也就是3個單詞。而這個夾在中間的單詞是帶括號的,和亞種的那個不一樣,表示的是亞屬(一個屬可以分多個亞屬)。比如dendrolimus(dendrolimus)punctatus。當然這個後面還可以加命名人。
馬尾松毛蟲最複雜的寫法就是Dendrolimus (dendrolimus)punctatus punctatus (Walker)。它表示的是一個由walker命名為punctatus的物種,現在屬於dendrolimus屬的dendrolimus亞屬,而且被認為是punctatus種的一個亞種。
胡古叉襀(Nemoura hugekootinlokorum Wang & Meng, sp. nov.)
那麼回到胡古叉襀,這隻昆蟲。一起看一下它的英文名Nemoura hugekootinlokorum Wang & Meng, sp. nov.分為幾個層次吧。
1.Nemoura是屬名。
2.hugekootinlokorum是胡歌和古天樂英文名,加了orum的拉丁字尾,成為了種名,用以讚揚。
3.Wang & Meng是發現者姓氏
4.sp.nov.是拉丁語species nova,英文是new species,新物種
此外,與完善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相比,我國的昆蟲命名工作起步較晚。在很長一個時期裡,名稱上的應用極不統一。例如:東亞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公元前三世紀以前稱之為螽 [zhōng] ,而《史記》記載的一段史實裡稱之為蝗蟲,這以後一直沿用飛蝗。德國的一位昆蟲學家在1835年發表的論文中,將其定名為Acrydium manilensis Meyen。在二十世紀初期,我國學者對其叫法不一,分別稱為亞東飛蝗、東亞飛蝗、中國飛蝗、遷移蝗、亞洲飛蝗等等。直到1956年,《昆蟲名稱》的出版,才將它統一。由此可見,一個統一的、通行的、科學的名稱的建立是何等重要。這是無論哪一類的動物的分類的第一步,只有給定這些動物明確無誤的名稱後,才能以此為出發點,找出同屬種間的共同特徵或區別出不同屬種的差異性,進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昆蟲學作為動物學的一支,其命名原則從屬於國際動物命名原則。依據國際法規,並結合我國國情出版的《昆蟲名稱》一書,成為我國昆蟲命名規則。序列中列了四條名稱審定原則:
1. 原有名稱及俗名,凡已通用而無不合的,均予保留;
2.根據該種成蟲或幼蟲的特性、習性或產地擬定中名;
3.寄主名稱儘量採用,遇有多種寄主時,則選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擬定中名
4.儘量根據原文的字源或涵義擬定中名。
原則的制定,使昆蟲的命名有據可依,中文的稱謂趨於簡短化、明確化、系統化。
參考文獻:
侯江. 1994.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源起以及我國的昆蟲命名狀況. 《四川文物》. p.61搜狗網.https://wenwen.sogou.com/z/q838158668.htm?ch=fromnewwenwen.pc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