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沒有人能夠永遠留在搖籃裡。” 現代宇宙航行學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

是的,人類最終要掙脫大地母親的懷抱,飛向太空,飛到遙遠的星星身旁。這不僅僅是為了實現人類嚮往宇宙的理想,而且,很可能是人類得以繼續生存的必須之途。

人類的最遙遠的未來恐怕有很大的機率繫於地球以外的新家園。因為我們的地球美麗而脆弱,現在雖宜居但不是永久的樂土,我們必須尋找人類的第二故鄉。

星際探索的道路異常崎嶇,犧牲也是無法避免的。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類的探索是篳路藍縷。下面就是人類航天史上的幾次重大的犧牲。

1、 “阿波羅”1號演習中起火(1967年1月27日)

“阿波羅計劃”是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推出之的旨在載人登月的宇宙飛行專案。

為了準備1967年2月“阿波羅”飛船的登月飛行,NASA在當年1月對阿波羅飛船進行了 “獨立測試” 。獨立測試即測試“阿波羅”太空船能否在不連線任何電線的情況下,單憑其內部供電來維持正常運作。這實際是一次沒有點火的模擬發射,沒有人會想到有什麼潛在的危險存在。

但是,在測試中,一個電火花引燃了充滿了指揮艙的純氧,燃燒的空氣使得特意設計為向外開啟的艙門無法及時開啟,應急人員用了五分鐘時間才打開艙門,此時參加測試的三名宇航員早已因吸入過量毒氣而犧牲。

這是美國航天史上第一次的致命事故。

“阿波羅”1號飛船犧牲者:左起:格里索姆(指揮長)、懷特(高階駕駛員)、沙菲(駕駛員)

為了防止在執行濺落等任務過程中指揮艙被意外開啟或者艙內空氣洩露等意外發生,艙門不僅設計為向裡開啟模式,而且開啟艙門需要解除多重開關,耗時一分多鐘才可以開啟,向內開關模式也有助於艙內氣壓將門壓緊從而防止可能的洩露。

當時,沒有人想得到,這樣的設計反而成了火災事故發生時的催命符,三名優秀宇航員在17秒鐘內即已被火災奪取了生命。

阿波羅1號演習火災示意圖

這次事故後進行了整改,使得:

艙內氣壓降低,發射時也不再使用純氧以降低燃燒速度;

艙門改為向外開啟設計,並可在10秒內開啟以利逃生;

艙內的用料改為非易燃材料減少失火可能;

修正了1,407處線路問題減少隱患;

尼龍宇航服改為使用帶有塗層的玻璃纖維制宇航服以增加耐火效能;

這才有了後面阿波羅11號等後繼者的登月成功。

2、“聯盟”1號降落傘失靈(1967年4月24日)

當年的前蘇聯也是太空探索的先驅。實際上,在六十年代初期,前蘇聯在太空征服的較量中佔據了上風。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和第一位實現太空行走的宇航員(萊昂諾夫)都來自前蘇聯。在人類探索星際的創舉中,前蘇聯也作出的非凡的貢獻,當然也有偉大犧牲。

在美國“阿波羅”1號發生火災後三個月後,前蘇聯“聯盟”1號也發生了事故。此次任務顯然有些急於求成,太空船一直狀況不斷。本來的計劃是要求科馬洛夫駕駛“聯盟”1號進入地球軌道,並與後發射的“聯盟”2號在太空中匯合。但是“聯盟”2號未能發射,“聯盟”1號的太陽能板無法正確開啟,造成電力供應不足,任務終止。“聯盟”1號返回地面時,降落傘又無法以正確姿態開啟,使得減速失效。經過多重努力,仍然無法阻止“聯盟”1號墜降。最終,“聯盟”1號返回艙以40米/秒的速度撞擊地面並引起熊熊大火,駕駛員科馬羅夫犧牲。

科馬洛夫是人類第一個兩度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也是第一位犧牲在太空航行中的宇航員,更是一位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的宇航先驅。

失去的英雄——弗拉基米爾 · 科馬洛夫

3、 “聯盟”11號返航倉洩露失壓(1971年6月30日)

隨著美國人在登月計劃中一系列的成功,蘇聯人將注意力集中於更具實用性的天空空間站的建設上面。1971年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升空。三名宇航員多布羅沃爾斯基、帕薩耶夫、沃爾科夫出色地執行了本次飛行任務。他們與當時最先進的地球軌道空間站——前蘇聯“禮炮”1號空間站在太空匯合對接,並在“禮炮”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獲得了大量珍貴資料和資料。他們在太空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鐘,創造了當時的人類駐留太空最長時間記錄。

6月29日,圓滿完成任務的“聯盟”11號飛船開始返回地面,四個小時的航行一直很順利。

30日凌晨,飛船到達距離地面168公里上空,返回艙和軌道服務艙分離式。此時,失控的分離引爆使得返回艙換氣閥門被震開,艙內空氣迅速逸出,艙內急速失壓。艙內三名宇航員全部因窒息和血液沸騰而犧牲。返回艙失壓四十秒後,飛行記錄器已顯示乘員身體生命指徵消失。返回艙儘管按既定設計安全著陸,但是,在整個任務中表現出色的三名優秀宇航員已經永久離開。

從左至右:多布羅沃爾斯基、帕薩耶夫、沃爾科夫

這次事故暴露出的“聯盟”飛船的設計缺陷,使得前蘇聯太空載人飛行中斷2年3個月之久,並累及“禮炮”1號空間站因無法有效利用而最終被銷燬。

“聯盟”11號本為兩名乘員設計,後因執行空間任務需要,增加到三名宇航員,主管當局經過評估,錯誤地認為脫去臃腫不便的宇航服可以適應艙內空間。為此,工作流程規定,進入返航倉必須脫掉宇航服,從而使得失壓事故意外發生時,乘員毫無保護地暴露於整個幾無大氣的外太空零氣壓環境中。自此以後,航天界規定,宇宙飛船乘員在升空和返回時必須穿上宇航服。

完成任務後,將不再回家的宇航員

4、 “挑戰者號” 升空爆炸(1986年1月28日)

這是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的第十次飛行任務。太空梭這一可以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歷來是航天任務中的明星,這次“挑戰者號”升空要鋪設一枚通訊衛星,並將一枚“斯巴達”衛星送入軌道,為當年的珍貴訪客——哈雷彗星的迴歸作好觀測準備,此外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太空實驗。尤其令全美人民翹首以待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宇航員麥考利夫將參與任務。她是一位有名望的中學歷史老師,從一萬一千名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這次升空,她將在太空為開設講堂,為孩子教授沸騰與氣泡、零重力液體、色譜分析及牛頓定律等6堂課。

這次飛行由於麥考利夫的參與而變得萬眾矚目。在1986年1月28日那個寒風凜冽、萬里無雲的日子裡,數以萬計的人來到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現場或者周圍,想要親眼目睹歷史,目睹人類第一位平民宇航員的升空,目睹人類偉大奇蹟的再一次的展現。11:38分, “挑戰者” 號發射升空。觀看的人們激動不已,歡呼雀躍。然而,人們的歡呼還沒有到達高潮,在升空僅僅73秒鐘後,在眾目睽睽之下, “挑戰者” 號突然凌空爆炸解體,最終無數碎片濺落到大西洋中。失去動力和兩個機翼的太空梭機體在火箭爆炸後,慣性飛行了4.5公里,然後以自由落體方式直墜18公里下的海平面,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

此時的地面指揮室內一片死寂,目瞪口呆;在現場目睹爆炸的觀眾們更是面面相覷,無法置信。

麥考利夫所在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的數百名學生當時正聚集在學校自助食堂裡,從電視上觀看載有他們所欽佩的老師的"挑戰者"號的發射。飛機發射時他們興高采烈,在獲悉飛機爆炸後他們全都失聲痛哭。學生們很快被領回教室。家長們都接到了校方電話,悲痛的孩子們被紛紛被家長接回家中。

據稱,全美有45%的學生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挑戰者”號的升空失敗,這是他們永生難忘的場景。

犧牲的船員:前排左起:史密斯(駕駛員)、斯科比(指揮長)、麥克奈爾(任務專員)

後排左起:鬼冢(任務專員)、麥考利夫(實驗專員)、扎維思(實驗專員)、雷斯尼克(任務專員)。

其中,麥考利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宇航員。

一系列的巧合和輕忽冒進的組合造成了這次驚天的災難。

表面上的原因是:發射日的零下三至五度的低溫造成固體火箭推進器中的環形橡膠圈變硬失效,升空後遭遇的橫向風又將本來起到堵塞作用的燃燒鋁渣震松吹散,最終燃料洩漏起火,引發爆炸解體事故。

背後的原因:因為發射幾度延誤,承包商和NASA官員承受了人們對太空梭寄予厚望的巨大壓力,從而草率決定發射。

其實,即使不改變設計,只要氣溫回暖或者沒有遭遇那一日高空的橫向颶風,或許美國人民將慶祝“挑戰者”號富於歷史意義的第十次飛行任務的成功,而非相反。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生命犧牲和12億美元的直接財產損失、32個月太空梭所有專案的中止,以及無數美國人心中永久的而傷痛的直接罪魁,那兩個環形橡膠密封圈,每副不過900美元而已,而這一切後面那些急於求成、冒進輕忽的心應該成為永久的悲哀和教訓。

時任美國總統里根與手下官觀看爆炸的重放畫面,悲痛而無言

5、中國 “長征” 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墜毀(1996年2月15日)

中國航天之路,並未因襲美國或者蘇聯走過的道路,而具有強烈的自我研發、自力更生的自主特點。中國商用航天事業也是如此。在總體風平浪靜的主基調下,航天事業在所難免會有事故發生,有時還很嚴重。

1996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國際708通訊衛星時,因一隻電子元器件失效,使得火箭發射升空後慣性基準傾斜,火箭按照錯誤的姿態訊號,在空中轉體橫飛,導致發射22秒後,撞入發射基地附近的小山而墜毀,造成六人死亡、55人受傷,箭星俱毀的重大事故。

這次發射,還有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火箭發射後現場控制中心斷電,直播訊號終止。

此次事故使得中國商用衛星運載計劃重大受挫,安全信譽受到重大挑戰,國際客戶紛紛悔約,中止商業運作。這一年也是美國與中國在太空運載活動合作的最後一年,此後,美國人感受到中國發展的潛力,出於自我保護需要,對中國開始執行航天技術封鎖的政策。這是中國航天遭受重大考驗的時刻。但是,中國航天並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是選擇總結經驗,繼續前行。最終,兩年後,中國回到了國際商業航天發射的少數精英俱樂部。

6、美國 “哥倫比亞號” 太空梭返航時解體墜毀(2003年2月1日)

“哥倫比亞”號是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於1981年4月12日首航。太空梭可以像火箭一般發射,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外軌道,也可以如衛星一般繞地飛行,執行任務,還可以如飛機一般自由滑翔著陸,這種多功能飛行器可以反覆使用約75——100次,便於較低成本執行各項航天任務。在上個世界是國際航天界首屈一指的飛行明星。截至2003年1月,“哥倫比亞”號在21年的飛行生涯中已經成功執行27次飛行任務。

第28次飛行,“哥倫比亞號”於2003年1月16日升空,除了執行外太空科學研究任務外,還搭載了六個國家學生設計的實驗專案,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試驗。經過16天的外太空航行後,於2月1日返航。

在經過美國加州上空時,地面控制人員已經發現太空梭左側起落架溫度偏高;

六分鐘後,地面控制中心與“哥倫比亞”號無線電聯絡中斷;

此時,功勳累累的元老級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已經燃燒解體。

事故原因:1月16日升空時,焊接工藝有缺陷的燃料箱外層保護的泡沫碎塊受高溫和風力影響脫落,砸中機身並使得左翼碳隔熱板受損。受損傷的機身在返航時,高達1400攝氏度的空氣乘隙衝入左機翼和飛機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高溫熔穿。

換句話說,就是“哥倫比亞”號發射已經受損,返航時的傷口導致飛機結構熔化解體。

飛機上的七名完成任務的宇航員,對此意外完全無能為力,失壓昏迷後,在飛機墜落中全部犧牲。

上圖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乘員在太空向地球問好:紅色工作服(從左至右):查瓦拉(任務專員)、哈斯本(指揮長)、卡拉克(任務專員)、拉蒙(實驗專員)

藍色工作服(從左至右):布朗(任務專員)、麥克庫爾(駕駛員)、安德森(實驗指揮長)

其中查瓦拉自幼熱愛航天,20歲來到美國後獲得宇航工程碩士學位,併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印度裔女性宇航員。

“哥倫比亞”號空中解體

航天事業是人類文明、進取和勇氣的集中展示,也是充滿了危險的偉大探索。犧牲總是在所難免。允許我引用“阿波羅”1號太空船指揮長格里索姆生前談到宇航任務時說的一段話,為人類充滿危險但是激情豪邁的史詩般的天空探索加上註腳:

“如果我們死去,請大家不必大驚小怪,就把它當作一件普通事。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事業,我們希望不要影響整個計劃和程序,探索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險的。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穿過最酷的衣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