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文化類節目話題度很高,大家的評價也很高,所以我也帶著好奇找到了這欄節目,它就是《典籍裡的中國》。
隨著大國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崛起,傳統經典越來越被大眾認可。隨著新生代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提高,即文化自信程度越來越高,這類節目我想可能會越來越多,所以本著一探究竟的心理打開了這欄節目。
帶著孩子一起看節目
一開始我是想讓Seven哥哥和我一起來看這部片子的,也希望他能透過這個片子學到東西,但是“我想的不是他想的”。
昨天晚上找到第一集正打算播給哥哥看,可是哥哥說我想聽故事,我不想看電視。mmm,“好吧,那我自己看,你聽故事吧”。在播放片頭畫面的時候,哥哥偷偷瞄了幾眼,然後就繼續聽故事去了;然後,在片中小朋友們唸到《禹貢》的時候,哥哥也忍不住開始看了起來;而當畫面切換到古今對話時,哥哥又溜走了。
好吧,這個內容可能對七歲的小朋友,或者不能限定在七歲的小朋友,應該說是對沒有經過文學啟蒙的小朋友來說還是有一點難懂,有一點缺乏吸引力,不那麼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在前半段中,哥哥斷斷續續地跟著我看了一點內容。當他聽故事時間結束之後,我沒有要求他必須馬上睡覺,也沒有要求他要做什麼,這個時候他又跟我一起看了後半段。看來,看帶聲音的電視畫面對小朋友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只要去掉對他更有吸引力的前幾項內容,他還是能守著節目看下來的。
這個時候我也問自己,到底是因為他的興趣,還是因為他對於電視只要能看就不論內容,到底哪個因素佔了上風?這是一個可以深入去了解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了,那答案對於孩子將來的引導教育可能也會有很多啟發吧。
為什麼會想讓孩子看經典
記得自己在小的時候,看到一本好書,看到一部好的片子,尤其是教育類片子,就像撿到了寶一樣,欣喜若狂。然後現在有趣的節目越來越多,而我看得卻越來越少了,為什麼?給自己的理由是時間有限,而事情太多。
一個實踐帶來的影響
年前曾連續一個星期給哥哥每天看一集紀錄片《藍色星球》,結果在那個週末帶哥哥出去玩,當我們需要在一個道具上面畫畫的時候,哥哥就在道具上畫了海洋和海草,當然是抽象化了的,我稱呼哥哥為“印象派藝術家”。如果他不說他畫的是什麼,我是猜不出來這畫的是什麼的。
哥哥說,“媽媽幫我寫一下字,寫上‘藍色星球’”,我說“好的,那這樣吧,媽媽寫中文字,你寫英文字,好不好?”,哥哥說“好呀”。
是不是有點意思?
選擇合適的片子,選擇能有收穫和有資訊增量的內容,對孩子來說,只要看過了,在腦海中就一定會形成印象。透過視覺和聽覺進入到腦海的資訊,即使不能馬上透過語言表達出來,在恰當的場合,可能會以其它形式呈現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僅僅是大人的時間有限,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希望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那麼我們在安排他學習時間的時候,必須要儘量高效。從這個維度來說,父母需要提前做很多的篩選工作,要做大量的資訊預處理,找到那些我們認為優秀的、可以借鑑的經驗。就比如我們在選擇片子的時候,我們儘量去選那些好評如潮。大家都很認可地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