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常言道,三思而後行。思考在前,行動在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才是最好的,經過反覆思量的行動才能順利地進行。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強調知與行的統一。

所謂“知”,便是對事情各個方面的思考與瞭解,只有思考明白、瞭解清楚才開始行動。所謂“行”,便是將那些思考明白、瞭解清楚的東西付諸實踐,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王陽明指出,聖人之學乃是身心之學,其要領在於體悟實行,不可將其當作純粹的知識。

不幸的是,現在年輕人形成了一種重思考而輕行動的風氣,說起來長篇大論,實踐行動是零,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勤於創業而有始無終。啃老族的出現恰恰都是思與行的偏頗的結果。

碌碌無為一生留下太多遺憾,追究其原因,不是沒有理想,或許是過於謹慎,過於追求萬無一失,人們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無限的沉思之中,結果越想越覺得準備不夠充分,越想越覺得存在很大的問題,想著想著,本可以嘗試的想法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理想無疾而終。

由於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寬廣的,不受客觀事物與能力的強行束縛,因此想的多了便偏離了正軌,越想越遠而找不到重點。

當人們在思想的海洋中暢遊太久而遲遲不上岸來付諸實踐,結果無疑是窒息與其中,徹底失去了付諸實踐的機會與能力。

唐代,三個沒有捕蛇經驗的年輕人去捕蛇,同一件事最終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第一個毫不考慮、魯莽行動,結果因不懂蛇的習性,不懂如何捕蛇,最終喪命。

第二個看到第一喪命,心中害怕不已,考慮要不要進山捕蛇,思來想去,遲遲不動,終日惶惶然徘徊於捕蛇路上。

第三個人,充分考慮瞭如何捕蛇,向當地人學習捕蛇,找蛇穴,解毒,學習製作解毒的藥劑。半個月後上山捕蛇,他用了七天的時間,捕了上百隻蛇,最後成了著名的捕蛇王。

一個毫不考慮,魯莽行動;一個思來想去,遲遲不動;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付諸行動。三個人對待思與行的不同態度,註定了他們際遇截然不同,造就不同的結果。

思考與行動是相輔相成,無論偏向哪一方,都難成大事。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

人們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很現實的世界裡。“現實”不僅僅體現在人情冷暖上,更體現在行動的力量上。“行動”,是一個人的知識、智慧、思想境界等“虛”的東西的現實載體。

人們往往看重“知識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財富”,卻忽略了自己的行動,忽略了行動帶來的無窮力量。人之所以空虛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恰當的時機主動出擊,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機,成就人生的夢想。

只要開始行動,就算成功了一半。因為行動能夠將知識、智慧、思想境界的力量切實發揮出來,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能夠推動行動者更快地邁向成功。

行動,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真正把握成功的契機。有才之人最怕的,莫過於錯失良機、大志難舒。

要想把握那千載難逢的機會,等待是必不可少的,但行動是最關鍵。成功不在難易,而在於“誰真正去做了”。

這個世界不缺乏機遇,而缺少更多抓住機遇的手。只有在恰當的時機主動出擊,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機,成就人生的夢想。

大膽嘗試,實踐出真知。人要敢於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王陽明——“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得到之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從小就被“家長的期望”安排著。比如小時候在一所學校讀書,長大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建立怎樣的家庭······前半生有太多的時間在人們沒來得及思考的時候,就已經被家長們安排好、規劃好了。

沒有追逐,沒有嘗試,甚至也沒有挫折和失敗,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可是,在這樣的安排中,人們內心的願望被忽略,心中的夢想被埋沒,雖然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

在這一路的順暢中,人們缺少了一份嘗試的失敗,缺少了一份親身經歷的深切體悟。

我們常常聽到長輩的勸告,那都是些經歷了歲月的檢驗最終被證明為正確的人生智慧,都足以令我們的人生成為一條康莊大道。

可是,我們的人生,難道不應該由我們自己去一步一步地走出來嗎?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是正確的,但沒有經歷過大膽的嘗試,沒有用自己的實踐去摸索,則難以取得超越前人一段。

走到佈滿荊棘處才能深刻領悟戰勝困難艱辛,才能發掘自己的潛能,發現戰勝困難的方法,以此為鑑,逐步積累走下去,才能到達比前人更高更遠的地方。

要想成功學習基本的技能是必須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嘗試,在實踐過程中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如此才能有所覺悟,才能尋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才能更進一步,有所成就。

別人的經驗只能用來借鑑,而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實踐,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才能掌握對自己而言最有用的方法。

王陽明——“不逆、不膩而為人所欺騙,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

意思就是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懷疑別人的不誠信,並以“致良知”的功夫而不受人所欺,是待人以誠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而另一方面,則是“示己之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諾言,以示誠信之心。誠實守信,即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世人常言“說到做到”,真正的行動才是對諾言最好的證明。倘若只在口頭上誇下海口、許下諾言,卻無法以實際行動去證明,即便能夠矇蔽一時,最終也難欺騙一世。

所謂,言必信,行必果,以實際行動對自己的諾言負責,這是先賢們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更關乎社會責任感。

現如今,人人都希望建立一個誠信的社會,卻甚少有人能夠一生都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則,有的甚至以善意的謊言作為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幌子。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雖已進入高度文明的時代,無論治國安邦還是學術科研領域,都取得了比過去更為顯著的成就。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卻低至無以復加的地步。

反觀歷史,古人十分看重誠信,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才是君子所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才堪稱大丈夫之舉。

生活中,我們經常作出承諾,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用實際的行動來支撐我們的承諾。倘若將一時的失信於人看作無傷大雅的小錯,那麼,最終將鑄下一生都無法彌補遺憾。

失信於人,不僅會侵蝕一個人的良知,更會令其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此變得暗淡無光。

只有能夠堅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才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與器重,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一番豐功偉業。他的人生,將會因此而綻放出燦爛奪目的光芒。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蛇最怕什麼?真的不是雄黃粉,研究人員說明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