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是一個地質學未解之謎。在對地質學家們提出的觀點進行了歸納後發現,臺灣島的形成很可能是以下三種地質作用的結果:(1)地殼各板塊水平移動,板塊間的相互擠壓造山、板塊移動帶動島礁移動;(2)地層垂直移動,陸地下沉凹陷成臺灣海峽、島礁地層上升,形成臺灣島;(3)地球週期性冰期導致海平面升降,使臺灣島與大陸分離。雖然不同地質學觀點各有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地球的漫長演變中,臺灣島很可能經歷了以上多種地質運動的複雜組合,才形成了我們今日看到的臺灣島。
那麼,在臺灣島的構造過程中,它都可能經過什麼?
(一)板塊造山運動板塊造山的觀點認為,臺灣島是東亞島弧中的一個環節,它的形成過程,與東亞島弧的形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東亞島弧即指東亞大陸架與太平洋西部海溝之間的島弧,包括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島及其附近小島、菲律賓群島等。)東亞島弧的形成,是在地殼運動中,東亞大陸架與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形成的褶皺山系,當它露出海面時,便構成了東亞島弧。
大約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地殼運動產生的隆起,奠定了臺灣地質的基礎。此後在很長時間裡,這裡又被海水所淹沒。處於板塊邊緣的臺灣島及其附近島嶼,經歷了多次造山運動的影響,臺灣島又出現多次的隆升與消失。
距今200~300萬年前,造山運動又再劇烈進行,中央山脈再度擠壓上升,其兩側也褶皺成山,顯露出海面,形成了中央山脈東的臺東山脈西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終成了臺灣的現在地形。
(二)大陸漂移模式一些地質學家們認為,臺灣島是從遠處伴隨著板塊運動漂移到如今的位置。
張明書(1998)的研究表明:臺灣是飛來峰,它原應是印支大陸裂離的小陸塊, 位於特提斯海中,後來經過複雜的地質運動,臺灣島被推覆到現今位置。
梁光河(2013)的研究表明: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眾多東南亞國家都是隨著印度板塊的向北擠壓從中國青藏高原的東南角被擠出去,並漂移到當前位置。
Wen-YuShao等(2015)透過地球化學同位素分析說明,臺灣島不是直接從中國華南分離出去的,它走一個U型路線,首先伴隨著菲律賓從中國華南裂解漂移,之後才從菲律賓分離漂移到當前位置的。
根據梁光河的觀點,臺灣島是從中國青藏高原被擠壓漂移出去的一部分,其旅行路線為近U字弧形,其中還有停頓,最後一站是從菲律賓群島拉蒙灣分離漂移到目前位置的。
為證明該主張,科學家提出了地形、地貌、地質、人工地震勘探、重力、GPS、尾跡、臺灣原住民等方面的證據。
從地形證據可以看出,臺灣島可以較為完美地融入菲律賓群島的地貌復原圖。
尾跡證據方面,大陸漂移後會留下尾跡,我們可以分析臺灣從菲律賓拉蒙灣分離漂移出去的軌跡。菲律賓群島中馬尼拉地塊(白色框部分)首先向北漂移(如圖中白色虛線條所示),然後在最北端停頓下來,這個過程中,為臺灣島的漂移讓出了空間,此時,臺灣島沿著紅色虛線條先向西南漂移,然後又一路北上到達當前的位置,最後馬尼拉地塊又奇怪地折返回來,如圖中白色虛線條所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這個過程中恰好遇到日本地塊的漂移,日本正從中國東南部分離漂移時候產生的碰撞力給馬尼拉地塊一個向南的推動力,使其改變了方向,又漂移回其原來的位置。
透過對臺灣原住民的考察,也為該觀點提供了一些證據。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在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之前,臺灣原住民在臺灣的活動已有至少約8,000年之久。臺灣原住民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語族,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島民族族群有密切關聯。
(參見https://www.sohu.com/a/364234195_120054159)
(三)陸地下沉說有一種看法認為,臺灣地層與大陸屬於同一結構,在地質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紀前即距今100萬年前後,它本是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連線在一起,最多是一個半島。第四紀後因地層變動,區域性陸地下沉,出現了臺灣海峽,使臺灣成了海島。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指出,即使出現了海峽,澎湖列島南部同福建陸地之間,直到5400年前,還有一條經過臺灣礁的陸地聯絡著,而澎湖與臺灣的陸地聯絡則一直維持到距今6200年前。考古學的發現從一些角度證明了上述見解的正確性。
(四)冰期說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冰期對全球的影響是顯著的,大面積冰蓋的存在改變了地表水體的分佈,如果現今地表冰體全部融化,則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80~90米,世界上眾多大城市和低地將被淹沒。
在地質時代,臺灣海峽曾經歷過多次海陸變遷。早更新世(80萬年前)鄱陽冰期,海峽海面曾下降約60米,臺灣海峽大部分露出水面,大陸上新世—更新世動物種群從大陸遷徙到臺灣,後期氣候轉暖進入鄱陽—大姑間冰期,海面上升,海峽沉淪為海。
在此後的多次冰期與冰期間隔期間,相應地臺灣海峽海面也先後有數次升降。當海面下降時海底露出,臺灣淺灘成為聯絡閩、臺的陸橋,大量古動物與古人類移居臺灣,構成有臺灣古“左鎮人”。冰後期(11000年以來)氣候逐漸轉暖,海面回升,在距今6000~10000年前海侵達到高峰,海峽及沿海區為海水淹沒,沿海大海灣形成(臺灣海峽平均水深60米)。 臺灣島與大陸分離,形成了現在的臺灣島。
雖然對地質學的知識瞭解甚少,但從以上四個方面,我們應該可以大致瞭解地質時代的臺灣島可能的經歷,有助於我們對臺灣島的形成過程形成一個初步的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