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因地不正 何來果圓

這是我多年的親身感受:如果一件事的起因錯綜複雜、糾結爭執、多方牽制,做的過程肯定困難重重,沒法順利開展。就算想盡一切辦法勉為其難,結果也會得不償失。

做人做事動機不純

是不會得到好結果的

如果一件事情、一段緣份沒有好的起因,結果是不可能好的。

如果動機很純,開端很好,就已經有了一半的好結果。

所以,想知道某件事、某段緣份的結果如何,就看起因。

這是我多年的親身感受:如果一件事的起因錯綜複雜、糾結爭執、多方牽制,做的過程肯定困難重重,沒法順利開展。就算想盡一切辦法勉為其難,結果也會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彼此之間的起因不好,就不要將就、不要帶著痛苦繼續下去。

來到我們面前做事的無非就這三種人:

第一種人是來幫你的,帶著正確的因來了,在過程中也沒有喪失初心,結果肯定圓滿。

第二種人是來挖你牆角、套你資源的,帶著不純的目的到來,在做事的過程中,慢慢被你的德行、智慧所感化,最後覺醒了,能調整好心態,結果也會圓滿。

第三種人最可怕,沒有任何目標。問他來幹什麼,他說我沒事幹,別人叫我來,我就來了,就來看看,來玩玩。這種人沒有靈魂、沒有主見的人,誰叫跟著誰跑。

第一種人,今天來利益你,明天受到更大的利益衝擊,也不會迷失方向。

第二種人,他來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透過跟你合作而獲利。

第三種人,看上去像好人,其實壞事的就是這種人。

他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張三說 “咱們幹掉那個人”,他就跟著一起幹;李四說“咱們幫下那個人”,他也跟著一起幫;也不管張三李四是他的恩人還是仇人。

他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沒有定位,今天倒東牆,明天倒西牆,隨風搖擺。

這種人最愚昧無知,他不是有意幫你,也不是故意害你,而是隨波逐流的。他把事情做錯了、做砸了,你打都沒法打,罵都沒法罵。

但是,你們絕大多數人往往都喜歡這第三種人。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能識別出這三種人的差別,也就知道怎麼與他們交往,怎麼面對他們。

但是,你們在座的有幾個人能看懂起因呢?

有一種人非常理智,發現問題、看清起因立馬撕開臉面捅穿。給人的感覺是不講情面、很難溝通。

其實,這種“先小人後君子”的人才有大智慧、大慈悲。

而有些人,即便知道因已經不正了,但是礙於情面,不願意捅破,不願意揭穿,不願意改變。

就一直忍啊忍,忍了九百九十九天,最後一天還是忍不住爆發了。你忍過了初一,忍不過十五,最後還是爆發了。

這種人是非常可惡的,既耽誤了人家,也耽誤了自己。

你們發現沒有,在和尚這個群體裡,這樣的人特別多。

這種人感情用事,只適合當和尚,是不可能在世俗的社會上有所成就的。

即便在社會上的政界、商界裡,也絕對走不到中上管理層。在宗教界、藝術界、學術界中,這類人偏多。

在世間的任何領域裡,必須要俱備感性與理性的思維做人做事。否則,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事情,如果一定非要感性處理,也必須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什麼叫作理性?就是對整件事情與人物已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不管走到哪一步,發展到哪一階段,身邊的每一個人,你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什麼型別的,會在什麼時候犯錯誤,會在哪個方面犯錯誤,甚至會犯多大的錯誤,你都能夠預知到,也都有對策處理即將發生的危機。

這個時候帶著感性處事就不會有錯。

人有三六九等

你是哪一等

人是有級別之分的,均按業力、功德、福報分成三六九等級別。

你們也許會說,我們是學佛的人,不能有這種分別心。你若這麼想,只能說明你沒有真正懂得佛法。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分別,像大雜燴一鍋混,不亂套了嗎?

佛教講的包容,並不是不問黑白是非、不分青紅皂白,而是建立在看明白、看懂、看清的基礎上包容的。

你對一件事、一個人沒有看明白、看清、看懂,談何包容?

包容不是縱容。

包容是:我明知道這個傢伙很壞,一身惡習,但還是能夠忍讓他,而且還能把他的壞毛病、惡習氣給制止了,不給它發作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包容。

例如,一個貪財的人,我不讓他從事財務;一個好色的人,我不讓他接觸美女。

人的成長和教育是需要特定環境的,只有當他定型了,已經能夠管住自己的身口意,環境對他才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

因為他已經學會自己走路了,也知道遇到困難怎麼對治,遇到問題怎麼解決。

人的成長需要定位、需要引導,也需要約束、需要控制。

目的是不讓他的缺點發作,給他另開一扇門發揮優點的門。

這個教育培養的過程需要時間和成本,操之過急不行,放養也不行。

有時需要緊,有時需要松,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與群體促進他。

例如,在我們還不成熟的時候,認識的、接觸的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人。

當成長到某一個高度,交往的朋友、接觸的人脈、對接的資源都是有強大能量的。

當我們身邊圍繞的都是一些弱小群體、負能量的人時,證明你自己正處於這個層次。

除非你有了足夠的能量衝出這個負能量的氣場、衝出這個低階的時空,變成一個正能量的人,這個時候才能感召來正能量的人、事、物。

我們與其要求別人改變,不如自己改變。

當你自己提升了,到達了一定高度,碰到的就都是高人。

當你處於低階水平時,碰到的人、事、物也都是同一層次的,都是與你相對應的人事物和現象。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每一個人看似偶然,無緣無故。其實,都是有約在先、有因有緣的。

有一種人,比一般人多修了八百上千世。

所以,這一生都能碰到貴人,好事都讓他碰上了,做什麼也都能成功、都有好結果。

因為他過去世屢結善緣,每一世都在付出,都是施予者。因此,這一世來了就是一個收穫者,付出一點點就能得到回報。

但這樣的人不多,不要痴心妄想,每個人都能碰上這種好事。

你沒有累生累世的給予、付出,是不可能在這一世有與他同等的福報的。

君臣佐使

你給自己什麼定位

人生就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會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般我們會認為坐轎的人最重要,抬轎的人不重要。

例如,寺院的大型活動,表面上看是某個部門負責人主導完成的。

實際上,負責人只是個旗幟,一起完成這場活動的是幕後的眾人。

諸佛菩薩示現人間,也是在輪流扮演主角與配角,輪流坐轎、互相抬轎。

中醫學中有個術語——“君臣佐使”(指中藥處方中各味藥的不同功效作用),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何嘗不是如此。

在每個團體中,都需要有“君臣佐使”這四種角色,都同樣重要。

君的能耐再大,也許可以做成一件事情,但做不了一番事業。只有“君臣佐使”大家一起參與,才能做出一番事業。

就好比中藥處方中的“使”藥,“使”是藥引,若要讓藥性入腎,就要用鹹作引,這個鹹就是“使”;若想讓藥性入脾,就要用甜作引,這個藥性就會在脾胃上多停留一些時間。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環境,隨時隨地都在扮演這四種角色。

有時是君、有時是臣、有時是佐、有時是使。你要隨時調整狀態、變換角色、懂得出入。

如果不懂出入、不懂轉換,做人做事是不可能有圓滿的結果的。

有一種人,天生就能識人、用人、駕馭人;另一種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最優等的一種人,既能做事又能做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成為全才,那能成為一個專才也非常難得了。專才也是人才。

但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個全才,不願意自己僅是個專才,都認為自己什麼都幹得了,什麼都會幹。

當碰到真事來考驗了,結果什麼都幹不好。

當然,一個全才勝過一百個專才。

如果你真是個全才,一定能夠把專才感召過來,也一定能夠把手下的人培養成專才。否則,你就不是真正的全才。

我們在座的都想成佛,你們說這定位高不高?高不可攀!

但是看看我們的所作所為,能與這個夢想的高度匹配嗎?

你認為這個夢想的高度就是你的人生定位嗎?

這叫“痴心妄想、愚昧無知”!

當你對這個行業很瞭解,也知道哪個標準是行業的高度了;當你能明白透過什麼途徑在這個行業中游刃有餘而又不犯規矩,這時才能知道你的定位對不對。

例如,我二十歲的時候就夢想當祖師,也許我這一輩子也當不上祖師。

但是二十歲開始,我就拿祖師的標準要求自己,也知道祖師的標準是什麼,能透過什麼途徑、什麼條件成為祖師。

如果我僅僅只是夢想當祖師,不去做不去行,那每用一個方式方法、每走一步、每一個階段都是錯誤的,也不可能成為祖師。

如果我壓根也沒想過要成為祖師,但是每走一步、每一個階段也都是正確的,過程非常圓滿,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祖師,最後也會成為祖師。

你的人生圓不圓滿,一半取決於社會給你的定義,一半取決於你的自我定位。

例如比爾蓋茨,在我們心目中是不是富豪?(答:是。)這就是社會對他的定義,江湖給他的地位。

但是他仍然認為自己很貧窮很不足,還在拼命地賺錢、開拓市場,這是他的自我定位。

世間上的名利就由這兩種因素構成,一個是由內向外,一個是由外向內。

成功不成功,不僅是社會說了算,而是你自己說了算。你認為成功就成功,認為還沒成功就沒成功。

所以,幸不幸福,富不富有,成不成功,不能僅以外面的衡量標準為標準,要反觀自己,自問自己,用自己的內心去衡量。

你們也許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不可能永遠都往裡前進,進到一定程度還要退出。

有些階段是要凌駕其上,不能沉迷其中,這才是學佛人的境界。

就像蓮花一樣,紮根汙泥而又高高在上不染汙泥,清澈的河水是不可能培養出蓮花的。

人會受到強大的氣場引導

你有能量影響別人嗎

心是沒有方位的,也不受時空限制,東西南北中,心念一動就都可以想像得到。

我們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什麼時候關閉眼根、耳根,回到心上,用心看、用心想,這時能夠反觀自心就不僅是六路和八方了,十方都能觀照到。

所以,我們修煉要關閉眼根、耳根。把眼根、耳根的力量轉移到心上,聽聽心怎麼想、怎麼說,看看心有什麼反應。

可是,我們一旦處於忙碌、喜怒哀樂的狀態,就都被眼根、被耳根拉著跑,把心丟了。

大家認為什麼情況下最容易丟掉這個心?

最高興、最悲傷的時候容易丟;成功、失敗的時候也容易丟。寵辱得失都容易讓我們丟掉本心。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總需要有那麼一兩個小人在身邊。

否則,就會成功時瘋狂,失敗時墮落,忘乎所以,起不來。

本來你是想來害我的,但我總認為你是來幫我的,最後你慚愧了,也改變了心態,真的就幫起我了。

本來我是來幫你的,但你總認為我是在害你,最後我也改變了心態,就真的害起你了,這是你自己給我加了意念。

我們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你沒有能力改變別人的起心動念,就要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

凡夫都是受頭腦支配,受自己的業力和習氣支配。所以,我改變不了你,你也改變不了我。

只有聖賢之人,才能夠不完全受自己的業力和習氣支配,能夠改變對方、引導對方,能夠把不好的因轉化為好的因,把不圓滿的過程變成圓滿的結果。

但是能有幾個人在發現對方的來因不正後,還能夠持之以恆地去轉變對方呢?

我們的心會受到能量比自己更強大的人的引導。

所以,你如果想影響別人、改變別人,你的能量、氣場必須要強大過別人。

如何強大自己的能量場?

當你無私無我、比別人付出的多、心量比別人大、承受力比別人強,你的能量和氣場才有可能強大起來。

說一千道一萬,見地是最重要的。

你如果沒有見地,既不會修證,也不能行願。

你不俱備正確的見地,所謂的行願都是在做錯事。既然是錯事,就會造業障。

所謂的“行願”,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行善做好事,為人服務、普度眾生、行菩薩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可是,你的慧眼未開,怎麼知道哪些事做了是好事、是善事呢?

儒家有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過,有過不罰。

你抱著強烈的念頭在做好事,其實是你的我執在做,這是與道相悖的。

一個真正在做好事的人,是無意識的、是超越六根的無為之為。

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也不認為自己在做好事,更沒有想到要做好事。

一旦有意識地執著去做,就已與道相悖了,也就有因果、有業障。

我可以實話奉告大家:你不俱備見地,第一不能修行,第二不能行願。

如果你很幸運,身邊有一位明眼人指點你去行願;如果你有福報,能按照他的指點去行願。這樣,你所做的一切才不會違悖因果,不會造下新業障。

如果你運氣不好,又沒福報,身邊的領導、師長、同修、道友一個個慧眼未開,你們都出去做自己所認為的好事,所謂的行願、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的事情,也許在另一層面是在害人的壞事!

佛經上講得非常清楚,你沒有開悟、沒有究竟圓滿(證量)就出去弘法度眾生,只能說是發心菩薩。

實際上,也僅僅是“發心”,哪裡稱得上是“菩薩”!

釋迦牟尼佛多智慧,用詞多微妙,給我們做了一頂高帽子:你一發心要弘法利生,就說你是“菩薩”。

等到你修行究竟圓滿出來度眾生了,才叫作“如來應世”,才是真正的佛菩薩度眾生!

你沒有證得圓滿就去度眾生,充其量只是“發心”而已。

可是,你不知道你的發心是對的還是錯的。比如,人家本來是要往北走才正確的,你卻指引人家往南走。

你認為是在幫助別人做好事,事實上,你不但在幫別人造業,自己也背了業障!

因地不正,是不可能有圓滿的結果的。見地是修行的第一步!

社會上的人說“選擇大於努力”,選擇正確了,還要用心去做,結果才會圓滿。

你有智慧,選擇對了,不要沾沾自喜;沒智慧,選擇錯了,也不要自暴自棄。

一生當中,任何選擇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改變。

希望我們的人生,每一步都不會走錯。

一位用生命去親證生命本源、用生命在踐行佛法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透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2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留守兒童父母的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