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清明節來臨,祭奠先人,思索生死是永久的主題。在一部分人心中,死亡是一個禁忌的話題,即使是在彌留之際,也不願意直面死亡。然而對千禧一代而言,他們正在重新定義死亡與身後之事。

年輕人改變死亡觀念,儘早籌備身後事

據VOX報道,在過去,大多數美國人不會在他/她20歲的時候考慮死亡,更不用說為身後事做打算。2017年發表在《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21%的美國成年人曾經和親人談論過“死後的事情”,只有三分之一會在生前立好遺囑,找到後事委託人。

然而,據美國喪葬承辦人協會近期的資料顯示,千禧一代對死亡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他們開始在青壯年時期籌備將來的身後事。在18歲至39歲的美國人中,有15.8%的人認為應該在40歲之前計劃好自己的葬禮,而60歲以上的人群中,只有7.9%的人這麼認為。

為什麼千禧一代會在生命的黃金時期考慮死亡?答案千差萬別。VOX認為,結合當下的現實,千禧一代的精神壓力非常大,高壓快節奏的生活會使他們產生“逃離現實”的想法。另外,全球20歲至40歲猝死病例逐年增加,年輕人一邊購買人壽保險一邊為死後做打算。死亡似乎不是一件難以面對的事情。

不僅如此,千禧一代還希望通過死亡展示個性。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不少年輕人表示,葬禮應該是對生命輪迴的慶賀,而非悲傷的守喪儀式。他們甚至希望在死後舉辦“Instagram式的葬禮”,即通過直播或照片的形式,讓社交平臺上的全球使用者都能見證自己的離去,然後給葬禮點一個“贊”。還有一些年輕人甚至選擇跳過“葬禮”環節,在生前簽署遺體捐贈協議,死後將身體獻給科學研究。

年輕人成殯葬業領軍人物

雖說人的生命難逃一死,但人們平均每14年才會接觸一次殯葬業,對該行業除了陌生外還存在著一絲敬畏。然而,年輕人正引領著殯葬業的文化變革。

殯儀業者凱特琳·道蒂(Caitlin Doughty)是一名85後,她在27歲時創立了“善死會”(Order of the Good Death),該組織宣揚死亡是“人生中不可敷衍的大事”,鼓勵人們對死亡進行積極思考,提供臨終關懷、心理疏導等服務。漢薩•伯格沃爾(Hansa Bergwall)開發了一款名為WeCroak的應用程式,這是一款數字時代的死亡紀念品。WeCroak實時更新全球新生人數及死亡人數,用直觀的數字提醒使用者珍愛生命、活在當下。

▲道蒂。

現年30歲的利茲•艾迪(Liz Addie)是Lantern網站的創始人,這是一個提供“死後清單”的網站,以幫助人們為去世的親朋好友打點後事。據艾迪透露,她從小跟著祖母長大,幾年前,祖母因病去世。然而,這是艾迪首次面對親人離世。對此,她不知所措,只好一邊流淚一邊拿出手機搜尋“如果有人死了,應該怎麼做?”“那一個月裡我感到混亂又絕望,磕磕碰碰才完成了祖母的葬禮、戶籍登出、財產辦理等事務。”為祖母料理後事的經歷給了她靈感,成為艾迪建立“提燈”網站的最大動力。“生者為逝者操辦後事是一種尊重,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妥帖地送行親朋好友的最後一程。”

殯葬方式日趨多元環保

據悉,在美國,超過90%的人在死後接受土葬或火化。火葬雖比土葬造價低廉,但土葬曾是美國人處理遺體的唯一方式。很多人認為焚燒屍體聽起來可怕,且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然而這兩種殯葬方式都有缺點。據《紐約時報》報道,除了埋葬死者,美國每年還要往地下掩埋600萬米長的木材、1600萬升的防腐液和160萬噸鋼筋混凝土,土地資源明顯不夠。上個世紀,火葬一度被認為是替代土葬且環保的殯葬方式,但資料顯示,焚燒每具遺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42千克。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倫理學家奧爾森表示,不論土葬還是火葬,這類傳統的埋葬方式使得人類在死後仍創造“碳足跡”。於是,更加環保的殯葬方式正在興起。安娜·斯文森(Anna Swenson)是Recompose公司的公關經理,這家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公司開發出“堆肥葬”,並得到了華盛頓州立法機關的批准,今年5月起便可正式運營。斯文森認為,殯葬方式之所以會出現改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隨著生態系統的崩潰,人們會更加意識到自己對地球的意義,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

據悉,堆肥葬是將人體做成堆肥。Recompose公司會將人體遺骸放入到固定的容器之中,然後在該遺骸與容器的間隙覆蓋上各種碎木片、乾草等,然後封上蓋子。在該容器內,溫度和溼度都會保持恆定,以便讓容器內的微生物更快的繁殖和分解人體蛋白質等。大約一個月之後,人體遺骸就會轉化為土壤。然後這些土壤可以交給親屬,由親屬決定將其種花還是種草,以紀念亡者。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面紗後的迪拜:黑金”帶來的鉅額財富登上世界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