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重要的原材料大國,但由於新的政治考量和疫情危機帶來的後果,中國將來向德國等貿易伙伴供應的原材料可能會大幅度減少。德國原材料管理局(DERA)的一項調查表明了這一點。
根據這項調查,北京方面目前的戰略是“關鍵原材料將越來越多地用於本國的工業生產中,以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這其中隱藏著風險。可能導致的後果是“德國工業的原材料供應受到阻礙,高品質材料和工業產品的生產競爭更加激烈”。
DERA是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BGR)的一部分,該研究所代表聯邦經濟部對供應安全進行分析。研究所專家介紹稱,歐盟將27種原材料歸類為“關鍵”,而中國是其中17種的最重要生產國。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也依賴進口,因此“如果出現不可預測的工業政策措施、或發生諸如當前的病毒大流行之類事件,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就將帶來供應短缺的風險。”
中國領導層正在考慮改變原材料政策。就稀土、鎂或鎢等礦產資源而言,中國自身的需求正在增長。根據DERA的說法,中國本身也必須大量進口原材料,而其中一部分將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投資來保證。中國在非洲尤其活躍,會在那裡與其他國家競爭。
但是,考慮到中國總體增長呈降溫態勢,就又出現了另一種可能性:對更高環境標準的追求、對破壞氣候的採礦行為的削減,可能會給德國帶來新的出口機會。DERA研究報告作者Yun Schüler-Zhou解釋稱:“對於德國工業而言,這種經濟政策正規化的轉變既意味著風險,也意味著機遇。”“此外中國公司也認識到,持續採購原材料是發展良好業務關係的重要前提。”
DERA估計,在2016年至2020年之間,中國對鈷、鋰等涉及高科技領域的金屬的需求增長了10%以上。而另一方面,許多國家仍然必須向中國採購原材料,比如用於汽車或計算機輕型結構的金屬鎂,中中國產量就佔全球總數的五分之四以上。而此前針對部分金屬,北京方面還人為地削減了一部分出口量。(原標題:德媒:“不僅是食物,中國或將大大減少原材料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