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江蘇淮安。
一個六歲的留守兒童,面對春節結束要返程到杭州打工的媽媽,哭得撕心裂肺,拽著她的頭髮不讓走,最終被家裡的老人拉下了車。
這一走,又要等一年才能再相見!
孩子揪的根本不是頭髮,而是媽媽的心,是每一個背井離鄉出去打工的父母的心。
這一幕被迅速被頂上了熱搜,看哭了無數網友。
網友們站隊鮮明,主要有兩個觀點:
(1)再苦都不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會帶來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陪伴孩子的童年很重要,即使過得苦一些,也應該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否則孩子心裡會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2)生活艱辛,做媽媽也不容易,如此辛苦與狠心,都是為了這個家。
搬起磚頭抱不了你,放下磚頭養不起你。
底層人的生活艱辛,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也許父母不出去打工,孩子連買衣服書本的錢都緊張,更何況將來上高中、讀大學,那都是一年少則也有幾萬的支出。
幾萬塊也許只是某些人一個月的工資,可是有的人卻需要辛辛苦苦幹一年甚至幾年。
有人說,帶著孩子去打工吧!
如果能帶,當然帶上最好了。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帶上孩子去打工的條件和能力。
在城裡的我們最清楚了,孩子上學需要接送,而且下午三四點學校就放學了。可是,打工人的時間是非常不自由的,他們下午接不了孩子也陪不了孩子。是給孩子找保姆,還是給孩子送託管班?
甚至,有的父母連孩子的一日三餐都不敢保證有時間有精力去做。
還有重要的一點:女人的角色不好把握。
她要不要出去工作,除了與經濟條件、個人的事業心有關之外,還與老公的態度、婆家的態度息息相關。
她老公主動給她買的進城打工的火車票,她走的那天,因為捨不得孩子,在車站哭得像個傻子。
如果妻子不去上班,等待她的是否就是老公的不認可,以及公婆的看不起?
有的時候,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女人不只是為了孩子而活,她還有她自己的人生啊。
(一)留守兒童是社會現象,不是一句“留下”就能消失無蹤的。有些網友說,有的父母就是沒有責任心,只顧著自己享受,在外打工過得瀟灑自在,好吃好喝,然後把孩子丟給老人不管不顧。
我知道,世界那麼大,什麼鳥都會有的。
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的背井離鄉都是無奈之舉。他們想賺更多的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經濟條件,或許有的人想的只是拼搏幾年把孩子的學費錢攢出來。
對我們來說覺得比較輕鬆的高中大學的學費,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意味著幾年、十幾年的汗水、眼淚與分離。
在農村如果沒有經濟頭腦,真的沒有賺錢的機會。
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種了一年莊稼,收成不過才幾千塊錢。
當一個人出去打工,一個人守著家裡,每個月的工資只夠當月花銷存不下錢的時候,孩子上學怎麼辦?孩子萬一考上了大學,又該如何?
讓他們別走了,留下陪孩子的人們,到時候你們能供他們讀大學嗎?能提供資助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嗎?
無論螢幕背後是一個成功人士,還是一個整日打麻將喝酒混吃等死的人,只要會上網打字,都能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
可是,然後呢?
大家依然在不同的平行軌道上,各自面對著各自的現實。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別人代替不了。
留守兒童是個社會問題,這樣的熱搜讓大家感慨的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重視起來,將經濟發展的步伐向農村再多傾斜一些,讓農村的人們不用背井離鄉也能有賺錢的機會,也能有工作的環境。
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二)如果一定要分離,請提前做好自己、孩子和老人的心理建設【宣告】
寫這個內容,並不代表著我鼓勵大家制造留守兒童。
我不建議大家讓孩子做留守兒童。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可以帶上孩子,哪怕過得再苦,父母都應該陪伴孩子的整個童年。因為童年缺失父/母愛導致一生揹負心理陰影、體會不到幸福的孩子,現實中有很多。
所以,儘量不要給孩子造成如此的傷痛,別給自己帶來這樣的遺憾。
如果迫於現實的壓力和侷限,實在沒有辦法,一定要讓孩子做留守兒童的話,作為父母,我們就要把一些工作做在前面。
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給孩子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但是請一定要用心給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
在這個過程中,有我們應該做的,還有我們絕對不要做的。
應該做的,比如:
——要提前給自己、孩子和老人做好心理建設
(1)告訴自己:放鬆些。
如此選擇,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經濟條件,是為了這個家能越來越好。因此,這種付出是值得的。我可以有遺憾,但是不要過度愧疚。
因為“愧疚”是一種很強的負能量,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身體,也會影響我們面對孩子和老人的狀態。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坦然地面對。等到自己有能力迴歸家庭的時候,再去彌補缺失的親情。
至於能不能補得回來,我們即使心有忐忑,那也沒有辦法改變。與其戰戰兢兢,還不如順其自然,放輕鬆些。
(2)告訴孩子:媽媽愛你。
媽媽出去工作,不是因為不想陪著你,而是因為媽媽愛你。
將來一定會有一天,媽媽再也不走了,留下來(或帶著你),一家人再也不分離。
如今的分別,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重聚。孩子,媽媽希望你和我一樣勇敢地面對這些。如果你傷心難過,媽媽理解,媽媽也會非常非常想念你。
媽媽會把對你的想念放在心裡,一有時間就給你打電話(或影片)。
(3)告訴老人:您辛苦了,感恩有您!
帶孩子的辛苦,即使沒有親身經歷,只要上網都能聽到各種吐槽。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孩子都會說各種各樣的辛苦,何況年過半百的老人?
給老人留下足夠的生活用的錢,給老人足夠的感謝與感恩,讓老人從外暖到內,一來是因為我們本該如此,孝順老人是我們的義務;二來,老人身心舒暢了,才會更有耐心關愛我們的孩子。
所以,及時表達我們的感恩,讓老人心裡踏實,辛苦著並滿足著。
不應該做的,比如:
——再難過,也不要偷偷地走,會傷害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是自信、陽光、獨立……的基礎。
很多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源自於“父母總是偷偷地消失”。
這在我看來,是殘忍的。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
當我們談戀愛的時候,戀人不想看到我們哭泣,所以選擇不告而別,我們會不會對他感恩?不,我們會氣到想追著砍他!我們會認為他不負責任,沒有擔當。如果,你們又在一起了,你會對他百分百信任,再也不擔心他不告而別了嗎?
怎麼可能?!
這種安全感一旦損毀,重建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如果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隨處可以放下的物品)來看待,我們就不應該偷偷地走。
(1)低齡段的孩子,可以對他提前說“離開”。
孩子很小的時候,有的孩子確實沒有能力消除分離的傷感,明知道我們放假了還會再回來,可是依然會哭得撕心裂肺。
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直面分離確實殘忍。
但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說,某一天悄悄離去,對孩子“安全感”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下一次我們回來,孩子恨不得24小時粘著我們,生怕他一轉身我們就不見了。這種不安全感,將來還可以發展到朋友關係和夫妻關係中。
那怎麼辦?
我們可以提前對他鋪墊“我們要離開”的事實。
在我們離開前一兩天,和他玩的時候,可以對他說:“寶貝,媽媽爸爸這兩天就要回去工作了,如果你早上醒來的時候沒有看到我們,別害怕,爸爸媽媽沒有消失,只是去工作了,放假還會再回來的。爸爸媽媽會一直愛著你,即使看不到你,也會把你放在心裡,天天想著你的。”
讓孩子懂得,即使我們走了,我們依然愛他;讓孩子知道,即使我們走了,我們還會回來。(2)大齡段的孩子,在提前心理預設的同時,要勇敢地當面說“再見”。
人的一生,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分離”,誰都逃不開。
親戚朋友暫且不提,單說我們的至親,一生中就有不同的分離。
當我們給孩子斷奶的時候,是一次分離;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是一次分離;當孩子開始住校了,是一次分離;當孩子結婚了,還是一次分離……
當我們離開父母獨自外出學習或打拼的時候,是一次分離;當我們成為父母,與我們的父母又是一次分離;當我們的親人老去離世的時候,是痛到不能自已的分離……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無數次的分離。
所以,教會孩子勇敢地面對分離,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一件事。
當我們認為孩子有能力面對分離的時候,就要引導他完成這件事。而且,這件事做得越好,給孩子因為被留守而留下的陰影越少。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孩子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他的命運。如果,這條路我們必須走,那麼這個場景孩子就要學會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越早有勇氣面對,孩子越能變得更加勇敢、堅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