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師、哲學大師、美學大師、文學大師們,都有過哪些關於人生境界的說法?哪種說法最為精妙?我們一起來看看。
佛學大師行思之人生三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寥寥數語,既深入淺出又富有禪意。
喜歡研究佛法的朋友還可以聽聽關於這三個境界的解釋:第一重境界為事法境界,第二重境界為理法境界,第三重境界為理事無礙法境界。
行思,又名青原行思,是唐代的佛教禪宗高僧。
而宋代的禪宗大師也提出過一個人生三境界,有誰可曾聽說?
宋代禪宗之修行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而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之人生三境界,同樣富含詩意。
國學大師王國維之人生三境界:
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層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中,第一境界是"立",這個階段的人對人生感到迷茫,但有些人最終找到了目標,確立了自己的志向。
第二境界是"守",這個階段的人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即使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不退縮,堅守自己的理想。
第三境界是"得",這個階段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卻不居功自傲,計較個人得失。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哲學家和美學家對人生境界的精彩分析。
哲學家尼采之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駱駝。
第二境界:獅子。
第三境界:嬰兒。
這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被動的,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忍辱負重。
第二境界是主動的,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積極進取。
第三境界是享受的,享受人生的每一天,活在當下。
哲學家馮友蘭之人生四境界:
第一境界:自然境界;
第二境界:功利境界;
第三境界:道德境界;
第四境界:天地境界。
我想,絕大部分人應該都在功利境界吧?據馮先生所講,寫《道德經》的老子算達到了天地境界,連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不過灑家很想知道,嬰兒算什麼境界呢?是不是自然境界?可按尼采的劃分,嬰兒可是三個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呢!
美學家張世英之人生四境界:
第一境界:欲求境界;
第二境界:功利境界;
第三境界:道德境界;
第四境界:審美境界。
張先生之人生四境界,與馮先生之人生四種境界角度略有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灑傢俬自以為,此四境界也就是真、善、美的境界,在求真的基礎上求善,在求善的基礎上求美。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裡面提到一位大俠獨孤求敗,畢生求一敗而不可得,他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總結,即劍術五境界。
獨孤求敗之劍術五境界:
第一重境界:利劍
第二重境界:軟劍
第三重境界:重劍
第四重境界:木劍
第五重境界:無劍
二十歲前的獨孤求敗用一把凌厲剛猛,無堅不摧的利劍與河朔群雄爭鋒。
三十歲前的獨孤求敗用一把紫薇軟劍,然而卻誤傷不少義士,乃棄之深谷。
四十歲前的獨孤求敗改用一把無鋒的重劍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獨孤求敗更是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地步,並且“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果然,境界越高,對外界的依恃越少啊!
劍術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愛情。
佛說愛情之十境界:
境界一:一切皆虛幻。
境界二:緣為冰,我將冰擁在懷中。冰化了,我才發現緣滅了。
境界三: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境界四:剎那即永恆。
境界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境界六: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錯。
境界七:留世間多少愛,迎浮世多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莫問是緣是劫。
境界八: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境界九: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境界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雖然已經跳出了七情六慾,但要說愛情是個啥玩意,恐怕還是比我們懂的多。
在下對照自身,覺得應該在六七層境界。
只是,時不時還會蹦回第一層境界,真是糟糕!
開口說話也分境界,有人就將說話分為了四種境界,還挺有道理。
開口說話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開口就傷人;
第二種境界:開口就煩人;
第三種境界:開口就服人;
第四種境界:開口就暖人。
灑家以為,為了儘可能避免開口傷人,首先心裡就得尊重別人,為了避免開口煩人,說話就得講究時機和技巧,為了能夠開口服人,那就多加豐富自己的學識,而如果想要開口暖人,只能發揮人格魅力了!
你的境界到哪裡?如果暫時還沒到最高境界,那也沒關係,回頭可以點個自助餐,只要有心,吃一個最高境界不在話下。
悄悄告訴你,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
“扶著牆進去,扶著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