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美國家正經歷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之時,不少人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印度。專家認為:印度實際感染人數達現在30倍?‘封城令’或至少需持續49天解除”。印度疫情的持續爆發對中國水產品業有什麼影響?

印度人口超過13億,數量居全球第二。有觀點認為,人類對抗新冠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自3月25日起,印度實施為期21天的全國性封城。現在封城期過半,當地疫情防控進展怎樣?印度會如何影響全球疫情走向?

實際感染人數達現在30倍?

印度衛生部當地時間4月9日早晨釋出訊息,該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5194人,其中死亡病例149人。廣東省僑聯海外委員張文娟教授表示:當前印度疫情尚處於早期階段。由於核酸檢測量偏少,印度衛生部公佈的確診病例數與實際感染人數相比較,會有一定的延遲,現在看到的數字可能是一週前已經感染的人數,實際感染人數相信要更高。一些醫學專業人士推測,延遲帶來的資料差距在5至10倍之間,也有人認為是10到30倍之間。近些天,印度新增確診病例數在大幅度增加,其中相當部分應該是實行全國性封城之前感染者的資料。

“‘封城令’或至少需持續49天”, 落實全國性防疫措施存在難度

上月24日晚,總理莫迪宣佈印度全國自25日零時起封鎖21天。期間,取消一切社交活動,除購買生活必需品等特定情況外禁止外出。

張文娟教授認為:“目前來看,印度想要控制住疫情,21天全國性封鎖肯定是不夠的。劍橋大學兩位印度裔教授通過模型計算認為,這至少需要49天。為此,印度衛生部已經制定方案,在全國封城結束以後,將視城市、農村等疫情的不同區別對待。對城市以及周邊一些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將採取嚴格的封城措施,而對農村等一些受影響較弱的地區將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最關鍵的是檢測力度急需加強。印度是世界上新冠病毒檢測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至3月上旬,印度平均每百萬人僅約6.8人被檢測。印度本土企業MyLab研發的檢測試劑於3月26日進入市場,現已送到普那、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大城市。最近一週,印度的每日測試人數已破萬。考慮到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個測試能力仍是杯水車薪。

另一方面,印度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缺乏。而且印度人口密集度大的地域出現確診病例後缺乏專門的隔離區域。

再者,印度國情複雜,最典型的特點是多元化,包括多政黨、多宗教、多語言,社會分層也比較嚴重,如何凝聚共識是個挑戰。在治理結構上,印度屬於準聯邦制。人民黨單獨或聯合執政的國土面積從2017年的70%降至2019年底的40%。在此背景下,執行全國性強制措施的難度就更大些。

此外,印度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在人均床位上,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每1000人只有0.7個床位(2011年)。據印度醫學專業人士統計,印度目前有普通醫療床位70萬個,而ICU床位則只有7萬個。

印度是否會成為全球新“震中”

有觀點認為,雖然美國已經成為新冠疫情新的“震中”,印度是一個基礎醫療資源貧乏,採用多黨、聯邦制的發展中國家,在遏制疫情過程中面臨著不少獨特挑戰。

現在不少人判斷認為,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是預料之中的。但也有專家認為,疫情的遏制不單純取決於醫療資源的發達程度,印度遏制疫情仍有繼續努力爭取的機會。我認為目前對印度疫情下結論為時尚早。

封城期間,水產企業大規模停工停產,給世界帶來嚴重影響。

從全球水產產業鏈視角看,印度近些年在全球化供應鏈中的參與度快速提升,現在,印度是世界主要海鮮出口國之一,如果印度疫情控制不住,導致印度水產企業出現大規模停工停產,世界上其他水產需求國、供應國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在印投資大或與印度貿易往來多的國家,進出口數量可能會發生較大波動,這將給世界帶來嚴重影響。

由於印度目前水產產品出口產業基本停滯,使得泰國、越南等競爭對手短期內迅速增加出貨量,並抬高價格。印度喪失了市場份額,而中國或將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成本。

一位印度出口商表示“由於隔離工廠和港口都缺乏勞動力,使得水產加工和運輸都變得非常困難”。目前印度蝦類、帶魚、魷魚等水產貿易商已經停止向海外賣家提供報價,並不是印度政府限制出口,而是他們根本無法確定何時才能發貨。印印度現在的出口量是疫情前的1/4-1/5,也有很多貨物被困在港口和運輸途中。

一位蝦類貿易商表示:“現在的情況對印度非常不利。印度的蝦生產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現在投苗率較往年下降了不少,由於中國和美國和歐盟這些主要進口國都受到疫情衝擊,進口需求放緩,2020年印度水產品出口的壓力非常大。”

他還表示:接下來生產的蝦類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積壓,全球蝦價也可能出現先揚後抑的“過山車”行情。接下來,印度莫迪政府有可能採取特殊豁免的政策為印度水產出口行業解決一部分勞動力,避免印度出口完全停頓。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現代八國聯軍"上線?美要求賠款,澳要求割地,英國也跟著起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