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佛光普照國度”的緬甸,位於亞洲的中南半島西北部,東西南北分別與寮國、印度、孟加拉國、泰國和中國五個國家接壤,西南瀕臨印度洋邊緣的安達曼海,海岸線長1930公里,國土面積達67.66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國。緬甸不僅生態環境優越,自然災害較少,而且擁有豐富的油氣、礦產、玉石資源,是東南亞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寶石生產國之一。在1948年獨立建國之初原本前途光明,但隨著“緬甸之父”昂山將軍遇刺,緬甸開始陷入民族獨立、武裝割據、政治動盪的亂局,其中羅興亞人問題更是這種亂局的集中表現。
緬甸是一個遍佈寺廟與塔林的國度,被譽為“塵世佛國”,佛教是國教。
羅興亞人是何許人也?
羅興亞人廣泛引起世界關注,是在2017年的羅興亞人難民危機事件時。起因是當年8月,羅興亞人中的極端組織—羅興亞救世軍襲擊了緬甸30餘座邊防警局,隨後緬甸安全部隊大規模反擊清剿,由此釀成約37萬羅興亞人淪為難民,逃往孟加拉國。我們不禁疑惑,羅興亞人作為緬甸境內的居民,即便有極端勢力恐襲造成傷亡,緬軍清剿也不至於引發如此眾多的羅興亞人淪為難民?而且難民逃離若開邦的方向為何不是湧向緬甸國內其他省份,而是孟加拉國?
緬甸行政區域圖,羅興亞人聚居在西南部的若開邦,與孟加拉國接壤。
要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就不得不從羅興亞人本身說起。
羅興亞人目前主要居住在緬甸西南的若開邦,人口大約有130萬人,長相和習俗上更接近孟加拉人而非緬甸主體的緬族人,在宗教信仰上也並非信仰緬甸國教—佛教,而是信奉伊斯蘭教。這是羅興亞人始終無法融入緬甸主流社會的根源之一。此外羅興亞人在緬甸也存在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這個包袱跟19世紀英國殖民緬甸有關。
從1824年起連續三次英緬戰爭(1824~1826、1852、1885),工業力量加持下的英帝國,憑藉堅船利炮把緬甸貢榜王朝打的落花流水,土地一步步被英國鯨吞蠶食,漸漸臣服於英屬印度的腳下(1858~1947)。在第一次英緬戰爭後,英國通過《楊達波條約》得到了若開邦(亦稱阿拉幹)和丹那沙林省,當時若開邦是由土司進行分封管理,而且民間抗英此起彼伏。為了徹底消化和開發這塊新地盤,招募不到足夠勞力的英帝國,釋出了一系列土地開荒、鼓勵移民的策略,大量吸引孟加拉人和穆斯林信徒前往若開邦定居,協助英殖民當局進行管理。
若開邦在內的緬甸與印度一樣,在19世紀都屬於英帝國的殖民地。
當然,此舉在英國殖民者眼中,若開地區與包括孟加拉在內的印度都屬於英帝國殖民地,算是內部調動,而且用少數族裔統治當地的主體民族是19世紀殖民列強的常用做法,目的就是挑撥離間,實現轉移火力和鉗制制衡的效果。類似的例子除了緬北各邦外,最知名的就是比利時在非洲盧安達殖民統治時,利用人口占14%的圖西族間接統治人數佔85%胡圖族,最終在1994年釀成震驚世界的盧安達大屠殺。
導致羅興亞人流離失所,困苦不堪的始作俑者是英殖民當局,而罪魁禍首則是羅興亞極端勢力。
所以站在緬甸主體的緬族立場看來,羅興亞人就是英殖民者“非法”引入的外來民族,而且還為虎作倀幫助英殖民當局鎮壓緬甸獨立、屠殺佛教徒,更有不可寬恕的就是從事分裂緬甸若開邦的黑歷史。在二戰期間,1942年日本攻入緬甸,以亞洲人共榮的旗號驅逐英殖民勢力,並向緬族和若開族提供武器裝備,昂山將軍還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參與了對抗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鬥)。此時英國為了在緬甸與印度之間建立緩衝區,便武裝了羅興亞人與之對抗,並許諾在若開邦建立穆斯林區。不過羅興亞人的“孟加拉V支隊”並沒有與日本人作戰,反而攻擊了若開族居住區,摧毀佛教寺院、佛塔,屠殺了超過10萬若開族人。
羅興亞人的“孟加拉V支隊”並沒有與日本人作戰,反而攻擊了若開族居住區有著深刻的矛盾背景。
“孟加拉V支隊”之所以這樣做,背景是自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侵佔下緬甸,並最終將緬甸全面併入英屬印度,隨即大量印度人開始移民緬甸,僅在1927年就有48萬英屬印度人前往緬甸,其中若開邦是主要的目的地之一。至1931年若開邦的穆斯林人數就增長到了50萬左右。大規模的移民不可避免的使移民與原住民的矛盾與日俱增,最終穆斯林與佛教徒在緬甸開始嚴重對立,羅興亞人也被視作英國殖民者的幫凶,在緬甸人眼中無法得到同情。
控制了若開邦北部及緬孟邊境地區的羅興亞人極端組織,也打開了印度穆斯林進入緬甸的大門。
把自己作成緬甸“吉普賽人”的羅興亞人
二戰後,西方列強構建的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緬甸也在這波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中獲得了獨立。羅興亞人在緬甸獨立初期曾參入緬甸政權,也曾被識別為緬甸的少數民族,甚至在1951年舉行的大選中還選出了6名議員。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這段“恩怨”本可以終結,但羅興亞人在被英殖民者放棄後,部分人轉而支援聖戰運動,即“穆斯林聖戰黨”(1947年建立)。他們多次發動聖戰,搗毀了若開邦北部的佛教徒村莊,甚至控制了若開邦北部和緬孟邊境地區。然後南亞印巴分治因克什米爾問題大打出手,連續三次印巴戰爭(1947/1965/1971)導致大量東巴(即孟加拉國)難民湧入若開邦,進而蔓延到緬甸其他省份。
來往緬孟兩國邊境的羅興亞人,成了無家可歸的“吉普賽人”。
一系列接踵而來的事件,嚴重惡化了羅興亞人在緬甸主流社會的形象,使得自己孤立與緬甸眾多民族之外。隨之1962年緬甸軍事政變後,奈溫將軍執掌緬甸軍政府,對於被緬人深惡痛絕的羅興亞人,更是嚴厲對待。1978年發動“龍王行動”,號召緬甸公民登記入冊並檢舉告發非法移民。大量羅興亞人被當做叛亂分子逮捕並處以酷刑,大約20萬羅興亞人逃往原籍地孟加拉國。但剛獨立不久的孟加拉國自身局勢混亂,拒絕接收,又將其遣返回緬甸。羅興亞人由此成了沒有國籍的難民。
雖然1982年緬甸通過《新公民法》,規定公民型別分為公民、客籍公民和歸化公民3種。但只有在1823年起就將緬甸作為長期居地的民族群體才屬於緬甸原住民,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羅興亞人不在其中;只有熟練掌握了緬語、若開語等原住民語言才能成為歸化公民,而擁有自己語言的羅興亞人也很難獲得緬甸國籍。於是缺失身份的羅興亞人在緬甸飽受歧視,不能擁有土地,不能隨意遷徙,不能隨意經商,不能隨意興建清真寺等等,成了一個毫無希望的民族。
羅興亞人折射出來的緬甸之殤
緬甸作為亞洲民族成分最複雜的國家之一,除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外,緬甸光經政府承認的少數民族就高達135個,少數民族語言有100多種;除了若開邦外,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和撣邦等多個地區實行自治,集中存在了大量的民族矛盾和地區武裝割據勢力,讓緬甸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不過隨著時代發展,緬甸也在發生著變化,一些好的變化。
2010年緬甸結束軍政府統治,開始民主化程序;2011年緬甸頒佈新憲法開始尋求民族和解;2015年被譽為“東方曼德拉”的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意料之中地贏得大選;2016年正式執掌緬甸民選政府,對緬甸來說這是新的開始。雖然緬甸憲法仍賦予了軍方至高的權力與地位,如規定緬甸聯邦議會的人民院(共440席)和民族院(共224席)各有1/4的議席有軍方委任(合計168席),剩下議席再通過直接選舉產生,而總統與副總統則分別由民族院、人民院及軍方議員各提名一位候選人,再全體議員投票產生。
這種組織架構使昂山素季的民族和解之路存在一定限制,在內外政策制定與實施上離不開軍方的配合,此外緬甸軍方獨立掌控國防部、內政部和邊境事務部,在民族衝突與宗教衝突等重大安全問題上擁有自主處理權。而且羅興亞人從“穆斯林聖戰黨”、“羅興亞青年協會”、“羅興亞團結組織”、“若開穆斯林青年組織”到“阿拉幹羅興亞民族組織”,反政府甚至分裂武裝層出不窮,就連若開邦外的穆斯林都認為羅興亞人不值得同情,認為不斷的分裂武裝活動才是禍亂的根源。所以昂山素季也只能說“我不是特蕾莎修女,我只是個政治人物”。
其實作為東盟和WTO成員國的緬甸,陸上連線東亞、東南亞與南亞,是三者區域溝通的必然通道,也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賦予了緬甸獨一無二的區域戰略地位。緬甸本應藉此獲得巨大發展,但羅興亞人折射出來的民族紛爭、宗教矛盾和武裝割據等問題,使得緬甸無法實現國內資源整合,經濟發展乏力。或許對於多數羅興亞人來說,獲得緬甸合法身份的簡單希望,在未來某一天一定會實現,那時摒棄極端勢力的羅興亞人會迎來新生,只是在現在的緬甸還無法一蹴而就。
-
1 #
-
2 #
這些人就是麻煩製造者,到那裡都是不安定分子
-
3 #
看看照片上這些羅興亞魔鬼。
-
4 #
瑞麗有數萬羅興亞人搞假玉石
-
5 #
不要小看羅興亞人,他們是一顆生命力異常強大的種子,會開枝散葉反客為主,所以這是種族生死存亡之戰。或是羅興亞人成為緬甸的主人,清真寺通布全緬。或是緬甸原住民驅逐外來異族守住本土。因為羅興亞人的宗教特性,所以這兩者矛盾是永遠無法調和的。
-
6 #
羅興亞人不能在中國久呆
-
7 #
這個宗教的人到那裡都代去災難
-
8 #
緬甸好……不見得對某國有利……保持它的矛盾可能對各方勢力有利……比如某國需要一個印度洋出海口……
-
9 #
會發展成塔利班的!
-
10 #
癌細胞擴散,已侵入中華。
-
11 #
羅興亞人應該全部移民沙特。這樣皆大歡喜。
-
12 #
到侵入中國定居了一大批羅興亞人
-
13 #
緬族歷史上從未控制過目前緬甸國北部和東北部。託大英帝國的福。只不過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靠武力卻實力不夠,靠文化卻自慚形穢。一聲嘆息。
-
14 #
很多羅興亞人已經進入雲南,國家應該高度重視。
羅興亞人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