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煩惱即菩提,原來煩惱是人生得以圓滿的基礎

菩提是什麼,是智慧。那麼煩惱是什麼?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說煩惱就是達不到所求,而產生的一種心情。如果能達到目的,這個煩惱是不是就消失了呢?會,但又會有其他煩惱。可見只要在輪迴中生老病死,煩惱就無法根除。畢竟人是一種有慾望的高階動物。

煩惱可以根除嗎?我們將話題從稍遠處開始說起。

曾有人問過很多祖古、高僧什麼叫神通?最為經典的回答就是:打通煩惱就是最大的神通。這句話體現了多層含義。第一、並不否認伴隨修行過程出現的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等超常生命現象;也就是通常含義上的神通。但由於佛陀住世期間就不提倡顯示神通之故,有神通者往往比普通人更低調;第二、重點突出了煩惱在修行中佔據的位置;第三、強調了“打通”這個概念。

打通,是疏通、引導、使之通暢,而不是消滅。沒有煩惱的人生,是不可以想象的人生;沒有煩惱這個基礎,所謂修行和證悟就只是空中閣樓。有煩惱是正常人,在正常人這個基礎之上的才是求解脫求證悟,而不是向下,從一個正常人退化至無念無慾的一根枯槁之木。

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的一段經歷就足以說明。

袁了凡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他夜宿寺院時遇見了一位當家師父。在前半生,由於一位算命先生算準了他今後的人生軌跡乃至壽數,袁了凡心灰意冷,知道再怎麼努力都是定數,就獨自在外漂泊。有一天在某寺院借宿,和當家和尚一起盤坐了三天。當家和尚一看這個人禪定功夫如此了得,心生敬意,就上前問袁了凡:“先生如何定心?”等袁了凡說完,當家和尚大笑:“以為你是了不起的聖賢,原來卻是一個凡夫俗子。”這番話的精闢之處在於,萬念俱灰不等於證悟。(關於袁了凡改變“定數”的經歷,和本文關係不大,此處略去不談)

正如我們身處職場,不怕出錯,因為明白“幹得多錯得多,不出錯只有從不幹活”這個道理。

如果這個故事還不足以說明,另外還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有印度和漢地兩個版本,除了人物之外,其他都完全一樣):一個婆羅門長者多年供養一位僧人,這位僧人舉手投足間很有氣勢,別人都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這位婆羅門為了驗證,就派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到這位僧人身邊,一邊跳舞一邊和僧人倚靠,看僧人沒有反應。

然後這位長者就問僧人:姑娘依靠到你身上時,你有什麼感覺?僧人說,我沒有什麼感覺。長者一聽很是失望,說:“原來,這麼多年了,您還是一個俗人,還說什麼阿羅漢果。”然後就把僧人趕出了家門,不再供養。

這其實就是在說,修行並不是為了把人變成毫無感情的石頭和木塊。一個香軟的身體倚靠過來,怎麼會毫無感覺?重要的不是感覺(煩惱),而是如何處理這個感覺(煩惱)。

當然,這個公案是說修行者首先是一個正常人,再論其他。至於婆羅門長者的舉動是否得當,另有一句話——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出家修行者稱為道人,這和道士的含義不同。和尚這個稱謂是一種濫觴,有關這點,大家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不動道人心,就是不要打攪修行之人,不要強加以誘惑,畢竟未開悟者都是凡夫俗子(這和上文中當家和尚說袁了凡是凡夫俗子的含義不盡相同)。

這就是為什麼說修行是在正常人這個基礎之上求解脫、求證悟,而不是向下。煩惱和菩提是相對應的關係,也正是“打通煩惱”這句話的含義所在——煩惱即菩提,不是說煩惱本身是智慧,而是超越了煩惱,就是菩提。

經常看到有人說善良會被人欺負,而實際上讓你上當受欺負的是你的智商,而絕對不會是善良。這也是一個反證。

但我們要明白,煩惱不是魔障,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如何增加收入是煩惱,而著迷於購買彩票就完全是魔障的表現了。對魔障需要根除,而對於煩惱並不需要根除——也不可能根除。

所以才有打通煩惱才是真正的神通這一說。煩惱雖然是人生得以圓滿的基礎,但這必須是要超越,而不是被煩惱挾持。

倉央嘉措有一句詩:一個好人怎麼也活不好。這正是好人比壞人難做,正是打通煩惱實為不易的真實寫照。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未來兩週,花有期,情未了,3星座舊情難卻,陪你到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