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地球的遼闊版圖上,以色列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這個人口不到800萬、國土面積僅是北京1.5倍的中東小國,貢獻了超過3.8萬名科學家,獲得了全世界41%的諾貝爾獎。我們熟知的畢加索、愛因斯坦、洛克菲勒、扎克伯格、巴菲特等在內的許多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商界頂級富豪都是猶太裔。

愛因斯坦

與此同時,作為近代最具傳奇性的國家之一,僅僅在71年前建國伊始,以色列還絲毫沒有現在的底氣。

1948年幾十萬猶太人結束了流亡生活,從世界各地逃到巴勒斯坦地區的荒漠地區,在祖先的故土建立國家,雖然建了國卻面臨一無所有的境地。

在被一片伊斯蘭世界“圍毆”的外部環境下,這裡又窮又亂,土地資源匱乏,國土60%是沙漠,外部爭端不斷,既沒有資源又沒有財力,時刻都可能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

復國至今71年,以色列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邊界上從未停止過戰爭的槍聲,但依舊保持GDP全球排名第34位,人均GDP全球第30位,是中國的 4.5倍。擁有除美國以外最多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其數量超過加、歐、日、韓四國總和。

截至2017年,以色列25~34歲的人口中,學歷在本科及以上的佔比達到48%,在全球排第11位,高於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

以色列短短數十年的逆襲向全世界證明,這個幾百年來飽受欺凌、多災多難的民族,並沒有被過往的苦難、屈辱和戰爭毀滅。

“當你的背靠著牆毫無退路的時候,你別無選擇,只能用你擁有的東西——這是你的大腦,你必須進行創新”,以色列作者Yaakov Katz和Amir Bohbot,給出了這個國家一步步發展到現在這個高科技公司密集、擁有相當多人才背後的祕密。

猶太人的知識和財富令世人驚歎,但最關鍵的是,他們會將這些能力用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傳給下一代。

顯然,在我們熟知的財富神話、創業智慧背後,創新教育被認為是猶太人真正核心的價值。

怎樣的小時候造就了勇於創新的一代?

中華民族同樣重視教育,但為何猶太人可以如此成功?

在中國這樣一個信奉成功學的國家,我們又能從以色列的逆襲中學到什麼?

《他鄉的童年》最新一期,70後導演周軼君帶領攝製團隊來到以色列,探究這個傳奇國度的奧祕。

- 1 -

包容失敗的教育哲學

東亞文化下的父母都重視教育,在教育上一擲千金也面不改色,像蒸汽機一樣永不知疲倦地推著孩子向前跑,以色列的父母同樣對下一代嚴格要求、寄予厚望。

但相較於中國傳統家庭的“打壓式教育”,猶太家庭卻在方式上極為不同,其中一個最鮮明的特點便是他們對待失敗的態度。

在猶太人希伯來語的語境中,“失敗”並非一個帶有消極性質的詞語。從家庭、到社會,人們並不認為犯錯是件壞事,反而將其看作一種“資源”,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詞。

不久前,在以色列民間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振奮”的大新聞。

有三位猶太大學生自掏腰包嘗試登月計劃,登陸艙最終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墜毀,雖然專案失敗但這三個人在以色列卻被視作十足的超級英雄。

在以色列文化中定義的“英雄”,是那些失敗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去嘗試的人。

他們會鼓勵經歷了失敗的孩子繼續努力,而不是苛責他們的錯誤。當一個孩子可以明白錯誤不是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這種態度,全力投入到創新的過程。而那些經歷過了失敗,卻依舊不懈努力勇於嘗試的人,便是民族的英雄和驕傲。

在以色列人的人生哲學中,事情的發展並不一定總是按照預先的設想發展,不管是建設大學、國家,還是社會,都需要不斷嘗試,也意味著允許失敗。

也正是基於這種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心態,以色列人憑藉非凡的創造力吸引了全球資本。

據2014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 (IMD)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在以色列獲得風險資本的容易程度全球排名第3位,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的總量超過大部分國家,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位居全球第一。

希伯來大學副校長Yishai Fraenkel曾在科技行業從業超過 20年,他以科技行業為例,認為包容失敗是以色列科技行業能不斷推陳出新的基石。以色列政府不會把支援創新的錢視為浪費,即使這些公司有的後來失敗,也會把失敗經驗帶到其他地方,創造更多經濟價值。

以色列在各行各業中的企業專案

因此以色列政府願意承擔新創的高風險,甚至出資85%,如果最後企業成功進入市場並開始盈利,每年需返還 3%左右的銷售收入給政府;如果專案失敗則無需返還這筆資金。

政府承擔企業大部分的風險和科研經費,這在全球都是非常罕見的,但在以色列人眼中那不是風險而是投資。

- 2 -

對自己負責的人生哲學

與此同時,相較於中國家庭對子女無處不在的“溺愛”,猶太父母們更願意早早對孩子們放手。

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如果父母過分呵護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絕對沒有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在與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的對談中,周軼君發現德隆從不干涉子女的日常作息,即便8歲的女兒曾有一段時間”凌晨才去睡覺但在第二天早上7點就要起床“。

對此周軼君感到非常的不解與好奇。

參照自己為了女兒的健康每晚8點準時陪她睡覺的經歷,周軼君想知道“年齡很小的孩子是否能真的為自己建立一種習慣?”

為此德隆解釋:家長的責任在於”教會孩子們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告訴他們每個小時應該做些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而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生物。

看似“放任”的做法並非對孩子不管不顧,反而在給予他們自我管理自由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必須照顧自己的身體,必須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這有點像精神上的預防針,準備好闖蕩社會的精神抗體。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猶太民族對此深以為然。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

經歷過巨大災難的猶太人,他們的生存本能和危機意識深入骨髓,早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便會讓孩子獲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不論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以色列父母都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磨練孩子的意志和智商。比如去非洲的貧窮地區參觀做義工。

美國第一大家族克菲勒家族信奉“家族精神才是永恆的財富”

其中大量涵蓋了猶太民族的教育哲學

猶太人認為無論順境逆境,生活條件的好壞,你所需要的東西都要通過你自己的努力獲取。

因此他們堅持孩子不能溺愛,從小要幫助家裡分擔家務,且越富裕的家庭可能更強調孩子必須承擔家務,這從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等富豪們的家庭故事中,都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的洛克菲勒,給父親當僱工掙零花錢,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計入賬本,而後與父親結算。這個過程洛克菲勒不僅做得很認真,並感到神聖且趣味無窮。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過一個調查: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後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為此,有猶太作家甚至還建議了非常具體的“孩子家務能力栽培法”。

在猶太人看來,一個連基本生存能力都不具備、無法對自己負責的人,沒有資格做學問。

- 3 -

思辨,流淌在血液中的教育傳統

現在,以色列的高創新力已經獲得了廣泛認同。

除了全社會注重對下一代創新能力的培養,以色列整個國家和猶太民族對教育的理念也具有重要作用。猶太聖典《塔木德》中寫道,“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入現世的生活,而教師,把孩子帶入未來的生活”。

以色列建國前50年,各地移民區就建了很多學校來普及教育,到了建國的1948年,以色列已經擁有2所高等學校和36所中等學校。

以色列非常捨得把錢花在教育上,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曾公佈其2001年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高達 8.6%,高於OECD各國平均 6.2% 的水平,高於美國和丹麥的 7.3% 和 7.1%。

這裡的學制跟中國一樣,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比中國的9年義務教育更先進,以色列實行的是13年免費義務教育。

根據相關資料,以色列3歲和4歲幼兒的入學率大約為91%;5歲幼兒的入學率為99.9%。到2017年,以色列基本普及了5~18歲的義務教育,並且繼續向普及3~18歲義務教育而努力。

如果說到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東亞文化圈的父母們並不落後,以中國、新加坡兩國為例,中國在基礎教育上的成果,甚至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關注。以色列十五歲青少年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成績,數學與科學兩項都在世界第四十名,遠遠低於中國上海。

但在現實中,東亞文化圈卻苦於深陷創造力不足的現實泥潭,即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卻無力領導世界科技與文化的進步潮流,與此同時,少年時期的佼佼者在成年走向社會後的創造力也遜色得多。

以色列的中學生基本沒有在奧數等國際大賽中取得過耀眼的名次,但卻在成年後擁有更強大的創造力,成為改變未來科技、藝術和文化的領導者。

這背後,不得不提猶太民族對於思辨能力的重視。

在以色列社會中,猶太民族重視閱讀經典和提問、辯論。

以色列人均讀書量,世界排名第二。傳說猶太人的孩子剛懂事時,母親會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舔書上的蜂蜜,其用意是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在讀書之外,學校還會以各種方式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辨,例如老師會在課堂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問“誰同意這個觀點,誰反對這個觀點”,同意觀點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對觀點的孩子要反駁一二三,然後,支援一方再對反駁,給出回覆。

在思考和辯論包括上帝創造宇宙、人類、猶太民族的經典故事的過程中,其中隱含大量關於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規則的問題。這樣的辯論和思考,不僅對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是很好的訓練,同時也引導他們去思考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和哲學。

但學校並不是培養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唯一場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熱衷於與孩子們聊天,即便是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也會鼓勵他們提問、質疑、探討、辯論。父母和孩子的聊天,一方面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加強溝通,增進感情,將父母的人生智慧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轉交給孩子,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圖片源於Google

小國以色列以獨樹一幟的教育模式,

造就了全球炙手可熱的人才優勢,

創造出驚世駭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而這背後所蘊含的包容失敗的教育哲學

對自己負責的人生哲學

以及流淌在教育傳統中的思辨精神

值得每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借鑑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國兩男子偶遇6米大白鯊,嫌皮划艇不好吃,留下兩顆牙齒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