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首先,電影擁有最廣泛的觀眾群體,和最不動聲色地影響公眾的能力。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僅在中國就取得了超過一億美元的票房,在韓國的觀影人次超過1000萬;《流浪地球》在內地公映的第26天,觀影人次突破一個億。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把“成為科學家”作為自己的夢想。

導演郭帆收集的影迷觀後感

其次,電影透過塑造、培養或者強化科學的“文化內涵”,悄無聲息地影響人們的信仰體系,從而建立了與科學傳播、與科學共同體禍福相依的聯絡。研究顯示,具備科學素質公民對科學技術持更加積極的態度,對科技的發展、科技與自然的關係的態度更趨理性。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穩步上升

美國聯邦調查局在20世紀30年代就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來提升其在廣播、電影和電視節目中的形象。美國國防部在1947年開始效仿。中情局在1996年聘用了第一任娛樂產業聯絡官,成為最後一個與電影業建立正式關係的主要政府機構,透過影響電影創作者來傳播更為有利的自身形象。以美劇《中情局風雲》為例,該劇9月27日播出,中情局的求職申請在9.11之後的第一週從平均每週600份飆升近3000份。自2001年至2002年,申請中情局工作的人數總體上升了50%。對中情局的財政支援也迅速跟上,比上一年增長了近45%。

好萊塢電影是美國的第二大出口產品,且佔據世界電影市場的份額超過90%,這些電影占據的不僅是全球的經濟份額,也擠壓著其他民族國家自身的文化空間。例如,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的運用,就是對中國文化現實的描述。對中國元素的選擇和運用,同時也顯示了好萊塢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鑑於好萊塢在全球電影行業的影響,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形象的展示,也在很大程度上作用著中國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中國形象的建構和正面傳播,需要自身加強文化自覺,需要中國電影加強自身的傳播能力。

具有形象意識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嘗試與娛樂團體互動,併成立了娛樂業聯絡部(Entertainment Industry Liaison)。透過提供技術建議、科學家會晤、劇本分析和包括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組裝大樓、發射臺以及著陸設施在內的儀器裝置給攝製組使用等實現自身宣傳的目的,確保NASA在銀幕上的正面形象。對於NASA來說,每一次參與電影的過程,本質上都像是面對公眾做了一次本機構的宣傳廣告,可以激發公眾對他們工作的興趣,提升公眾對他們的支援度。有研究資料表明,NASA與《星際迷航》的合作,成功地幫助他們擺脫了1986年的挑戰者號災難,恢復了機構正面的公眾形象。

科學與影視融合的目標之一,是促成大量包含科學元素的優秀影視作品,讓廣大觀眾透過更加直觀的形式特別是具有視覺衝擊力和故事感染力的鏡頭語言瞭解到我國在航空航天、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進展以及創想。這些優質影視作品的出現,一方面,讓更多的人“看到”科學、瞭解科學、愛上科學,讓更多青年人尊重科學家這一職業,讓更多孩子以“成為科學家”作為夢想,極大有利於營造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透過電影作品來發掘和展示科技浪漫的一面,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達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劉亦菲迴歸小熒屏,古代女主勵志劇,這顏值依舊沒有讓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