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發生崩塌的冰川位處印度北阿坎德邦楠達德維國家公園境內,經緯度座標 N 30◦ 16’ – 30◦ 32′ E 79◦ 40’ – 80◦ 02’。該區域位處中國印度邊界,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是重要的冰川發育區。1980年左右,楠達德維冰川群冰川覆蓋面積達到243平方公里,佔該區域地表面積的35%,是這一區域重要的生態系統構成和水資源調節系統。
但是,氣候變化破壞了這片冰川系統的穩定性。
在過去30年間,這一區域的降水和氣溫發生了顯著變化。最新研究顯示,從1980-2017年這一區域平均氣溫升高超過1℃,年降水量在1980-2010年間顯著下降隨後又緩慢上升,導致這一區域冰川出現嚴重的物質損失,冰川退縮不斷加速。
圖1 楠達德維地區年均溫和降水均呈現顯著變化。(上圖)年均溫在1980年以後快速提高,2017年這一地區年均溫已經比1980年增加1℃以上。(下圖)21世紀以來,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顯著下降後再次回升(Kumar et al., 2020)
從1980-2017,該區域冰川面積從約243平方公里,退縮到約217平方公里,退縮率達到10.7%。冰川末端退縮速率最快達到每年32±0.8米,30年內退縮達1198±28米[註釋1]。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冰川退縮速度較前2個十年顯著加劇。
圖2 楠達德維地區各冰川在1980-1990,1990-1999和1999-2017三個時間段退縮速率對比,可以明顯看到21世紀以來,冰川退縮速率較前兩個時期顯著增加。(Kumar et al., 2020)
愈發脆弱的冰凍圈
那麼問題來了,冰川災害是偶然還是必然?
以冰川、冰蓋、凍土等為代表的冰凍圈,是陸地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儲存著全球77%的淡水資源。冰凍圈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層,是全球變化最快速、最顯著、最具指示性的系統。
隨著氣候變化的變率加劇,冰凍圈變化的氣候效應、環境效應、災害效應、資源效應和生態效應正日趨顯著,其變化將影響億萬依賴冰凍圈生存的人的生計。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 ©Tie Gai / Greenpeace
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冰凍圈系統正在變得更加脆弱,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冰川災害變得更加頻繁。近年來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雅魯藏布江等區域都發生了由冰川災害為主要誘因的嚴重災害事故,威脅生活著在這些區域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與印度自然條件類似的巴基斯坦,是全球極地地區外現存冰川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巴基斯坦氣象局(PMD)的資料顯示在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區域的冰川就超過了7200條。
2018年7月,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遭遇了一次冰湖潰決。興都庫什山脈腳下的Badswat村被洪水淹沒,房屋,道路,橋樑,莊稼和樹木被捲入湍急的流水中,近千名村民被撤離至高地,被迫暫時生活在臨時帳篷內。
資料顯示,過去80年裡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平均氣溫上升了1.4攝氏度,而海拔較低的信德省、旁遮普省、和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平均溫度上升只有0.6攝氏度。由於持續高溫,冰川融化形成冰湖,而冰湖周圍的冰壩和石塊很容易自然潰決,使得冰湖隨著流冰驟然下洩。
巴基斯坦氣象局局長指出,照現在的趨勢和情形看,未來冰川潰決導致洪水的可能性依舊非常大。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沈永平研究員曾表示,全球升溫已經使冰川穩定性結構失衡,因此會頻繁發生冰崩和冰川躍動等災害。隨著冰川消融的急劇增加,冰川災害的破壞性只會越來越大。目前,在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面臨失穩危險,這個問題亟需得到重視。
對於與冰凍圈相伴的國家,冰川災害或許只是大自然的一個警告,敦促政府與居民提高當地對氣溫變化和冰川消融現狀的重視,提醒他們為將來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好準備。
喜馬拉雅山脈的另一側——中國冰川還好嗎?
中國冰川主要分佈在有著“亞洲水塔”稱號的青藏高原地區,是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孕育著下游的城市和綠洲。
天山一號冰川2001-2018對比
在全球升溫的影響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冰川呈現出全面、加速退縮的趨勢。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冰川有82.2%處在退縮狀態,總面積縮小了約18% [註釋2]。
與大型冰川相比,面積小於1平方公里的小型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更加敏感。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十年,佔中國冰川總數80%以上的面積小於1平方公里的小冰川將面臨消失風險 [註釋3],中國冰川數量將急劇減少。
同時,冰川穩定性結構失衡使得較小的氣候變化和冰川運動過程改變下冰川就會失去穩定性,發生冰崩或冰川躍動等冰川災害。同時隨著冰川消融的急劇增加,冰川洪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加大,冰川的破壞性加劇。
中國在近幾年發生過多起冰川災害。2018年夏季,中國經歷了50年中最熱的夏天,同年在西部地區發生了兩次嚴重的冰川災害。
8月,新疆葉爾羌河流域受持續高溫影響發生了克亞吉爾冰川堰塞湖潰決,潰決時,有3500萬立方米洪水傾瀉而下,下游的洪水流量超過警戒流量370立方米每秒;10月,西藏林芝地區的溫度依然居高不下,同時受持續降水影響,有著“世界上海拔最高大河”之稱的雅魯藏布江被冰崩引發的冰川泥石流阻斷了,上游形成的堰塞湖最大庫容量達到了6億立方米,相當於42個西湖的水量懸在下游所有人的頭頂上 [註釋4]。
對於冰川消融嚴重的國家,除了加強減排力度,遏制全球氣候變化,保護冰凍圈之外,在不斷增加的氣候變化風險下,及時有效的適應性策略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威脅。
此專案已在北京取得臨時活動備案
參考資料:
1. Vinit Kumar, Tanuj Shukla, Manish Mehta, D.P. Dobhal, Mahendra Pratap Singh Bisht, Srikrishna Nautiyal, Glacier changes and associated climate drivers fo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Nanda Devi region, Central Himalaya, Indi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20,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0.06.017.
2. 陳虹舉,楊建平,譚春萍,2017,中國冰川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程度研究,冰川凍土,39(1): 16-23
3. 姚檀棟,秦大河,沈永平等,2013,青藏高原冰凍圈變化及其對區域水迴圈和生態條件的影響,自然雜誌,35(3): 179-186
4. 2018中國西部冰川考察:氣候變化影響下中國冰川面臨失穩風險 https://www.greenpeace.org.cn/melting-earth-china-glacier-retreat-and-its-impacts/#_ftn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