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訴戰線的一名新兵,雖然從事公訴工作時間不長,但大大小小的案子也辦理了上百起;雖然工作成績難稱卓越,但由案件而歷經人間冷暖後頗有所感。眾所周知,在任何一個行業,業界精英都是極少數人,平凡是大多數人的底色。平凡的公訴人,雖然卑之無甚高論,卻是鮮活而純粹的感悟,於法治精神的宣傳,大有裨益。
公訴人在出庭發表公訴意見時總會有“以國之名”之類的說辭,請注意,這種說法絕非客套話或形式主義,而是具有頗深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公訴制度雖然定型于于西方國家,但並不意味著我國古代法制中沒有類似的內容。縱觀古今中外,公訴制度與刑罰制度相伴而生。中國有一個成語叫不共戴天,語出《禮記·曲禮》,原文是這樣說的,“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簡單講,就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其中就包括了私人復仇的意味。同態復仇的荒唐大家都瞭然於胸,然而人類文明矇昧時代,同態復仇大行其道,卻也廣泛為人所接受。如人有殺父之仇即復之,則復仇之路可以世代綿延,不能斷絕。這種冤冤相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仇怨了不斷,既不利於矛盾化解,又讓社會穩定面對巨大威脅。這使得當權者認為有必要介入並處理這種社會矛盾,而不能任由私力救濟演變為濫用私刑,所謂“經公了斷”。這時刑罰制度就應運而生了。一樁刑事案件發生後,被害人或家屬承擔了喪失生命、財產的痛苦,但指控犯罪的權利卻由國家公權力機關掌控。這就是廣義上的公訴,同時也是公訴意義的第一層面,即經公了斷,摒棄私刑。
公斷自然可以體現一種居中裁斷、不偏不倚的立場和精神,但由於遠離犯罪現場,公斷者既無法具體感知、體會犯罪的危害性和後果的嚴重性,也無法與被害人或家屬承擔的切膚之痛產生共情效應。公訴人指控犯罪時過於客觀居中,反而貽人不近人情的嫌疑與指責。這也是正是命案被害人家屬與公訴人屢屢爆發衝突的根源所在。要想避免控方面臨被害方指責,一方面有賴於案件事實的查明與證明,另一方面透過訴訟制度設計賦予被害方一定的訴訟權利,而後者的實現是以前者的順利為基礎的。由於社會分工的細化與深化,在現代社會中,查明、證明案件事實的工作交給了專門的偵查機關承擔。社會公眾可能會有疑惑:本來偵查機關查明、證明了案件事實後,可以直接送交法庭裁斷,何必再轉一道手呢?古人云:一人為私,二人為公。這在訴訟制度設計中具有很多表現形式。訴訟法均規定辦案人員需二人以上,有些場合甚至要求辦案人數更多如合議庭,還有些場合需要案外人民群眾參與鑑證,原因均在於二人為公。權集於一人之手,容易濫權;事操於一人之心,近於壞事。本來偵查機關已經掌握強大的立案偵查權,如其再掌握求刑權,則不僅被追訴者無力與之抗衡,就連法官也只能被動接受。鑑於法官不能拒絕裁判,又天然遠離案發現場,在偵查權濫用的情況下,審判機關也只能就指控事實作出裁決,而不問是否危及實體公正。但是在引入公訴機關之後,公訴機關與偵查機關作為大控方,呈現出了二人為公、相互制約的態勢,加上審判機關本身實行的合議制,共同維護著程序正義價值。在這種態勢下,公訴機關對於規制偵查權的行使發揮重要作用,對提交法庭的案件也起到了過濾作用,同時公訴機關擁有的審判監督權也限制了法官以獨立審判為名的自由裁量權力擴張。這就是公訴的第二層意義,即防止偵查權濫用,對抗審判權恣意。
現代司法活動已經拋棄了罪刑神秘主義,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不僅在實體法領域堅持罪刑法定,在程式法領域不斷強調司法公開。雖然訴訟活動仍然存在諸如請示批示、陪而不審、合而不議、密室斷案等一些不合理的司法神秘主義、司法形式主義的現象,但對於大多數案件而言,司法活動向公眾公開的力度不斷加大,從文書公開到庭審公開,中國司法活動的公開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雖然也有論者評論認為過度的案件公開會誘導良民犯罪、誠信者違約,但筆者認為透過公開的司法活動,進而讓違約者、犯罪者承擔法律責任,對於社會公眾而言不啻為一堂生動的法治課,可以讓人民群眾知道行有所止。同時,讓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進行,不僅可以在無形中對司法官員起到監督的作用,也可以破除司法神秘主義。在刑事訴訟領域,公訴無疑是最好的公開方式,從公開宣讀起訴書,到當庭訊問,從公開進行舉證、示證、質證,到當庭進行辯論,關於本案的一切始末原委,均已完全呈現給合議庭。所以我們倡導國家公訴人秉持客觀、理性、平和的指控理念,在法庭上將法律、道理講明白,是非對錯說清楚,同時也讓感興趣的公眾心中有一杆秤。現在不斷強調的以庭審為中心的司法改革也與我國自古以來流行的明正典刑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所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犯罪嫌疑人何錯之有、該當何罪,都需要透過公開的庭審活動展露無遺,從而讓良善得到補償撫慰,讓罪惡無處容身。這就是公訴的第三層意義,不僅對惡行追責,更要對犯意誅心。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指知的程度要低於好的程度。然而對不瞭解的事物,我們只能抱有好奇心,而不能稱為愛好。只有經過充分了解,才能做出是否愛好的判斷。初來乍到的公訴人對公訴的理解雖然難稱深刻,但絕不能說對公訴的愛好是膚淺的。公訴路漫漫,吾輩但求索。不求絕頂技,但求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