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於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製,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於減重。“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雲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府繼而又採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後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後,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後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

乾隆當政60年,除了新疆幾個錢局以外,陸陸續續共開設18個錢局(有的錢局設有“分公司”,這裡就不說了),泉源武直陝,福桂雲廣川,昌晉蘇浙黔,還有臺濟南。分別是寶泉局(戶部京局)、寶源局(戶部京局)、寶直局(直隸保定)、寶陝局(西安)、寶晉局(太原)、寶黔局(貴陽)、寶蘇局(蘇州)、寶浙局(浙江)、寶桂局(桂林)、寶川局(成都)、寶福局(福州)、寶臺局(臺灣,福建代鑄)、寶昌局(南昌)、寶廣局(廣州)、寶雲局(雲南)、寶濟局(濟南)、寶武局(武昌)、寶南局(長沙)。

隨著雍正、順治價格飛漲,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清代小錢,特別是乾隆通寶這個品種上, “乾隆通寶”還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象徵“多財”又“興隆”。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的美好心願,以及對未來生活無憂的渴望和憧憬。現如今,若擁有一枚“乾隆通寶”可以為自己的事業帶來財富,增添幸運,因此,被眾多藏家所喜愛。

5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