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水不是構成萬物的基礎

古人在有限的條件下,對萬事萬物的構成的認知出現膚淺、簡單、侷限性,這是很正常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思考構成宇宙的基本材料時,認為水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他的宇宙觀、自然觀認為水對生命至關重要,水能夠移動,水能夠變化,水能夠構成萬物的元素。如果你生活在古希臘時代,聽了泰勒斯的言論,你肯定會覺得這位古哲聖賢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如今這個科學發達的時代,你還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那麼你就會惹人恥笑了。地球人都知道,構成水的是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氫的單質形態是氣態,氧的單質形態是氣態,氫氣態與氧氣態相結合,合成了水這樣的液態物質。但水這種物質又不是恆定不變的,它又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形態,水高於100攝氏度時會成為汽態水,低於零攝氏度會成為固體冰。對微觀的科學研究的深入,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還有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夸克這樣的更小的粒子物質。還有沒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質?肯定還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質單位。從大的方面講,以我們地球為中心,基準點是地球這樣的星球,然後是太陽系,比太陽系更大的是銀河系,比銀河系更大的是銀河外星系,比銀河外星系大的是本宇宙,比本宇宙大的是宏宇宙,受限於我們的科學認知能力,宇宙再怎麼大,總是有限度。而容納宏宇宙的外部就是“虛空”。“虛空”什麼都沒有,既沒有物質,又沒有能量。“虛空”是無限的,是永恆的,不生不滅;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虛空”如同一個大容器,包含著“宏宇宙”,“宏宇宙”包含著多元宇宙,多元宇宙的物理法則都不一樣。“本宇宙”就是“宏宇宙”內的一個小宇宙。宇宙有年齡,星球也有年齡。星球有生有死,星球經過若干億年會消失殆盡;宇宙有生有死,宇宙經過若干億年也會消失殆盡;只有“虛空”才不生不滅,沒有死亡。

最大的不過“虛空”,那麼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呢?應該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宇宙演變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最大的“虛空”到最小的“虛無”,越接近它們,越接近真相,越不會遵守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物理法則。例如,量子糾纏現象,它遵循的是何種物理法則?越接近“虛空”與“虛無”,一切我們現實中的物理法則都會失效。這些觀點都是我自己思索出來的宇宙觀。要科學驗證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得依靠更加發達的科學技術與科學研究。也許你認為荒誕不經,但這個猜想說不定就是宇宙事實呢?沒有更高層次的深入研究,誰又說得清呢?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沒有相關儀器與裝置,他透過冥思苦想提出“相對論”,現代科學家都公認“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你憑什麼否認我的宇宙觀不是接近宇宙事實,或者就是宇宙事實呢?哲學的本質是對宇宙、對自然、對人生,對萬事萬物的一種認知觀。宇宙的物質演化是從“虛無”到基本微子與能量,再到基本粒子,到原子,到分子,到無機物,再進化到有機物。然後,從有機物進化到單細胞的生命體,從單細胞生命體進化到細菌。地球上的生物,也是從單細胞生命體進化到植物與細菌的。然後,植物從水生植物進化到陸生植物,細菌進化到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進化到陸生生物的。水生生物進化到魚類,魚類進化到兩棲動物類,兩棲類動物類進化到鳥類與哺乳動物類。哺乳動物進化到人類。人類進化到半機械半人類、能量體人類、意識體人類。所以,泰勒斯認為水生萬物,因為水跟生物進化息息相關,由此而來。地球的生物進化環境的確如此。但是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史只是宇宙生物演化史的一個部分,不是全部。因為,這個宇宙生物演化順序是變動的,不是按地球生物演化規律進行的。例如,有的星球無機物一樣進化成有意識的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有機物一樣進化成有意識的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單細胞的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細菌類的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水生生物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植物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兩棲類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機械人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昆蟲類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能量形態智慧生命體,有的星球存在意識形態智慧生命體。宇宙的高階智慧生命體各種各樣,形態各異,全然跟地球不是一個樣。宇宙智慧生命體的形態多樣性,進化與演化路徑各不相同,那些生存在各種星球環境的生命體,都需要跟地球上的生物一樣,需要氧氣、水、陽光嗎?肯定是不一樣的的。地球的生物是地球演化的結果,所以這些生物存活需要氧氣、水、陽光。但是地球上仍然存在著不需要氧氣、水、陽光的生物。例如,已知的月形單胞菌、脆弱擬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等厭氧菌在氧氣中暴露就會死亡。細菌與真菌沒有葉綠體,不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它們不需要陽光。在隕石中生存的細菌是不需要水的。因此,在一些與地球環境完全不同的其他星球上,不需要氧氣、水、陽光而生存得很好的生物很多,它們進化的路徑跟地球生物演化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不需要遵守地球的生物進化規律。水生萬物是對地球而言的,在宇宙中生存萬物不需要水的比比皆是。宇宙那麼大,存在跟人類一樣智慧的生物是很正常的,我們地球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道可道,非常道

在中國古代排在第一位的聖人是“老子”,他的真實姓名叫“李耳”,字伯明。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拜老子為老師。而且儒家學派思想與法家學派思想都是受到道家學派思想的薰陶,才創造新的學派思想出來的。老子曾擔任守藏史這一官職,這個守藏史是藏書室室長。當時,讀書是貴族們的特權,平民百姓是讀不起書,讀不了書的。所以,只有國王家才會有圖書館,而老子就是皇家圖書館的館長。老子利用圖書館館長的便利條件,一心鑽研學問,遍覽群書,於是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學問家。他一生著作稀少,唯一的一部著作《道德經》,總共5000多字,字數不多,但內涵豐富。《道德經》包含了老子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老子的粉絲,任職函谷關的最高長官尹喜,在函谷關見到想要出關隱居的老子,尹喜對老子說,你要去當隱士,你得著作一部書作為紀念。於是,老子寫下了驚世著作《道德經》。正是《道德經》這部著作讓老子名垂青史。如果沒有《道德經》流傳於世,老子也就不會那麼聲名卓著。史料記載,老子除了著作了《道德經》外,再沒有其他著作流傳於後世了,可見,老子書讀多了,已經看破紅塵了,什麼功名利祿已經放下了,他逍遙自在地過他的隱士生活去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沒有著過什麼書,他的著作都是他的學生總結他的言論記錄下來成書的。所以說,文不在多,精深則行;章不在華,明理則道。

老子認為“道”是一切存在之源,是萬物之根本。而“道”的實現在於在冥想和反思中過隱士生活,在於行為受思考而非本能的控制,在於簡單、平靜、祥和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態度,在於與自然和諧歸一。最後的結果就是要達到“無為”的境界。很多宗教都主張透過冥想來大徹大悟,來思考宇宙、自然、社會、人生。例如,印度教的“聖人”,佛教的打坐、參禪,道教的修行等,這與老子的冥想與反思同出一轍。當然,是否能修行成神仙,真實的答案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能領悟出新的哲學道理,或者在思考出新的宇宙觀、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出來,這是可行的。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得罪了權宦劉瑾,被貶官到貴州龍場當驛丞。驛丞是未入流的小官,在九品之下,相當於現在的正科或副科。王陽明在龍場進行冥想與反思,透過“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這門哲學學科。

老子主張的“道”是一種自然規律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思想。人能夠改造自然,也能夠毀滅自然。人破壞了自然,毀滅了自然,最後就是毀滅了人類自己。因為人類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自然提供人類生活的一切東西。大自然給人類提供植物與動物,部分植物與動物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氧氣,人們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氣;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水,人們口渴的時候,可以飲用水;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各種礦產資源,人們可以開採這些資源,透過冶煉,製成各種生活、工作所需物品。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東西,都可以給人類利用。大自然好比母親,人類好比兒女,母親養育了兒女,而兒女卻害母親,這既是忘恩負義,也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更會遭到報應的。例如,人類把樹林砍光了,那麼肥沃的土地不見了,取代的是沙漠與沙塵暴侵襲人類的生存空間。人類把廢氣排放在空氣中,保護我們人類免受紫外線傷害的臭氧層消失了,“溫室效應”致使南極與北極冰川融化淹沒了很多靠近海洋的國家,一些島嶼也被淹掉了,而且一部分人們會生活在霧霾中。人類把汙染物倒在江河湖海里,這些江河湖海的水又髒又臭,人們飲用這些被汙染的水導致各種疾病纏身,甚至於作為人類食物的魚類大面積地死亡,人類的食物名單上又少了一道鮮美的佳餚。所以,人類破壞了大自然,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人類毀滅大自然,就是自掘墳墓。只有人類與自然和諧,人類才生生不息。

無為,而無不為。此無為,並非聽之任之,什麼都不做,而是要按照宇宙執行法則、自然規律、人類文明的倫理道德來行事。個人、組織、社會、國家的一切行為符合宇宙執行法則、自然規律、人類文明的倫理道德。不要逆自然而行,不要逆天理而行,不要逆人倫而行。我們只能利用宇宙所賦予我們的一切,只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科學文明還沒達到創造自然的地步,現在我們人類還不能離開太陽系,更別提什麼星際旅行了。所以,目前為止,愛護地球、愛惜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不做,而是要維護世界的平衡與和諧,維護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和諧。與天地相諧就是“道”,與世界相諧也是“道”,與社會相諧更是“道中道”、“非常道”。在不偏移“道”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為”。我認為老子“道”的真正內涵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數字是宇宙的統治者

在人類文明史,上古時代因為沒有發明文字,古人以“結繩記事”來記錄事情,數字就這樣誕生了。使數字發揚光大的是文字的出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包括:1.距今有7762年曆史的河南省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2.距今有7000年曆史的安徽省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3.距今有6000年曆史的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4.距今有5000年曆史的江蘇省海安縣南莫鎮青墩村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5.距今有5000年曆史的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林埭鎮群豐村莊橋墳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6.距今有4000年到5000年曆史的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7.距今有3900年到4300年曆史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朱文。8.距今有3500年到3750年曆史的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二里頭村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上的水書。9.距今有3900年曆史的山東省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內蒙古赤峰地區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上的骨刻文。10.距今有3600年曆史的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殷墟出土的文物上的甲骨文。除中國外,世界其他文明最早的文字:1.距今有5000歷史的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2.距今有5000年曆史的非洲東北部的古埃及人創造的象形文字。3.距今3000年曆史的阿拉米文字是阿拉伯語的前身,印度人與波斯人使用過阿拉米文字。阿拉伯語形成的時間是公元7世紀。4.希臘字母來源於腓基尼字母,而拉丁字母來源於希臘字母,拉丁字母誕生於公元前7世紀與公元前6世紀。拉丁文成為羅馬文字。英語誕生於公元449年,用拉丁字母拼寫。數學起源於數字,數字起源於文字。阿拉伯數字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阿拉伯數字符號是1、2、3、4、5、6、7、8、9、0。人們在阿拉伯數字的基礎上創造了科學記數法。阿拉伯數字為數學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世界數學分為兩大體系:一是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所創立的邏輯演繹體系;二是中國西漢丞相、北平侯爵張蒼輯撰的《九章算術》所創立的機械化演算法體系。《九章算術》成書於公元1世紀,前後由西漢數學家張蒼增訂、刪補,西漢京兆尹、紅休侯爵劉歆整理、分類,三國中的魏國數學家劉徽作注,唐朝太史令、昌樂縣男爵李淳風作注,南宋數學家楊輝著《詳解九章演算法》,清朝兵部左侍郎李潢著《九章算術細草圖說》,現代數學教育家錢寶琮校點。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宇宙萬物都遵循數字規則與比例,因此如果我們理解了數字與數學的關係,我們就能理解宇宙的結構,數學是哲學思考的核心模型。由於有數字存在,現代科學與數學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而以數學為代表的經濟理論屢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數字為王,數學統治萬物的時代已經悄然到來。什麼雲計算、大資料等跟數字、數學有關的時髦的概念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等都可以用數學定理中數字、數學來衡量、度量、測量。每一種宇宙規則都跟數學有關係、有關聯,宇宙整體必須受數學定理的支配。計算機的發明,就是根據開、關的現象,以“0”與“1”來表達,這種二進位制的運用,促進了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計算機的二進位制的進一步應用,促使電腦的升級,使得人工智慧的普及有了可能。用數學比例與數學公式可以解釋很多宇宙結構與宇宙現象。“0”與“1”還可以解釋對立與統一的關係,可以表示“陰”與“陽”,可以表示“正”與“反”,可以表示“明”與“暗”,可以表示“善”與“惡”,可以表示“實”與“虛”,可以表示“雄”與“雌”等。例如,我們現在科學發現的正物質與反物質、明物質與暗物質、正電子與反電子等,其實也遵循著“0”與“1”的數學規則。數字的統治思想與統治形式,在宇宙法則中顯而易見。我認同萬物是可以數字、數學來測量的。比例與比率是數字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於衡量宇宙萬物。科學的作用在於發現宇宙萬物遵循的執行規律、數學定理、數字比例與比率。我認為自然規律是遵循各種數學法則的,形態與比例也是由數學法則所控制的,由此推匯出宇宙萬物都是可以計算的,都可以演算的,都可以測量的,關鍵在於是否發現相關數學定理來指導、來演繹。萬物的根本關係就是數量關係,找到數量關係,找到數學定理,就能發現萬物的本質與規律。數字與數學是揭開萬物神秘面紗的鑰匙。例如,元素週期表的一些已知元素,只要改變其內部原子、分子、粒子等數量關係,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元素。已知的事物是可以根據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定律等經過演算和邏輯推理而得出的結論,未知的事物是沒有發現相關公理、定義、定理、定律等演算和邏輯推理而得不出的結論。數字、數學將會在人工智慧、宇宙航行、星際探索、星際開發中大放異彩。

諸法無我

悉達多.喬達摩,又叫釋迦牟尼,更是世俗人口中的“如來佛”。“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是“覺者、知者、覺”的意思。覺者,是救世主的意思。知者,是有見識的人、有智慧的人意思。所以,“佛”並不是世俗人眼中的神仙,而是有知識、有見識、有智慧的人。世人好利,因此把“佛”等同於神仙,或者稱呼為神仙,透過“求神拜佛”來獲得神佛的庇佑,從而得到各種利益與好處。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釋迦牟尼只能算一個哲學家與思想家,跟神仙這樣超自然能力的人相比,是“八杆子打不著”的,沒有任何相關聯的關係。只是後世弟子為了引誘“善男信女”加入佛教,而編造一種“神佛”系統,供人們膜拜。釋迦牟尼出生在尼泊爾一個部落首領家,家境富裕,他過著奢華的生活與享受高貴的社會地位。總的說來,佛教是一個“多神教”,偶像崇拜為“佛”、“菩薩”、“羅漢”等佛教意識統治階層。這個佛教意識統治階層,就像一個金字塔的權力機構,“如來佛”就是國王,其他“佛”、“菩薩”、“羅漢”等就像高階官員、中級官員、低階官員。也就是說,悉達多.喬達摩既不是救世主,也非先知,由於受到佛教徒們的一致推薦,一個哲學家、思想家被一些信徒人為地捧上了神壇。有人認為佛教是由秦始皇時代傳入中國。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要西漢、東漢、三國時期處於全盛時期。例如,大家熟悉的東漢未年,張角創立“太平道”,發動黃巾起義。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其孫張魯投降曹操,被曹操任命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爵。曹操安排兒子曹宇娶張魯的女兒為妻,兩人結為親家。在中國,三國被晉朝統一後,佛教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期興盛起來,當時的西晉朝京城洛陽就修建有大量的佛教寺院。悉達多.喬達摩認為人生有“四諦”:一是“苦諦”,眾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二是“集諦”,苦從何來,眾生有執,有分別相,有執則有往,有往則有滅,五蘊纏身而不知,故此種種因緣生,一切無常起;三是“滅諦”,滅者,斷除執念,無有分別,滅除煩惱,而增菩提;四是“道諦”,明心見性,得證菩提,觀大涅槃,得無上果,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寂靜無為,即得大圓滿正果。悉達多.喬達摩的這種哲學,其實是對自身內心的審視,從而追求內心的安祥與平和,自己認為是幸福的就是幸福,自己認為是痛苦的就是痛苦的,透過消除執著的慾望與慾望得不到滿足所感受的煩惱與痛苦,來使自己沒有慾念,沒有執著,沒有追求,從而讓自己快樂與幸福。悉達多.喬達摩比較關注人精神上的痛苦來源於對慾望的執著追求,放下這種追求就不痛苦了。他指出慾望附屬品產生的根源是人類自私的天性,這種自私絕非單純指人類追求滿足感的本能。慾望是苦海,滅欲可脫苦海。宇宙萬物皆非自因,而是某些前因種下的果。

悉達多.喬達摩的哲學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人在世間,為了生存下去,必須要有慾望。作為一名學者,我認為這種生存的慾望是人們活下去的勇氣,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正常的慾望是必須的,但是不能因個人的慾望而去損害他人的慾望、人民的意願、國家的意思、人類的幸福。沒有性慾望,人類就不能繁衍後代,就不能生生不息;沒有快樂的慾望,就不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沒有求知的慾望,就不想去探索宇宙與星空的奧秘。人的慾望是要有的,但是這種慾望必須理性與自控。滅欲會使人如同朽木,對生活毫無興趣可言,這種精神麻醉劑是不可取的。人的自私是天性,但是要讓大家大公無私,必須對人們進行思想教育與理想教育,讓人摒棄自私,以“天下為公”為己任,才是正途。悉達多.喬達摩提出“八正道”,正思想、正行為、正意念、正職業、正精進、正語言、正禪定。他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在於終結苦難的輪迴,回到生命的原點。這是輪迴是指生、死、重生。我認為,宇宙的生,是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低階到高階;從自然創造到人類創造;從無知到有知,再到操控。宇宙的死,就是宇宙終結,終結的目的就是迴歸起點。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起源。宇宙的重生不是過去的重生,而是新的面目、新的形態、新的方式重生,跟過去不是一個樣的。人類生命的重生,不是自己個體的復活,而是透過繁衍後代與基因遺傳的方式把生活傳遞下去,而獲得新的重生,會以新的面目、新的形態、新的方式重生。這個跟佛教悉達多.喬達摩所認為的重生不是一個意思,不是一種概念,不是一個層次。悉達多.喬達摩認為的重生的意思是個體透過“八正道”的修身養性使自己的思想轉變,性格轉變,行為轉變,就如同從生到死,再涅槃重生一樣。或者他還認為,靈魂投胎轉世與成為神祇,從而重生。當然,這是宗教迷信,不要信。總的說來,悉達多.喬達摩的哲學思想有些有道理,但是又有其侷限性。作為人類這種高等智慧生物,是宇宙發展規律的恩賜,我們不要停留在無休止的心靈自省上,而應該展望未來,把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只有科學技術才能讓我們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才能讓我們發現宇宙的奧秘,才能掌控宇宙萬物為人類所用,我們人類才是自己的神祇,才是自己的上帝。一切的幸福都會來源於是科學技術,我們人類所受過的痛苦,都會在科技的支援下消亡。科技才是我們解決苦難,走上幸福征程的鑰匙。

主忠信

在探討孔子哲學思想之前,得先了解孔子這個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是山東省曲阜市。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父親叔梁紇,官職是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是個“官二代”。孔子聰明好學,知識淵博,當時人稱讚他“博學好禮”。他從事的職業是公務員,任職過“委吏”、“乘田”、“中都宰”、

“司空”、“大司寇”、“攝相事”。“攝相事”,是指代理宰相。他是從基層公務員一步步晉升為當時的魯國總理。由於他政治上政績傑出,使得當時君主嫉賢妒能排擠他,他只好周遊列國,從事教師職業,有三千學生,傑出的學生有“七十二賢”。他死後,漢平帝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爵”;北周靜帝追封孔子為“鄒國公爵”;唐高宗追贈孔子“太師”官職;武周武則天追封孔子為“隆道公爵”;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爵位;西夏仁宗追封孔子為“文宣帝”;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孔子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虛心向他人請教,曾求教於郯子、老子、萇弘。孔子的原創作品極少,他的《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是其收集與整理的著作,不是他寫的,他還為《易經》作注,並且整理修訂了《春秋》,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是他的學生們根據其言論總結寫成的。也就是說孔子是個編者,而非作者。孔子的大部分學說思想與哲學都在《論語》這部由其弟子把他的碎片化的經典語錄收集整理而成的作品裡。

孔子主張忠信的倫理體系,他認為忠信出現在傳統宗教和祭奠中,在宗教和祭奠的背景下允許彰顯美德,他人受到美德的感召,他人可以看到你的美德,美德傳播四方,忠信成為改造世界的力量。孔子認為人類存在的意義是用道德秩序建立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人人嚮往的社會,大家遵守社會公德,以真、善、美為榮,以假、醜、惡為恥,人人有飯吃,個個有衣穿,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勞有所獲,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壓迫、犯罪,沒有階級之分,沒有貧富差距,沒有戰爭,人人幸福,個個快樂。“世界大同”不是烏托邦的社會,不是理想化的社會,而是可以絕對、百分之百、非常肯定能實現的社會,只要機器人完全替代人類勞動,由機器人供養全部人類,對人類實行按需分配,人類從事科學研究,這個世界大同就會得以實現。大同社會跟共產主義社會同出一轍、殊途同歸。孔子的世界大同思想是讓他被後世奉為聖人、崇為聖賢的理論依據。孔子還認為道德不是上天賦予統治階層的,而是可以在任何人身上傳播與培育的。道德標準的行為規範不是先天遺傳,而是後天習得的。孔子主張“忠”與“禮制”。他強調臣子要對君主忠誠,這是政治忠誠;人要對家庭和族人忠誠,這是家族忠誠;人要對朋友與陌生人忠誠,這是社交忠誠。當然,孔子主張的臣子要對君主政治忠誠有其侷限性的,因為君主有可能是個昏庸無能、腐敗透頂、殘暴不仁、草菅人命的暴君,臣子對這樣的君主愚忠,反而成了禍害人民的幫兇,很不可取。孔子受到歷代帝王吹捧與尊崇,主要是他的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的穩固,他主張的政治忠誠應該是其中之一。孔子主張的人臣對君主愚忠,害人不淺,中國曆代開國皇帝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外,都有濫殺功臣的行為。“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句成語就指出了臣子對君主愚忠,免不了落個悲慘的下場。我認為忠誠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公民要“三忠”,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憲法。忠於君主要放在一邊。“三忠”,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憲法,代表了一個人的政治忠誠。

柏楊先生在其所著《中國人史綱》一書對孔子比較批判,稱其為“禮教專家”,他還認為儒家思想是復古的,比較保守,批判儒家思想守舊,拘泥於禮教,特別是守孝制度鬧出不少笑話。孔子的思想並沒有主張過復古,也沒有提倡過守孝三年,有些思想與規範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後世繼承儒家學說的人自己主張的。孔子崇拜三皇五帝時代,是因為那個年代戰爭少、殺戮少、剝削壓迫少,跟復古與思想保守沒有多大聯絡。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是沿習周禮與繼承周禮,透過改進而創造出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社會規範,所以,他比較重視禮制,這跟他所受到的周禮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孔子主張的“禮制”包括婚喪祭祀儀式、待客禮儀、送禮、日常行為的禮貌等。“三綱五常”是儒家學者董仲舒提出來的,而非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張君臣之間,君主施仁政,臣民效忠;父子之間,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夫妻之間,夫婿優秀公正,妻室體貼溫良;兄弟之間,兄友弟恭;朋友之間,老友需體諒,新友需尊重。每一個人最重要的關係是親情、愛情、友情。同事之情、同學之情、同鄉之情是包括在友情裡的。我主張對親情、愛情、友情要有“三善”,對親情要“親善”,對愛情要“情善”,對友情要“友善”。這“三善”跟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相比更符合現代標準,脫離了愚忠的範疇。孔子主張的“孝道”跟祖先崇拜與上下級關係有關,並不侷限於對父母與長者盡孝道。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天經地義,贍養父母更是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子女孝順父母,要在父母在世時,讓其吃好、穿好、住好、身體好、心情好,要多回家看看他們,多陪陪他們。生前對父母不好,在他們死後風光大葬,花再多的錢也絕非是孝順,而是演戲給世人看“假孝”。孝順並不是什麼都順從父母的意思,戀愛、婚姻嫁娶、讀書就業選擇、事業志向、社會公德、法律,這些都不要順從父母的意願而喪失了自我。除了戀愛、婚姻嫁娶、讀書就業選擇、事業志向、社會公德、法律外,可視情況順從父母。以婚姻嫁娶為例,父母要求你娶不喜歡的女性為妻,要你嫁不喜歡的男性為夫,你的婚姻權利被父母剝奪,你想滿足父母的喜好而順從嗎?以法律為例,父母要你違法犯罪,你會有牢獄之災,你想滿足父母的喜好而順從嗎?孝順父母,要孝而敬,視情況而順。天天在家啃老,不去找工作養活自己,肯定是不孝順父母的。

孔子的碎片化的思想還包括“真誠”,真誠是待人以誠,尊重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要人承認自己的不足,實事求是,不誇大、不吹噓、不飾偽。“推己及人”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換位思考,不把不好的東西強加於人的體現。孔子還提倡“自省”,他的學生曾子進一步提出“吾日三省其身”,這是一種謙遜的品格,突出自我剋制。總的說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忠信”,其他的碎片化的思想是其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孔子絕大部分的儒家思想都在《論語》裡,他的人生哲學、倫理哲學都包含在他的經典語錄裡。所以說,孔子的一些哲學思想有很多可取之處,他能夠被後世尊為聖賢,是實至名歸的。

萬物皆流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本是王位繼承人,可以繼承父業當國王的,但是他放棄了這一權利,把王位交給了他的兄弟,他自己隱居起來鑽研他的哲學思想。所以講金錢、權力、地位對真正的學者來說,是不重要的。他著有《論自然》一書。他認為宇宙是由神聖邏各斯所掌管的。赫拉克利特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處在永恆的變動之中的。變是永恆,不變是晢時。我認為這要一分為二地去思考。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如果放在沒有時間的框架裡,這萬事萬物是靜止的,是沒有變動的,是永恆的;但是放在有時間的框架裡,這萬事萬物是變動,也是永恆的。正是由於宇宙存在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萬事萬物會隨著時間的變動而變動,時間變動的永恆性使得萬事萬物也永恆地變動。構成宇宙中的一切,是因為有時間、空間、物質的緣故,能量、射線等也是物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時間的表現為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無始無終,代表著永恆。時間有快有慢,總是處於變動中的。萬事萬物普遍性的時間規律是永恆地變動,萬事萬物也是隨著時間永恆地變動著的。有普遍性就有特殊性,有必然性就有偶然性。在宇宙中時間一樣存在著特殊性,也就是說時間在宇宙中某一空間,或者在宇宙某一區域,或者在另外的某一宇宙,時間會有特殊性,時間不是變動的,而是停滯的,既不向前,也不向後,一直處於靜止狀態。

時間在某一的空間維度加速,可以到達未來,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越未來,但這種穿越未來的時空維度是不在我們所處宇宙、所處空間的範疇內,而是在另外的宇宙、另外的空間的範疇內。時間在某一的空間維度減速,可以到達過去,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越過去,但這種穿越過去的時空維度不在我們所處的宇宙、所處的空間的範疇內,而是在另外的宇宙、另外的空間的範疇內。時間的加速與減速也是時間的特殊性所致的。向前和向後的道路其實是同一條,時間的執行規律就是這樣的。赫拉克利特認為,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人每一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是因為時間、河水的流動、人的行走在那一刻定格在那裡,如同在那一瞬間拍下人走進一條河流的照片,所有的情景都定格在一瞬間。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是因為人第一次走進一條河流後,人、時間、河流正好在某一瞬間定格,但是人再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時,人已經有了變化,整個人已經跟過去的人不同了,身體細胞不同了、重量不同了、精神狀態不同了,情緒不同了等不同了。人再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時,時間不同了,河水的流速不同了,河水的體積、容積、河水的清澈度不同了等不同了。就是這種不同了的變化,才使得赫拉克利特認為,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人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是因為變動是永恆的,變動不會停留在那裡不變。是時間導致的變動,時間的永恆造成了永恆的變動。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永恆不變的,但由於是時間的向前、向後,時間就決定了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萬事萬物會隨時間而變動的,本質是永恆不變的,但變動又是永恆的。時間對宇宙的影響,決定了過去的宇宙不同,現在的宇宙不同,未來宇宙又不同。把宇宙的誕生時的“奇點”理解為正在點燃的爆竹,那麼沒有爆炸的宇宙是一個樣子,而點燃爆炸後的宇宙又是另外一個樣子,並且現在科學家觀測到宇宙正在膨脹,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一直在變動,一直在膨脹。爆竹的爆炸時會產生膨脹的氣流,宇宙爆炸也是如些,宇宙的膨脹並不是無止境的,而是會在未來某個時間停止膨脹,如同爆竹爆炸後煙消霧散的樣子。宇宙的星雲如同爆竹爆炸後產生的紙屑一般,凌亂與無規則地停在那裡。我曾經提出個“多元宇宙理論”,容納宇宙的“虛空”如同一個大瓶子,宇宙大爆炸如同在瓶子裡扔一個點燃的爆竹,宇宙大爆炸後就形成了爆竹爆炸後的場景,但是“虛空”太大了,所以,可以向這個瓶子裡面扔點燃的爆竹不止一個,而是可以多個。宇宙奇點如同未點燃的爆竹,宇宙奇點爆炸有時間順序之分的,因此不同的宇宙誕生的時間不同。結論是時間是無始無終的。在我們這個宇宙來講,有宇宙就有時間,但對多元宇宙來說,時間是永恆的。

一切即一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認為不可能出現萬物皆不存在,即虛無狀態。萬物是什麼?萬物是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等一切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集合體。物質包括有形的物質,例如原子、粒子、星球、生物等;還包括無形的物質,例如光線、射線、能量、磁場、時間、空間等。在宇宙中,虛無狀態是不存在的。“虛無”就是沒有任何物質。但是“虛空”是存在的,因為“虛空”是容納宇宙這樣無垠大的容器。“虛空”是一種極限空間與極限時間,宇宙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所以說,“虛空”並不是“虛無”的,而是擁有宇宙這樣的物質世界。在最大限的角度來看,“虛空”就是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視“虛空”為一,那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同細胞分裂一樣,由“一”衍化為“萬物”,那就是成立的。“虛空”誕生了宇宙,並不僅僅是誕生了一個宇宙,而是誕生了多個宇宙,每一個宇宙在“虛空”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裡。對一個宇宙而言,奇點就是“一”,然後奇點發生大爆炸,於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不管宇宙包含有什麼樣的物質,或包括所有的物質,宇宙對於萬物而言,宇宙就是“一”。

“奇點”在宏觀上來說,是最大的極限物質。宇宙中除了“虛空”能容納“奇點”,就再也沒有比“奇點”更大的物質。“奇點”是宇宙的極限。這樣最巨大的物質,可稱之為“宏奇點”。對於微觀粒子世界來說,也有一個最小的極限,它是比微觀粒子更小的物質單位,這樣最極小的物質,可稱之為“微奇點”。宇宙中的物質世界,最大不過“宏奇點”,最小不過“微奇點”,物質上下限,到達奇點臨界值後,再不可分,於是奇點為“一”。如果“奇點”只有一個,那麼就不會存在“虛空”,也就不會產生宇宙大爆炸,因為沒有時間與空間容納奇點與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宇宙膨脹。要有時間與空間容納宇宙膨脹,所以這個時間與空間就是能容納奇點爆炸的“虛空”。 “虛空”可以容納一個“奇點”,那麼一樣能容納多個“奇點”。“奇點”產生宇宙大爆炸,就可以推理出“虛空”能容納多個宇宙。當然,每一個“奇點”所發生的時間與空間不同,所以“虛空”不但能容納沒有發生宇宙大爆炸的“奇點”,而且還容納有已經發生過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宇宙。“奇點”包含有宇宙中所有物質,只不過是達到最大極限,到了臨界值,最後忍不住發生爆炸,釋放出宇宙中萬物出來。能量遵循的是能量守恆定理,能量只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所以,物質也遵循物質守恆定理,因為宇宙中無法無中生有,無中無法生有。萬物會發生轉移,在宇宙這個地方消失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又存在,就算在這個宇宙不存在,就算在這個時間與空間不存在,但會在另外一個宇宙存在,在另外一個時間與空間存在,因為物質它在守恆。結論是,物質與能量是不會憑空消失的,而是變換了一種存在形式或者變成了另外一種存在形態。物質守恆定理:相同物質或者不同物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物質的某種形式與某種形態的減少,一定會有其他形式或形態的物質增加,且物質的減少量與增加量相等;物質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或形態轉化為別的形式或形態,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

總而言之,“虛空”容納“奇點”,“奇點”爆炸產生宇宙,宇宙容納萬物,而萬物遵循物質守恆定理與能量守恆定理。“虛空”既容納“奇點”,又容納“奇點”爆炸後產生的宇宙,“虛空”間接地容納萬物,“虛空”是萬物的母體,這是一個永恆不變,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可以視宇宙為一個永恆不變,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可視“虛空”是一個永恆不變,不可分割的整體,“虛空”就是一切物質的“一”,一切即一。

人不是萬物的尺度

希臘著名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職業是一名法律顧問,他曾是雅典首席將軍伯利克里的諫言者。他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哲學觀點是這樣的:“這是一個雅典城的春日,埃及來的遊客認為天氣寒冷,瑞典來的遊客認為天氣溫暖,兩名不同地區的遊客說的都是事實,真理取決於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具有相對性,人是萬物的尺度。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在雅典城春天的日子裡的溫度在那一天是恆定的,之所以來自瑞典的遊客與來自埃及的遊客對這一當時恆定的溫度有感覺上的差異,這是因為埃及南部常年處於熱帶沙漠氣候,北部常年處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埃及很熱,所以埃及遊客到了雅典後,感覺雅典春天的氣溫比埃及冷是正常的,因為這名遊客適應了埃及炎熱的氣候,對雅典的氣候不適應,所以感覺冷;而瑞典大部分地區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瑞典很冷,所以瑞典遊客到了雅典後,感覺雅典春天的氣溫比瑞典熱是正常的,因為這名遊客適應了瑞典寒冷的氣候,對雅典的氣候不適應,所以感覺熱。但當時雅典的氣候沒有變化,變化了的是不同地區的遊客的心理反應與情緒感受。

瑞典春日的氣溫不會隨著埃及遊客與瑞典遊客的不同感受而改變,所以,人不是萬物的尺度。正如宇宙萬事萬物就存在於宇宙之中,並不會因為人的想法、感受、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改變,既然宇宙萬事萬物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想法、主觀感受、主觀好惡而進行改變,那麼人就不能成為萬物的尺度。人可以設定衡量宇宙萬事萬物的標準,去認識、瞭解、觀察它,但卻無法創造它與湮滅它。宇宙萬事萬物不會隨著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轉移而轉移。人對宇宙萬事萬物看待的角度不同、想法不同,得出的認知結果不同,但這只是人的認知能力的一種結果,而宇宙萬事萬物還是在那裡,並且沒有隨著人的意志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人的想法變了,宇宙萬事萬物卻沒有發生改變,所以人成不了萬物的尺度。 人對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設定衡量的標準,只是有助於認識它,卻無法改變它。

同一事物,每個人對其的看法不同,得出的結果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觀點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結果是每個人主觀意識中的,而非符合真理與符合自然規律的。主觀的與客觀的是相對的。每個人評判事物價值的標準,來源於他個人所持有的觀點與看法。人的意識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人的意識能影響微觀粒子的活動,從科學上來講,人的意識可以改變微觀物質的運動,但這種物質作用是難以觀測到的,難以察覺的。人是由有機物與無機物構成的,人的物質性細化到量子狀態時,一樣會有“量子糾纏效應”,當人用意識對自身量子進行改變時,所對應的量子也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人體的物理現象跟人是萬事的尺度不是同一個地平線上的概念。以前很多哲學觀點認為意識是一種精神,精神與物質是相對應的一種關係,然而,我認為人的意識是物質的最終表現形式,但還是由於物質的物理特性與遵循某種物理法則所導致的。所以,人的意識本身就是一種物質形式,非要把它與物質割裂開來,進行區分,單獨劃為精神範疇,這是跟宇宙規律相違背的,是不符合宇宙的物質性的。

宇宙從誕生的那一天,已經註定了它的物質性。宇宙的物質性的意思,就是所有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人是物質的,人的意識不過是物質的獨特的表現形式之一。物質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只是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未研究與探索到它的另外不為人知的奧秘。我們人類生活在宇宙中,所接觸、所認識的都是物質特性的萬事萬物,沒有能夠獨自於物質而存在的事物。看似精神性的東西,不過是物質的特殊表現形式,還是不能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一切離開物質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萬物有其物質的尺度,人只能遵循物質的尺度,而不能成為萬物的尺度。物質誕生一切,一切都是物質。自然現象是物質遵循某種執行規律而發生物質改變的現象,超自然現象也是物質遵循某種執行規律而發生物質改變的現象。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離不開物質與物質執行規律。瞭解與掌握物質的特性與物質的執行規律,就能利用物質,改善人們的生活。地球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瞭解與掌握物質的特性與物質執行規律,利用物質服務於我們人類的歷史。沒有物質,就沒有我們人類,沒有物質,宇宙就不會存在。宇宙的物質性是其根本屬性,宇宙的物質性就是萬物的尺度。

世間唯有原子與虛空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著名思想家留基伯在思考宇宙的基本物質組成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萬物都是由細微的、不可分割的、不變的原子組成的。在古代能提出物質由原子組成的思想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在現代隨著科學的發展,原子可以分為分子,分子可以分為電子、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為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隨著科學研究對微觀世界的深入,現在共發現各種粒子累積幾百種,例如有介子、強子、輕子、重力子、玻色子等等。在未來,說不定還能發現更多的粒子。所以,科學研究推翻了德謨克利特與留基伯的“原子理論”。

對於宇宙的認知,我認為宇宙是物質性的,不管是什麼粒子也好,還是能量、光線、射線、力場等,甚至於存在於人類身上,由人類物質體衍生出的意識,這些都是物質的特殊表現形式。它們本身是物質,發生作用離不開物質,所以物質性是很明顯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出這個宇宙的構成,最無限大的是“虛空”,“虛空”容納了眾多的“奇點”與“宏宇宙”,“宏宇宙”又包含有“本宇宙”,“本宇宙”包含有眾多星系,我們人類所處的地球是銀河星系中的太陽系其中的一顆星球。“虛空”因為包容,容納了“奇點”與“宇宙”,所以“虛空”也是物質性的。最無限小的就是“虛無”,隨著物質的微觀細分,物質從原子到分子,再到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還沒有到不可分的終點。“虛無”容納了各種各樣的微觀粒子,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虛無”才是不可分的最無限小的終點。物質從是最無限大的“虛空”開始,到最無限小的“虛無”結束。萬物其本質還是有始有終,有大有小,只是我們現在科學達不到那種終極的程度,所以無法一窺究竟。

物質遵循物質守恆定律,能量遵循能量守恆定律。守恆的意思就是不管怎麼樣變化,總量保持不變。以人類為例,人每天吸進空氣就是每天獲得氧原子、分子、粒子等,然後在人身體內發生化學反應撥出二氧化碳等。這一呼一吸之間的物質是守恆的。人每天吃飯,各種食物原子、分子、粒子變成人身體能量、細胞、血液等大部分,這大部分使得人能夠生機勃勃,保持著生命活力,少部分排洩出體外。不管食物原子、分子、粒子變成人身體的部分,還是排洩出體外,物質是守恆的,不會增加與減少,只是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形態。人的身體構成是微觀粒子,這些物質粒子不會消亡, 人死後,這些物質粒子又會迴歸大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人類需要空氣、水、衣食住行等物質,都是來自大自然,都是對大自然的利用。所以,人是來自大自然,然後迴歸大自然。

人是如此,萬物也是如此,都離不開物質守恆定律與能量守恆定律。原子能夠被切分成更小的粒子,當切分到無限小時,就是物質最小的終點“虛無”,在擴大到無限大時,就是物質最大的終點“虛空”。我們人類在宇宙是渺小的,把人放在宇宙中來觀察,人類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何其渺小。但是人類不要妄自菲薄,應該利用宇宙賜予我們的智慧,大力研究與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對宇宙的認知能力,有效地利用宇宙中的萬物與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統治宇宙,從人進化成神一樣存在的高智慧物種。不大力研究與發展科學技術,我們就會像幾億年生活在地球的龐然大物恐龍一樣滅絕。宇宙給了我們人類時間與機會,所以,我們人類要好好利用,大力發展科技來武裝人類自己,來保護人類自己,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任何可以滅絕人類的大災難,我們人類都可以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儲存自己。

投桃報李

在學習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之前,先了解一下墨子這個人。墨子,姓墨,名翟,宋國人,戰國初年學者、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職業是個農民,這個農民肯定是讀過很多書的,而且他還任職過宋國大夫官職。大字不識的人,是不可能提出一個影響深遠的學說的。他沒有著書,存世的《墨子》一書,是由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著成書。他的情況跟孔子一樣,都沒有親自著書,存世的書,是由其弟子根據其的語錄收集後編成書的。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人類應該摒棄地位與偏見,平等地關愛每一個人。這種“兼愛”是大愛無疆,是大公無私的愛,是普照天下的愛。也就是說,不管是誰,都要關愛彼此。只有“大愛”才能消除人的紛爭、矛盾、不滿、不平、分歧、偏見。只有“兼愛”,才會使得人世間,人與人互敬互愛、人與人和諧共處,沒有打架、鬥爭、戰爭等對抗,沒有欺壓、欺凌、壓迫、剝削等不平。“兼愛”能讓人的自私自利無所遁形,轉變為大公無私、天下為公。自愛是自私,兼愛是無私。自愛是先天的,兼愛是後天的。用“兼愛”能用無私戰勝自私。犯罪行為是自愛的表現,戰爭行為是自愛到極點的表現,兼愛能消除部分違法犯罪,更能消除人類無休止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爭鬥?這是因為不平等引起的。心中不平,會產生怨恨,怨恨積久了總會爆發,情緒一爆發,就會產生言語上的攻擊,進而產生行為上的攻擊,最後演變為鬥爭。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鬥爭,演變為打架鬥毆;群體與群體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演變為軍事戰爭。墨子主張的“兼愛非攻”,如果所處社會環境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環境,那麼“兼愛非攻”會是一種理想化的主張,難以消弭人的爭鬥與戰爭。但是如果所處環境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環境,那麼“兼愛非攻”就可以大行其道,造福天下。

雖說古往今來有人主張“人人平等”,但並不盡如人意。人類文明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不平等現象,存在貧富差距懸殊、存在種族歧視、存在民族歧視、存在性別歧視等不平等現象。舉例說明一下階層不平等:一,中國的夏、商、周朝奴隸制社會,有貴族、平民、奴隸階層,這是不平等的。二,中國的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朝存在著奴僕、婢女等,這是不平等的。三,中國元朝的“四等人制”把人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階層,這是不平等的。四,美國“南北戰爭”以前,大範圍地用黑人作種植園奴隸,這是不平等的。五,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這是不平等的。六,18世紀,法國社會分為貴族、教士、平民三個階層,這是不平等的。這只是舉了部分階層不平等的例子,全世界還有其他不平等現象的例子舉不勝舉。連美國這樣的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政客中竟然有人丟擲“文明衝突論”,可見不平等的思想的殘渣仍然停留在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卻思想守舊的人頭腦中。

我提出新“人人平等”觀點。我主張:只要是一個體人類,不管是誰,都要人人平等。地球所有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民族上是平等的,在種族上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職業上是平等的,在性別上是平等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地球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等。只要是人類就沒有貴賤之分。我們同住地球村,我們是一個地球大家庭,我們地球所有人都是“智人”祖先的後代。沒有哪一個民族比另一個民族優越,都是平等的。沒有哪一個種族比另一個種族優越,都是平等的。沒有哪一個國家比另一個國家優越,都是平等的。國不分大小,民不分貧富,人不分膚色,地球所有人一律平等。人人平等不等於人人平均。平均不是平等的代名詞。在人類未來時代,如果我們的宇航技術先進,發現了其他星球高智慧生命,我們人類跟外星人還是平等的關係。人類發明的智慧機器人具備了跟人類一樣的智慧時,我們跟這些類人智慧機器人也是平等的關係。當我們人類進化到半人半機械人類、能量體人類、意識體人類時,我們跟他們的關係總是平等的關係。因為如果我們跟外星人、跟人類同智慧的智慧機器人、進化為半人半機械人、進化為能量體人、進化為意識體人不平等的話,就會因不平等而產生衝突,宇宙這麼巨大,總能夠讓跟人類一樣有智慧的生命體有生存空間,只有眾生平等,我們才能攜手探索宇宙、利用宇宙、統治宇宙,生命才會生生不息。在宇宙中,只要是跟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體,都要人人平等。這個宇宙需要文明寬容、文化寬容、智慧生命寬容、星際寬容等,從而構成了宇宙寬容。宇宙寬容加上人人平等,我們就能和諧生存在這個宇宙當中。宇宙能容納多元化的星際文明,能容納多元化的智慧生命體,能容納各種文化習俗,這個宇宙因多元化而異彩紛呈、絢麗多彩。

我們地球人共同的祖先“智人”起源於非洲,後來智人的足跡遍佈近東地區、歐洲、西亞、亞洲南部、東南亞、澳洲,智人又在冰河時期,踏過俄羅斯與阿拉斯加的白令冰陸橋到達北美洲、南美洲。智人是在人類史上唯一倖存的人族,而且成了我們不論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棕色人種、黑色人種的祖先,地球所有人都是智人的後代,都是一家人,都是基因關係的兄弟姐妹,我們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你要說你優越與優秀,都是共同祖先繁衍下來的,你的優越感與自認為優秀從何而來?所以,我們要像愛家人一樣愛每一個人,和平共處,和諧共處。

墨子主張,人類的行為總是相互作用的,你對他人好,他人會回報你的善;你對他人不好,他人會回報你的惡;你對他人施加的是愛,他人會回報你的愛;這就是“投桃報李”的內涵所在。當治理國家的人,用兼愛非攻與人人平等來對待公民,那麼衝突與戰爭就可以避免;當世間每一個人用兼愛非攻與人人平等來對待其他人,那麼社會就會更加和諧。偉人毛澤東尊稱墨子是真正屬於人民的哲學家。墨子“兼愛非攻”思想,到了現代仍然煥發出生機,可以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而避免人類陷入文明衝突中,使無休止的戰爭從此停止,讓和平之鴿在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

未加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出身於平民家庭,父親是個雕刻匠,母親是個助產婦,他自學成才,並且當過兵,還任職過陪審官。他的學生是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這三個人對希臘文化有很大的影響,乃至對歐洲社會科學有深遠的影響力。後人把蘇格拉底崇為西方哲學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沒有什麼著作,又不像孔子一樣建立什麼思想學派。他甚至於沒有提出過什麼著名的哲學理論。他最大愛好就是對一些哲學問題不停地發問。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成果是他的弟子柏拉圖根據他的言論,記錄下來,寫進了《對話錄》著作裡,這樣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成果才得以儲存下來,並且影響後世。

蘇格拉底認為好生活才是唯一值得過的生活,只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才能過上好日子;“好”與“壞”不是相對的,它們是隻能在發問和推理的過程中找到的絕對概念;不加質疑的人生是無知和無道德的;透過這種途徑,道德和知識被聯絡到一起;未加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好生活誰都想要,誰都要過。什麼是好生活,什麼是壞生活,如何區別,如何判斷?好生活我認為有五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衣食無憂。有飯吃,有衣穿,這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需求與基本需要保障。這是生存的基礎。連食物都沒有著落,算什麼好生活,飢餓而死是好生活嗎?人要死了,奢談什麼好生活,這不是精神有問題嗎?解決個人的衣食無憂是好生活的第一個層次。可稱之為“生存好生活標準”。第二個特點是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行有所車、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是人需要學習、需要醫療、需要出行方便、需要老有依靠、需要有遮風擋雨的住所。這需要社會對個人的物質進行保障。這是好生活的第二個層次。可稱之為“物質好生活標準”。第三個特點是有愛情、親情、友情。愛情讓我們心情愉悅,有異性伴侶喜歡自己,自己也很喜歡對方,雙方相互愛慕、相互依戀、相互關心,讓孤單寂寞遠離自身。親情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港灣,這世上真正不求回報,關心與重視你、體貼你、溫暖你的人是你的親人。只有親人才會對你不離不棄。沒有親人,人活在這世上也沒多大的意思。所以,親情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親人是跟我們有血緣關係,基因相同的人。朋友是欣賞我們的人,是跟我們志同道合的人,是跟我們有共同語言、共同愛好,並且相互幫助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所以,友情是我們除了愛情、親情外,最重要的情感。這是好生活的第三個層次。可稱之為“情感好生活標準”。第四個特點是每天情緒穩定、快樂、無憂無慮。物質滿足後,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好生活的另一重要指標。健康是最大的財富,精神快樂是最大的滿足。所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很重要,這是我們好生活的精神動力。消極、悲觀的心態不可取。怨天尤人、杞人憂天,自己給自己找難受、找不痛快,跟自己過不去,真的不可取。快樂是幸福的源泉。這是好生活的第四個層次。可稱之為“精神好生活標準”。第五個特點是個人的成就、業績、能力、學識、貢獻等受到社會的公共認同與個人的品質、行為等受社會的公共尊敬。歷史名人、偉人、聖人、社會名流等受社會認同與社會尊敬,這讓他們有成就感、榮譽感,精神達到極大滿足。這是好生活的第五個層次。可稱之為“成功好生活標準”。

缺衣少食,這是壞生活。沒有學習,沒有受教育,自己無知;有疾病沒有錢醫治;連坐車、坐高鐵、坐飛機等交通工具的交通費都出不起;人老了沒有生活保障,沒有子女與其他親人陪伴;一輩子沒有自己的房子,這也是壞生活。沒有過真正的愛情,沒有人喜歡,身邊的親人都離世或者跟自己疏遠,沒有一個朋友,這還是壞生活。每天萎靡不振、唉聲嘆氣、情緒低落,抱怨這個,埋怨那個,身體有病,心理變態,這更是壞生活。一輩子一事無成、庸庸碌碌,親人與朋友沒有一個人認同你、欣賞你、尊重你,在單位領導、同事瞧不起你,對家庭沒貢獻、對社會沒貢獻、對國家沒貢獻,這一樣是壞生活。

我主張的好生活標準與蘇格拉底的好生活的概念截然不同。好生活就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滿足,而壞生活就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得不到滿足。蘇格拉底認為“好”與“壞”不是相對的,我認為“好”與“壞”是相對的。人生有些需要質疑,但是過什麼樣的生活不需要質疑。誰都想過好生活,無可厚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趨利避害。這些都是人想要過好生活的慾望使然。不管審不審視生活,人總要生存,總要過日子,為了追求好生活,必須不停地奮鬥、不停地努力。不可能因為審視過的生活差,就不生活了。知識的獲得需要人們去學習,去思考;道德的效應,需要人們去做,去遵守。道德屬於倫理與人行為規範的範疇。知識屬於認知與科學範疇。雖然有一部分知識闡述道德與宣傳道德,但道德與知識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內容,沒有必要硬是綁在一起。當然,道德與知識相聯絡,就成了道德知識、倫理知識。知識涵蓋的內容很廣泛,並不只是有道德知識這一種。

我不贊同蘇格拉底把好生活、壞生活跟需要進行審視聯絡在一起,但我贊同他認為的“唯一好的是知識,唯一壞的是無知”。有知識比無知好。無知使人愚蠢,知識使人聰慧。多學點知識,總是好事,沒有壞處。無知的人才會無畏,才會無法無天。我贊同他的“獲得知識比獲得財富,或者比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這一觀點。知識是精神財富。知識對過美好生活,還是有一定的實際作用。例如,你的知識淵博,可以去應聘大學教師,工資待遇福利好,這樣就是為美好生活鋪路了。你某方面的專業知識非常豐富,別人做不來的,你能做好,你可以拿高薪,這樣也為美好生活鋪了路。你是科學家,你的發明創造很有價值,這一樣是為美好生活鋪了路。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專心致致的地學習,去獲得知識。生有涯而知無涯。學無止境。我認為人除了過美好生活外,還應該把獲得知識,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當成一種幸福的選擇。

世俗的知識不過是影子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作為“希臘三賢”之一的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出生於雅典一個富裕的奴隸主貴族家庭,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他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對話錄》、《理想國》。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描繪了自己對理想城邦的構想,是第一個提出理想社會的哲學家。

柏拉圖認為真實的世界是理型的世界,它包含了萬物的理想形式,從出生開始,人們的思維中就帶有這些完美形式的概念;人類所生活的虛幻世界一感官的世界,則涵蓋了這些完美形式的瑕疵複製品;人類對世間萬物,諸如狗的理解,不過是對思維中這些概念的下次複製品的認識罷了,世間萬物都是思想世界中其理型形式的縮影。對拍拉圖這一觀點,我跟他的觀點有所不同。柏拉圖認為真實的世界是理型的世界,我認為世界是按照宇宙的基本規律的演化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按人的意志所轉移的,是千變萬化的,不是固定模式演化的,至於是否是理想形式,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對立與統一的規律在起作用。對立狀態下,肯定不是理想形式,統一狀態下,才是理想形式。萬事萬物的演化是一直存在的,更是永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以人的思維方式所左右,在人類誕生前就一直存在,甚至於人類滅絕,它照樣存在。所以,萬物不是人的思想世界的產物,但人卻是萬物演化出來的產物。先有物,才有人,人只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而寄生於人身體的思想、意識等精神世界都是物質的最終表現形式,並且依附於物質,離不開物質。物質決定精神,絕不是精神決定物質,人對物質世界的改造、創造活動,並不意味著精神決定物質,只不過是人在利用、應用物質的特徵、形態、功能、物理規則等作用罷了。人對物質的認識,只不過是對物質的特徵、特點設定一個標準與概念,以便於識別、分辨、理解、認識。物質還是物質,不因人對其的稱呼與應用的不同而變成不是物質的東西。物質也不會因為人的感官世界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消失,它一直就存在那裡。

物質世界構成現實世界。虛幻的世界只是存在於人的頭腦裡、想象中,並不是真實的現實世界,然而,任何虛構的世界、想象中的世界,總有現實世界的影子與痕跡。虛幻、虛擬的東西,並不是憑空而降生的,而是現實世界另類的反映與投射。虛幻的世界與虛擬的事物,總是物質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甚至於物質參與其中,釋放出巨大的影響力。結論是:人類的一切都來源於物質,生於物質,終於物質,脫離物質的人類是不存在的。現實世界絕不是人類可以想象出來的。表象世界是來源於人的思維、想象、感官,表象世界不過是現實世界的縮影或者投射,表象世界中總能找到現實世界的影子,不管是顯露出來的,還是隱藏於深處的。

柏拉圖認為,我們所說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回憶的過程,這個觀點我比較贊同。學習其實質就是記憶知識、思考問題、增進思維的一個過程,其中記憶知識是佔據學習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記憶知識外,思考問題是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專家學者來說,最主要的是透過學習知識,總結規律,研究對策,為國家、社會、他人出謀劃策,解決好當前碰到的現實難題與困境。專家學者只有自己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有深刻的認識、理解,才能提出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知識淵博與深厚的知識底蘊的基礎上的。如果一個專家學者提出一些違背常識與科學的觀點,那麼肯定,要不就是不學無術,要不就是沒有經過大腦深思熟慮。專家學者屬於智慧範疇,以“知識與智慧”為專長,提高公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水平,也是一個專家學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柏拉圖認為人被分成了兩個部分:肉身與靈魂。其中身體控制感官知覺,透過這些感覺人類得以理解物質世界;而靈魂掌管理智,透過理智人類得以理解思想。人有沒有靈魂?我可以非常肯定、絕對的、百分之百地認為人沒有靈魂。但人有思想,有意識。而思想與意識是一種精神範疇,並不是靈魂。人是物質的,而人的思想、意識是物質的終極表現形式而已,離開了人的肉體,思想、意識也不會存在。人的身體如同儲存盤,而思想、意識如同檔案,思想、意識儲存在儲存盤裡,沒有“人”這個儲存盤,“思想、意識”這個檔案是不能儲存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之不存,思想、意識如何焉附?人的肉體來自大自然,由大自然的物質世界的原子、分子、粒子等微觀子構成,人死亡後,又分解為原子、分子、粒子等微觀子。肉體不存,靈魂將焉附?這宇宙沒有超越物質的強大精神力量存在,更沒有超自然的精神主宰存在。一切看起來像神話,不可思議的現象,不過是宇宙規律與物質特性的作用而已,並不奇怪。可以說人類的思想、觀點、知識是永恆不朽的,但不能說人類的靈魂永恆不朽。思想、意識這樣的由有機物質產生的“檔案”,在未來科學技術發達時,意識可以儲存,甚至於備份,但是人的靈魂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超越肉體的靈魂,沒有超越物質的靈魂。靈魂之說,無稽之談,是哄騙一些善男信女的託辭而已。思想、意識不是靈魂,不要混為一談,這世界也沒有超越物質的思想、意識。

真理存在我們周圍

亞里士多德是“希臘三賢”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他出生於宮廷御醫的家庭,他從十八歲開始到三十八歲,跟隨老師柏拉圖學習哲學有二十年。後來,他從事皇家教師的職業,培養了雄才大略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統一了希臘,滅亡了波斯帝國,建立了橫垮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帝國,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排第一亞歷山大大帝、排第二漢尼拔、排第三愷撒大帝、排第四拿破崙。亞歷山大是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很不簡單,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寫作範圍涉及到了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文學、法學等。柏拉圖強調質疑自己的感覺,而亞里士多德則依靠感覺收集到的證據支援自己的理論。

唯理主義者相信人類生而擁有知識,經驗主義者堅稱一切知識皆來自於人生經歷。我的主張屬於唯理主義與經驗主義的中間路線主義。為什麼說我的觀點是中間路線主義?因為我認為人類生而擁有少部分知識,其他絕大部分知識來自於人生經歷。人類生而擁有的少部分知識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例如嬰兒吮吸母親的奶汁,對父母親疏的認知,喜怒哀樂的表情,繁衍後代的行為等少量知識是與生俱來,是生物基因遺傳給後代的,是不需要後天的經歷與後天學習的。人類的絕大部分知識都需要感官知覺的學習與經歷才能夠獲得,這不是先天遺傳,而是後天習得的。除了基因的遺傳外,人類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張白紙”,不存在“人性本惡”與“人性本善”。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未期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任職祭酒、蘭陵縣令官職,他提倡“性惡論”。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被後世封為鄒國公公爵,尊為“亞聖”,他提倡“性善論”。我認為人天生本無善惡,天生是“一張白紙”,人的善惡是後天教育、背景、環境、知識、倫理、價值觀、人生經歷、經驗等“大染缸”把人的行為塑造成的善惡之分,後天習得讓人有了善惡之別。所以,人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大教育很重要,對人的行為起了關鍵的作用。注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是對人的行為起關鍵作用,但教育不是萬能的,人的行為還會受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的影響,再加上受情景、環境、情緒、心理等這些因素的影響所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可以這樣說,人先天無善惡,人後天的善惡是由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

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周圍有很多不同型別的“狗”,我們找出了狗的共同特徵,我們透過感官和理智理解狗的本質,我們從周圍世界收集到的證據中發現了真理。他的這種觀點為博物學的物種分類提供了理論基礎,共性是同一種類的統一表現,個性是同一種類中的獨特分支的特徵、特點。我認為由感官感知的世界是真實的,是物質的;而試圖透過精神、意識幻想出來的世界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存在。人類天性渴望求知。後天習得的知識是我們的感官所感受、知覺的,眼睛這種視覺感官,可以閱讀與觀察真實世界以及文字、圖片、影像等;耳朵這種聽覺感官,可以傾聽聲音、音樂等;鼻子這種嗅覺感官,可以透過聞氣味來辨別不同的氣體;舌頭這種味覺感官,可以品嚐出酸、甜、苦、辣、鹹、麻等不同味道;大腦這種思維感官,可以思考、想象、分析判斷、辨識、邏輯推理等。我們後天習得的知識透過我們的大腦、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等感官的作用來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從而得到知識。這些感官所獲得的知識是真實世界的反映,是物質屬性的內涵。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是可以用人的感官感受的世界,它不是頭腦裡胡思亂想出的來,不以我們人類的意志的轉移而誕生、湮滅、改變。亞里士多德認為,世間萬物都能透過四個成因解釋其存在,這四個成因分別是質料因,即事物的構成材料;形式因,即事物的形態或組成方式;動力因,即事物成形的過程;終極因,即事物的功能或產生目的。我比較贊同亞里士多德的“四個成因論”。

亞里士多德最著名是他的“三段論”。這種邏輯推理形式是,即從兩個前提推匯出結論的一種簡單演繹法,構成了第一套邏輯思維體系。“三段論”:所有人都會死(第一個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第二個前提),蘇格拉底會死(推匯出結論)。“三段論”等,人天生而具有的邏輯推理,是使人類能夠區分於其他一切生物的決定性特徵。我認為正是由於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人能夠成為高等智慧生物,使之站立於生物鏈最頂端的最重要的特徵。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會利用大腦進行邏輯推理,進行思考。人透過感官感知世界萬物後,再透過大腦思維思考,就獲得了知識,從而獲得了認知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

死亡與我們無關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當過兩年士兵,後來一直學習哲學,再然後,他買了一座花園,辦了一所學校,收了男與女、貴族、平民、奴隸當學生。他創立的這一哲學派別,又稱為花園學派。伊壁鳩魯認為,歡樂和痛苦是善惡之源,包括美德和公正在內的品性便是由這一根源衍生而來。我比較認同伊壁鳩魯這一主張。我曾經思考過,人活在這世上,到底追求什麼?追求金錢?我看那些億萬富翁雖擁有萬貫家財,也沒有幾個真正快樂幸福的。追求權力?那些外國總統經常陷入了權力爭鬥之中,又何來快樂幸福?追求名氣?明星們、名人們都各有各難唸的經,各有各的苦,他們的幸福快樂在哪裡?追求玩樂?真正一天到晚玩的人,有時他們自己覺得虛度光陰,枉自嗟嘆,快樂幸福又從何而來?人生幾十年,一眨眼的工夫,一晃而過,快樂與幸福又在哪裡?

我一直在思索人活在這世上的價值與意義。後來透過冥思苦想我明白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那就是人存在這個世上,就是個人的價值與意義,活在這世上的目的,就是體驗生、老、病、死的;就是感受愛情、親情、友情溫暖的;就是透過學習、工作、生活,繁衍後代等人類行為,才不枉在人世走一遭的。一句話可以總結為:“人存在這世上,就是快樂與幸福,就是價值與意義”。從幾十億精子中的一顆精子與卵子結合而孕育的你,不該好好活著嗎?幾十億分之一機率的生存競爭中活下來的你,不是上天的眷顧與宇宙的恩賜嗎?人來自大自然,由大自然中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構成,死後又迴歸大自然,分解為原子、分子、粒子等。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逃不掉。追求長壽,未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做到讓人長壽。科技越進步,人類越長壽。但是真正一個人活了幾百年、幾千年後,又會覺得活得不耐煩了,什麼都經歷過了,什麼都體驗過了,活得太久又會覺得沒意思了,反而希望自己死去。連星球過了若干億年會終結,宇宙過了若干億年會終結,何況人呢?我們人類延長壽命有四種方式:一種是現在的方式,透過繁衍後代,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子孫後代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一種是透過科學技術使得人的細胞緩慢地衰老,延長壽命;一種是把人的意識像軟體一樣下載在各種儲存器裡,來延續生命;一種是把人的意識與某種可以儲存意識的能量結合在一起,形成能量體人類來延續生命。這四種方式,可以延續人的生命,但絕不可能永生,連宇宙都沒有永生的可能,何況人呢?人總是會死亡的,絕不會像神話故事一樣有靈魂,靈魂脫離肉體而永生那是宗教迷信,如果有人用所謂科學來證明人有靈魂那絕對是“偽科學”。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一次性的生命,就永無可能再生。這宇宙哪有什麼靈魂?靈魂之說只不過是妖言惑眾,騙人而已。伊壁鳩魯認為,人類在死亡之時是沒有意識的,因為人類的意識在死亡之時就已破滅。我不同意伊壁鳩魯把意識同靈魂混為一談的觀點,但我同意他認為人類在死亡之時是沒有意識的觀點,因為肉體是“硬體”與“儲存器”,意識是“軟體”,沒有“硬體”的儲存與保護,“軟體”是無法存在的;肉體是“皮”,意識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如果解決了“硬體”問題,就解決了“軟體”問題,人的意識就可以下載與儲存,就能延續生命了。

伊壁鳩魯認為生命的追求在於幸福,恐懼造成不幸,對死亡的恐懼則是其中的主因。如果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就能收穫到幸福;感官知覺會隨著死亡消逝,因此死亡時身體不會感到痛苦,意識會隨著死亡消逝,因此死亡時情感上也不會感到痛苦,無須懼怕死亡,如果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就能收穫到幸福。我贊同伊壁鳩魯的觀點,每個人都會死亡,所以無須恐懼。人生活在世上,就要過好每一天,多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多做些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事情,追求真、善、美這樣的正能量,能使自己精神愉悅與滿足。做個好人、做個善良的人,比做個壞人、惡人,精神快樂。把有限的生命用在為人民服務、為人類服務上面,對這個社會、國家、人民、人類文明有傑出貢獻,生命就會變得無限,才會永恆,青史留名才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才不辜負自己的一生。

知足者最富有

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出生於銀行家家庭,屬於“富二代”,但他除了追求知識,卻把自己弄得像個乞丐。他的房子是一個破舊大木桶,他流落在大街之上,吃別人的殘羹剩飯,身體用破爛不堪的布蔽體。“希臘三賢”之一的柏拉圖稱第歐根尼為“瘋了的蘇格拉底”。

第歐根尼認為,如果能夠順從理智與本能,能不加羞愧地拒絕世俗傳統,放棄對財富和享樂的慾望,安於過上一種簡單的生活的話,生活就能變得美好而有意義。對第歐根尼的觀點我是處於贊同部分與反對部分兼有狀態。他說幸福的人是“最富有的人”,是那些能夠擺脫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的限制,順從自然規律生活的人,即“知足常樂之人”。我反對人擺脫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的限制,我贊同順從自然規律生活的人,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為什麼要反對第歐根尼主張的“擺脫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的限制”?因為單個的人脫離了文明社會,就失去社會成員的幫助與支援,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去做才會有。因為你脫離了文明社會,沒有人去幫你種田,沒有人去幫你飼養動物,沒有人給你織布做衣,沒有人幫你生產生活器具,沒有人給你製造交通工具等等。你餓了,沒有人給你食物;你病了,沒有人給你治病;你冷了,沒有人給你衣物穿。離開文明社會,你找不到伴侶,你不能繁衍後代,就算你有兒女,也沒有人教育他們。第歐根尼真的脫離了文明社會嗎?沒有。他所乞討來的食物與飲水都是文明社會供給的,第歐根尼真要離開了文明社會,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生活,他不是早就餓死了,就會是早就凍死了,死了的人還會知足常樂嗎?人類都學第歐根尼一樣不去勞動創造財富、創造生活物品,那麼人類社會如何進步?人類如何進行生存保障?人類都學第歐根尼一樣不找伴侶,如何繁衍後代,延續生命?真要像第歐根尼一樣,人類早就滅絕了。人都死了,還奢談幸福、最富有、知足常樂,那是很可笑又很可憐的事情。

人類個體為什麼要組成部落、村莊、鄉鎮、城市、國家?人類為什麼要聚集生活在一起?道理很簡單,為了互幫互助、互利互惠、團結協助而進行生存與繁衍。一個人要生存下去的機率很小,但是一群人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生存機率就非常高。食物短缺、酷熱與寒冷、疾病、水災、火災、地震、火山噴發、颱風海嘯、泥石流、雷電等等都會要了人的性命。但是人類組織成集體後,建立國家後,傳播知識,發展科技,研究應對之策,舉全國之力與全民之力就能解決人的各種憂愁與困苦,人更加健康了,不愁衣食住行了,壽命更長了。以前原始社會的人們壽命極短,三四十歲就死了,如今人類平均壽命有近八十歲了。既然我們人類離不開群體,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麼就要遵守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因為這些習俗與價值觀是所有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調節人際關係,緩和人與人矛盾的規則與規範。如果沒有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那麼人們就會無止境地鬥爭、相互傷害、戰爭;如果沒有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社會就會有尖銳的矛盾,社會不穩定,人們難以安居樂業;如果沒有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價值觀,那麼人類也遲早滅絕。一種讓所有人都遵守的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共同的價值觀,就能群策群力,集中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調動所有的資源,創造大量的社會財富,建設我們人類美好的家園。人是社會之人,人活在這世上離不開這個社會,所以每個人要遵守文明社會的習俗和共同的價值觀。

我認為人都有慾望、需要、需求,都想滿足這些慾望、需要、需求,這是人性所致,無可厚非。只是人在滿足這些慾望、需要、需求時,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遵守社會公共道德;不要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需要、需求,而去損害國家、社會、他人的利益。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更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人的慾望、需要、需求要有底線,要有限度。沒有底線、沒有限度,人就會不滿足,從而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就會被慾望、需要、需求所控制、所驅使,從而做出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從而做出些違法犯罪的事情,最後自己終究會被自己的沒有滿足的慾望、需要、需求所吞噬、所毀滅。人的痛苦根源來源於沒有滿足的慾望、需要、需求,人性是貪婪的,貪婪無止境,人心不足蛇吞象,滿足了一部分慾望、需要、需求後,又會有更大的慾望、需要、需求要滿足,步步升級,永遠沒有停歇的意思。於是,人被這些慾望、需要、需求所左右、所控制,很難保持內心的平靜、安寧、祥和,人總是處於痛苦煎熬中,很難快樂起來。

“順從自然規律生活的人,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的意思是指人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錢財就買多少東西,量力而行,量能而為。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做超越自己經濟實力的事情,當每一點慾望、需要、需求滿足時,要靜下心來,感恩社會、感恩他人,並且感到幸福與快樂,知足常樂。不要刻意去追求得不到的東西,不要執著去佔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這一生,盡人事,聽天命,知足常樂就是最大的富有,就是最大的幸福。

上帝並非罪惡之源

這一講的主題是跟宗教哲學有關的內容。哲學體系包含有宗教哲學,而宗教哲學除有糟粕外,也有其益處部分。對任何思想成果,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人類所用。先宣告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我堅信科學技術能在未來,使人類比所謂虛幻的“神”更加強大。科技決定人類未來。“神之說”只是人們對未來的迷茫與未知事物的恐懼而想象出來的東西。宇宙有其執行法則與科學規律,不會因“神之說”而改變。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是古羅馬時斯天主教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母親是一個基督徒,父親是一個異教徒。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曾經信仰摩尼教,後改為信仰基督教,其後一直從事基督教的著作創作工作。他擔任過北非的希波大主教。

對於善惡問題,基督教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上帝無所不能,那麼為什麼有惡呢?上帝這麼大的能力為什麼不能消滅惡?如果不能消滅惡,怎麼證明上帝無所不能?上帝是善的代表,如果這世上存在惡,惡與善抗衡,那麼可推理出上帝並非是無所不能的。除了人有善惡外,世間其餘萬物並無善惡。按照上帝的“創世說”,是上帝創造了人,人有善惡,善惡都源於上帝,那麼上帝是善的還是惡的,或者善惡共存呢?信仰上帝是一神論,難以解決“惡的難題”。二元論可以解決善與惡的難題,可分為善神與惡神。但二元論卻解決不了“法則的難題”。如果世上就是有善與惡兩股力量在拉扯,他們拉扯的基礎是什麼法則?善神與惡神在鬥爭,有什麼法則來規範?這些法則又是誰出來的?所以不管是“一元論”還是“二元論”碰上“惡的難題”與“法則的難題”如果想解釋清楚,往往很難自圓其說。人類的信仰體系從原始社會的“萬物有靈”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多神教” 崇拜,然後演化成“二神教”崇拜,最後是“一神教”崇拜。信仰上帝,其實是“一神教”崇拜。人類信仰從神話進化宗教。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神話體系,“創世說”與“造人說”,大同小異。

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認為,人類有理性,為了保持理性,人類必須擁有自由的意志,這意味著人類必須有能力在善與惡中做出選擇,因此人類能夠行善,也能作惡,上帝並非罪惡之源。我認同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的人類有理性。理性是人客觀地分析與判斷,並且作出基於事實的選擇。真理的本性叫理性,人對真理的探求結果產生理性。理性是誕生於真理基礎上的。無真理,無理性;有真理,有理性。理性是客觀的,是現實的,是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對立,是兩種相反的哲學範疇。感性是憑藉感官等認知的、基本由個人的感情決定的。感性跟個人感情有關,跟真理無關。感性是主觀的,是自我感受的,是個人想法與觀念的。我還認同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的人類必須擁有自由的意志。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憲法保護與保障公民的各種合法自由權利。但是,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是有底線的,這個自由權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行使。超過法律允許的自由權是非法的,是罪惡的,是不允許的。因為,每個人的自由權無限擴張後,就會超過法律允許的邊界,從而對其他公民、組織、社會、國家造成損害,會侵犯其他公民、組織、社會、國家的自由權。不能因為你的個人自由而損害與侵犯其他公民、組織、社會、國家的自由權。國家是一個整體,國家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人組合成家庭,家庭組合成家族,家族組合成組織,組織組合成國家。國家是最大的家庭,是最大的組織。國家保護與保障個人的自由權利,個人履行熱愛國家、維護國家、遵守國家法律制度的義務。自由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沒有義務,哪來的權利?你連國家都不要了,國家哪有義務保護與保障你的自由權利?履行義務,才能享受權利,這其實也是一種國家與公民的法律契約關係。結論是,公民在享受國家保障的個人自由權利時,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組織、社會、國家的自由權利與利益。對於那種借自由之名,行犯罪之實的個人與組織,要給予嚴懲,因為他們不是在維護自由,而是在破壞人民公認的自由,是在嚴重侵犯其他公民、組織、社會、國家的自由權。我認同奧列裡烏斯.奧古斯丁的人類能夠行善,也能作惡的觀點。善與惡有時在一念之間。善是利他、利組織、利社會、利國家。惡是損人利己與損人不利己,是損他人、損組織、損社會、損國家。倫理學中“善”的意思是共同滿足為善,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於自願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哲學中“善”的意思是具體事物運動組成的完好狀態。善是好的行為,惡是壞的行為。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後天的教育、環境影響、情景誘發、情緒好壞、價值觀等決定了一個人是行善還是作惡。總的說來,這世上好人多,善良的人居多;壞人少,邪惡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人們的天性向善,厭惡為惡。主張真、善、美,這世界才會美好,光明一片;主張假、醜、惡,這世界就會沉淪,黑暗一片。

宗教是人類思想進化的一部分,從神話體系到宗教體系,最後隨著人類對萬事萬物的認知能力的提升,隨著人類用科學技術揭開宇宙真相的面紗時,人類思想會把神話體系與宗教體系漸漸遺忘,迴歸到科學體系。

靈魂有別於肉體

神話、宗教、迷信、偽科學一直認為人有靈魂,甚至於萬物皆有靈魂。靈魂是個什麼東西?既沒有人見到,也沒有人瞭解,更不存在。萬物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分子、原子、粒子等構成了萬物的一切。人的身體也是由分子、原子、粒子等構成的。不可能人的身體是由物質構成的,而所謂靈魂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以中國為例,晉朝秘書監、給事中孫盛一生酷愛讀書,學識淵博,秉持無神之論,反對神鬼迷信,並書之於史。你迷信有神仙,就必會相信有鬼。有神則有鬼,無神則無鬼,鬼神之說本來就是虛妄之談。靈魂有另一個名稱就是鬼。在無神論者看來,人類是隨機機率的產物,人類是進化的結果。無神論者的代表人物有:達爾文、愛因斯坦、馬克思、毛澤東、伯特蘭·羅素、尼采等。人的意識不等同於“靈魂”,意識是物質發展到高階階段的產物,是物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靈魂之說是人對大自然不瞭解的產物,對未知事物恐懼產生的結果,是無知愚昧的表現,是對科學的認知能力缺失的體現。

中亞著名哲學家阿維森納是稅務官的兒子,他因為出色的醫學知識治好了了薩曼王朝的努赫·伊本·曼蘇爾親王的病,有幸擔任皇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閱讀大量書籍從而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的職業是醫生,後來進入公務員隊伍任職政府官員。他的著述頗豐,共有著作200多本。他很出名的著作是《哲學、科學大全》、《醫典》。《哲學、科學大全》是一部高水平的百科全書,而《醫典》不亞於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阿維森納認為:如果我被矇住眼睛,飄浮在空中,無所觸碰,我將無從瞭解自己的身體,但此時,我會清楚地感知自身一“本我”或靈魂的存在,因此,我的靈魂不屬於身體,與身體完全不同,靈魂有別於肉體。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的思維和身體不是兩不同的事物,而是一個整體;而阿維森納則認為肉身與思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質。亞里士多德與阿維森納兩位哲學大師都認為思維是物質,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對於思維、意識是物質我是比較贊同的,思維、意識是物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他們的不同之處是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與肉體是一個整體,而阿維森納則認為思維與肉體是不同的物質,不是一個整體,這是他們之間思維與肉體“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區別。我的觀點是思維、意識是依附於肉體而存在的,沒有肉體就不存在人的思維與意識,肉體的功能的運轉才有了思維與意識。所以,思維、意識與肉體就是一個整體,一體兩面。人死亡後,則思維、意識失去載體,也就不復存在。阿維森納把思維、意識比作“靈魂”。我不贊同阿維森納的當肉體死亡時思維不會消失思維是不朽的觀點。我認為人的思維、意識是“軟體”,人的肉體是“硬體”,人死亡後,沒有“硬體”儲存與儲存“軟體”,那麼,“軟體”也會不復存在。如果人類能透過科學研究,瞭解人的大腦的全部功能原理,就能把思維、意識這樣的“軟體”儲存下來,轉移到其他“硬體”上,這樣的思維、意識不會消失,才會真得能夠不朽。但是把思維、意識等同於鬼神靈魂之類的歪理邪說,這是對科學與自然規律的褻瀆與藐視,純屬無稽之談。世界一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最後在信徒的傳播下,漸漸推上了神壇,成為了人們想象出來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還有些宗教創始人假借神仙之名宣傳自己的思想觀點產生的教義。以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為例,教徒把他寫進《聖經》裡說他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以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為例,他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他建立了伊斯蘭教,教徒尊他為伊斯蘭先知,認為他是神安拉派到人間的最後一個使者。以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為例,他建立了佛教,本來他是無神論者與反神論者,被信徒尊為佛陀。以道教為例,道教尊奉的道祖是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老子,後來神化他為“太上老君”,還被尊為“三清”(玉清聖境無上開化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之一的“道德天尊”。所以,宗教所尊奉的神,都是把創始人神化的結果,都是人格化的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的哲學思想成果能傳播開來,遺留後世,也算是不朽的。哲學思想的不朽導致了人的不朽。世上無鬼神,但是哲學思想有教化人們行善積德,以真、善、美為崇高、為神聖,以假、醜、惡為低賤、為邪惡,這是宗教對人世間的一種益處,不能把宗教全盤否定。

別灰心,有失必有得

波斯著名詩人賈拉魯丁·迪穆哈邁德·魯米是一位有學識的神學家的兒子。他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薰陶,在神學、哲學、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父業,成了一名伊斯蘭教學者。他有個稱號“穆罕默德·賈拉魯丁”,意思是“宗教聖人”。後來的人們尊稱他為“莫拉維”,意思是大師、長老。他著有《瑪斯納維》一書可與《古蘭經》相媲美。他一生寫了成千上萬首詩篇。

賈拉魯丁·迪穆哈邁德·魯米認為宇宙萬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生命長河永恆的一部分,任何以某種形態終止的事物都將以另一種形態獲得重生,過去連線現在,現在串聯未來,永無止息。他的這個觀點我只認同一部分。認同的部分是不管是什麼物質,不管是無機物還是有機物,或者生物,都是生命長河永恆的一部分。因為宇宙萬物都會遵循物質守恆定理、能量守恆定理、質量守恆定理。正因為宇宙遵守這亙古不變的真理,所有的物質就是永恆的,不會消失,不會湮滅,只是變成了另一種形態。以水為例,水被蒸發後,就形成了水蒸汽,水蒸汽上升到空中就形成了雲,雲遇冷空氣,又化為雨降落下來,週而復始地迴圈這一過程。所以,物質是永恆的,只是換了個新的形態而已。以人為例,人在生長時,呼吸空氣,把空氣中的氧分子、原子、粒子等氣體分子、原子、粒子吸入體內,變成身體的部分;喝水把水分子、原子、粒子等吸收到體內,變成身體的部分;飲食把植物與動物分子、原子、粒子吸收變成身體的部分,於是人能生機勃勃地活下去,身體不斷成長,細胞每天都在更新。等到人死亡後,人的身體化為分子、原子、粒子就成萬物的一部分,人體分子、原子、粒子被植物吸收後,變成植物的一部分,植物被動物吃了以後又變成動物的一部分,人吃了植物與動物,這些分子、原子、粒子又回到人體變成人的一部分,這個迴圈過程週而復始,沒有窮盡。所以,任何物質都是生命長河的一部分,任何以某種形態終止的事物都將以另一種形態獲得重生。任何物質不會消失,不會湮滅,只是分子、原子、粒子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形態的變化。過去連線現在,現在串聯未來,永無止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宇宙塵埃聚集形成了星球,地球也如此,然後從宇宙塵埃的分子、原子、粒子透過物理、化學等作用構成不同形態的無機物,然後無機物有部分進化為有機物,有機物進化為細菌等原始生物,原始生物進化為海洋生物,海洋生物進化為兩棲生物(包括植物與動物),兩棲生物進化為陸地生物,陸地生物進化為爬行動物,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進化為人類。我們地球人類就是遵循這一進化過程而存在下來的。當然,宇宙中的其他高等智慧生物並不會都遵循人類的進化過程,他們可能存在跳躍似的進化過程或者突變型的進化過程。人類的過去是宇宙中的塵埃,過去連線到現在,成了繁衍興盛、生生不息的人類,並且人類發展出了人類文明,雖說不算是高階文明,但也算是中級文明。人類的繼續發展可以發展到高階文明,在高階文明裡,人類可以自由穿梭於宇宙之中,可以生活在不同星系與不同星球上,每個體人類壽命可以存活上千年,人的意識可以自由儲存,人可以成為半機械半人類、意識體人類、能量體人類,並且可以統治宇宙,像神一樣的存在。現在我們重視科學技術,特別重視宇航科技,於是我們人類串聯未來,永無止息,除非宇宙再來一次大爆炸。我不認同賈拉魯丁·迪穆哈邁德·魯米的認為上帝是永恆的存在。因為人類才是永恆的存在。而上帝及其神魔鬼怪是人們頭腦想象出來的超自然力量。

人類的生、死與重生這一個連續過程其實就是萬物中的分子、原子、粒子發生改變的一個連續過程,人的重生並不是說人又復活了,而是說人體中的分子、原子、粒子又成為另外一種物質的部分。人的重生就是變化為另外一種物質形態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生命長河中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與部分。生有何歡,死又何懼?人生在世,就是體驗生死病死這一過程的,好好活著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

賈拉魯丁·迪穆哈邁德·魯米說過:“我作為一顆礦石隕落,隨後化為植物;我作為一棵植物死亡,隨後化為動物;我作為一隻動物逝去,隨後重生為人類。”

宇宙並非恆久存在

對宇宙認識的觀點,分為二種,一種認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以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代表;另一種認為宇宙是並非恆久存在的,以義大利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亞里士多德認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但是隻要宇宙是有起源的,那麼就會有終結。有始就有終,無始就無終。有開始就會有結果,這個意義上是宇宙並非恆久存在;無始就無終,這個意義上是宇宙就是永恆存在的。我們所處的宇宙叫“本宇宙”,只是多元宇宙中的其中一個,是“宏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個而已。多元宇宙構成了“宏宇宙”,而“宏宇宙”的誕生時間遠比我們所處宇宙誕生時間要早,時間在幾千億年、幾萬億年、甚至於時間更加久遠。而我們人類所處的“本宇宙”,從誕生到現在,按科學家估算為138.2億年。“本宇宙”直徑為大約1600億光年,密度為1*10^-28 千克/立方米,平均溫度為-270.15℃。“宏宇宙”是母,“本宇宙”是子。“宏宇宙”起源於“大奇點”爆炸,“宏宇宙”包含有已經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大小不一的宇宙,還包含有尚未爆炸形成宇宙的“小奇點”。總的說來,不管是“宏宇宙”,還是“本宇宙”,或者其他宇宙,都是有起源的,就會有終結,有起點就會有終點,都無一例外,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宇宙處在永恆的變化和運動中,在這個意義中,宇宙又是永恆的。宇宙從誕生到死亡,又形成新的“奇點”,然後又爆炸形成新的宇宙,週而復始,如此迴圈,沒有窮盡,這就是宇宙的永恆之處。

無限是指沒有邊界和侷限。宇宙是不是無限的?答案肯定不是無限的,以“本宇宙”為例,她的直徑為1600億光年,1600億光年就是她的邊界與侷限,而“本宇宙”的外界就是“虛空”與其它宇宙。包含“本宇宙”的“宏宇宙”也不是無限的,只是限於我們人類現在科技無法測量與計算她的直徑。人類不是無限的,因為人類從誕生到終結是有時間限制的。連宇宙到了一定時間也會終結,何況人類呢?人類在宇宙中生存,科學技術能幫助人類生存得時間更久,可以生存幾千萬年,甚至於幾億年,但人類跟宇宙一樣總會有終結的一天,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生物是永恆的。

人類是宇宙創造的。人類不能創造宇宙。人類是宇宙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上帝是並不存在的。上帝只是人類想象中的產物,一個人類想象中的產物,怎麼能夠創造宇宙與人類?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既然上帝是不存在的,那麼,人類頭腦裡的神魔鬼怪都是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產物是虛體,而宇宙萬物都是物質的都是實體,實體都遵循物質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虛體是不能遵循物質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的,所以,虛體不是物質的,沒有質量、沒有能量,不會有超自然能力存在,更沒有能力創造宇宙與人類。宇宙背景的輻射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證據。“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宇宙是由一個溫度極高的高密度物質擴張而來的。這個溫度極高的高密度物質就是“奇點”。“宏宇宙”起源於“大奇點”爆炸,宇宙終結後又歸於“大奇點”,我們人類所處的“本宇宙”起源於“小奇點”爆炸,終結後又歸於“小奇點”,在這個意義上,宇宙週而復始,沒有窮盡,所以,又體現出了宇宙的永恆性。

知識是人類認知宇宙與萬物規律的結果。宇宙萬物發生的一切,當人類去認識、去了解、去掌握就構成了知識。是先有宇宙萬物,再有人類認知,就構成了知識。沒有宇宙萬物,沒有人類去觀察、發現、體驗、思考,就不會形成知識。知識在宇宙萬物的層面上是無限的,受限於人類的認知能力,知識在人類認知層面上又是有限的。永恆與非恆久,有限與無限,放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同的角度的結果是不同的。永恆與非恆久,有限與無限都是相對的,並非絕對的。

無知的人生最幸福

德西德流斯·伊拉斯謨是荷蘭的著名人文主義思想家。他出生於荷蘭鹿特丹一個神甫家庭,他後來任職過主教秘書、劍橋大學教授。他的成名作是《愚人頌》。

伊拉斯謨認為愚蠢是天真無知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也是為人類帶來最大幸福感和滿足感的根本原因,他還認為知識對人類來說則是一種負擔,只能帶來麻煩,讓人過上苦悶的生活。對於伊拉斯謨的觀點我並不認同,且持有反對意見。真的是無知的人生最幸福嗎?無知愚蠢的人肯定不是最幸福的。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只有珍惜現有生活,懂得知足常樂的人幸福。還有為了實現人類的價值,為全人類謀生存、謀發展、謀未來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因為這樣的人把自己放在全人類的先知與救世主的地位上,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他所做的一切是全心全意為了整個人類幸福未來,這樣有崇高目標而去實現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偉大人格的最幸福的人。而要為整個人類謀幸福未來,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遠大崇高的目標,沒有持之以恆地實幹是做不到的。這個最幸福的人,是最有知識的,才能成為人類的先知與救世主,無知的人是不能成為人類的先知與救世主。這個最幸福的人,已經超脫了個人私利,超脫了個人幸福與滿足,他的個人幸福是建立在整個人類幸福基礎上的,他的思想與行為是崇高無私的,所以,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他的人生最幸福,沒有人比得上。

無知導致愚昧。愚蠢的人沒有知識,智商不高,缺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能創造科學技術服務人類,往往自己的性命被毒蟲猛獸、自然災害、飢餓戰爭等等奪去了,生命都沒有了,哪還有什麼幸福可言?無知愚蠢的人所謂最幸福,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無稽之談。人感覺不到幸福,或者感受到人生很痛苦,是因為人有太多貪婪的慾望、需求、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感覺不到幸福。幸福是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的“雙滿足”體現。人的貪婪的慾望層出不窮,沒有止境,這個慾望滿足了,又會生出其他的沒有滿足的慾望,於是慾望一步步升級,實現慾望的能力不能相匹配的話,人就會煩惱、苦惱、痛苦。大家仔細想一想,你這一輩子,你能實行你所有的夢想、理想、目標,或者滿足你所有慾望、需要、需求嗎?肯定不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能如意的只有十之一二。你是女性,你喜歡的男人不喜歡你,不愛你,不能跟你生活在一起,你如意嗎?你幸福嗎?你是男性,你喜歡的女人不喜歡你,不愛你,不能跟你生活在一起,你如意嗎?你幸福嗎?你想要謀一份輕鬆並且高薪的工作,卻難如願,你幸福嗎?你想晉升到一定的職位,結果奮鬥一輩子都達不到目的,你幸福嗎?你想賺幾十億,結果累死累活幾十年,只賺了幾百萬,你幸福嗎?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就是要證明一下,人的幸福與否跟自己的慾望是否滿足是成正比的關係。慾望越多,人越不幸福。慾望滿足的少,人越不幸福。無知的人不會無慾,有知的人不會多欲。懂得珍惜,知道滿足的人會剋制慾望,自我約束貪婪,所以,知足常樂的人最幸福。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不幸福的根源。

知識是人類認知與改造我們所處世界的智慧的結晶,是科學發展與進步的源泉。沒有知識,就沒有科技,就無法發明創造去改變我們人類的世界,現代社會的人類生活物質的滿足,都是知識所衍生出來的科學技術創造的,我們人類衣食住行的改善,都是科學技術的功勞,都是知識的功勞,人類離開了知識就會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人類連吃飽飯與保持溫暖都困難,壽命非常短,這樣無知識無科技的社會怎麼能讓我們人類幸福? 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財富改善物質條件,讓自己的物質方面的慾望、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同時,我們要珍惜現有的生活,並且不斷創新,提高科學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並且在現階段知足常樂,保持精神愉悅,開心過好每一天,這樣我們才會很幸福。幸福不是天下掉下來的,更不是不勞而獲而得到的,而是我們透過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不求無妄之財,不謀無妄之福,不貪無妄之慾。有知比無知幸福,求知比求欲幸福。宗教信仰是人類對宇宙認知欠缺的表現,更是無知的體現。信仰宗教不如信仰共產主義,信仰上帝、神仙不如信仰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人類的科學技術,可讓我們人類在未來比想象中的神更厲害。我們人類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的神。人生短暫,時間如白駒過隙,做些對他人、社會、國家、人類有用、有益處、有貢獻的事,這樣的人生才最幸福。

名望與心靈的寧靜永遠無法共存

米歇爾·德·蒙田是法國的思想家、作家。他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父親是法國人。他任職過波爾多最高法院的法官,當過議員, 由於他的父親是小貴族兼富商,所以他得以繼承父親的爵位與財產,他過上了隱居的生活,除了埋頭做學問外,他還潛心寫作。後來,任職波爾多市市長。他的代表作品是《隨筆集》。

米歇爾·德·蒙田認為心靈的寧靜取決於是否能不再介意他人的看法,如若追求名望,在他人看來名望即是一種榮耀,我們必須令別人對自己留下好的印象,如果追尋名望,就無法超然自若,名望與心靈的寧靜永遠無法共存。對於能否介意他人的看法,我認為一個人生存在這世上,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有時不得不介意他人的看法,但是不能完全介意他人的看法,因為太介意他人的看法,會活得好累。人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他人而活?人的一生是自己的,肯定要為自己而活。對是否介意他人的看法,要看情況而定。當自己坐得端、行得正、走得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那麼不需要介意別人的看法,因為你是對他人、社會、國家是無害的。無害的人為什麼要介意他人的看法?世人對人的評價,並不都是公允的,每個人都會對跟自己觀點相同、相近、相似的人評價要高些,因為有共同點;對跟自己意見相左、相悖的人評價要低些。你做好事,好人會講你好話,壞人會講你壞話;你做壞事,壞人會講你好話,好人會講你壞話。你是個心地善良的好人,就不要介意性格奸詐、內心邪惡的人對你的看法與評價,因為你的言行跟他們是相反的,他們肯定會侮辱誹謗你。太介意他人的看法,要不就會同流合汙,要不就會隨波逐流。只要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真、善、美,符合法律法規,符合公序良俗,那麼就要堅持做真實的自己,不要介意他人的看法。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做得再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與其取悅他人,不如做真實的自己。只要自己不損害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那麼就要堅持自我,做回自己,也不要怕別人誤會誤解,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很多人活在世上,所爭取無非“名利”二字。把名利分為二個維度進行劃分,可以得出四種類型名利觀。一種是好名好利型別,二種是不好名好利型別,三種是好名不好利型別,四種是不好名不好利型別。世人都難以跳出這四種類型的名利觀。人爭一口氣,樹活一張皮。名望既是榮耀,又是面子,還是尊重,更是認同。名望不是靠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欺世盜名而來的。名望代表著社會認同、全民認可、世人尊重、粉絲崇拜、後人景仰。一個人的才華、能力、品行、學識、財富、地位、社會貢獻得到社會認同,才會擁有名望。靠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欺世盜名得來的名望都是假的,都是曇花一現。靠吹牛皮、說謊欺騙、輿論炒作得來的名望都是空的,都是黃粱一夢。只有根植於人民之中,根植於艱苦奮鬥,根植於真才實學,根植於社會貢獻的名望才是真實的,才是終生的。只有人民對你的才華、能力、品行、學識、財富、地位、社會貢獻的社會認同得來的名望才是永恆的。只有人民的認可,才能讓你永垂不朽,離開了人民,你什麼都不是。因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名望是人民認可給予的,個人的名利來自於人民的恩賜。只有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有傑出貢獻人才配擁有名望,才會受到人們景仰與崇拜。名望要不要追尋?我認為要追尋。人生在世,草木一春。人生存的意義是體驗人的生老病死,是經歷學習、生活、工作、戀愛婚姻、生兒育女等這一歷程,是享受每一天所發生事情的樂趣。但是,人生存最大的意義是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為人民而活的理想、信念與行動、成就,才是意義非凡的。不是為了人民的名望,不要也罷,還不如超然自若,保持心靈的寧靜。

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這是名;追求財富,這是利。超脫名利,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有的人一生在追求財富,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等到兩眼一瞪,萬貫家財,億萬財富,不過是換了一個主人而已,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千辛萬苦賺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金銀,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人總要有所追求,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多賺合法的錢財,不賺違法的錢財。不要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違法亂紀,這就失去追求財富的意義了。合法賺錢,晚上睡得踏實,有人敲門,也不會心驚肉跳。錢多就多用些,錢少就少用些,夠用就好。不要因為對金錢的貪婪,而去違法犯罪;不要因為要滿足個人的慾望,而去損人利己。更不能因為貪慾,而去損害他人、社會、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國謀名者,是真人傑,為民謀利者,是真英雄。

知識就是力量

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出身於倫敦新貴族家庭。他自小受過很好的教育,他任職過英國駐法大使、國會議員、法院書記員、詹姆斯顧問、副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樞密院顧問、掌璽大臣、英格蘭大陸官、上議院大法官職務。他授封為維魯蘭男爵,後來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他的代表著作有:《新工具》、《學術的進步》、《新大西島》、《培根隨筆》。培根對哲學最大貢獻是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

培根認為科學知識建築於自身之上,它穩固發展,不斷累積,挖掘著新的科學法則,儘可能做出創新;有了科學知識,人們能實現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情,知識就是力量。我比較認同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人類的知識是靠人類在大自然生存中,透過探索、實踐、思考、總結出各種自然規律的科學認知。知識根生於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思考人生的過程,並且一代一代的積累,形成了人類文明的智慧的結晶。沒有科學知識,就沒有我們現在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就沒有改造未來的力量。人類文明如果沒有知識的積累與傳承,那麼我們還會處於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的時代,碰到自然災害、飢餓、疾病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因素時,只有滅絕的份。沒有知識,我們就沒有智慧手機、電視、空調、汽車、飛機、電腦等使用;沒有知識,我們沒有各種治療手段與藥物治癒我們的疾病;沒有知識,我們不能認知身邊所發生的一切產生的原因;沒有知識,我們不能利用大自然各種資源為人類服務;沒有知識,我們不能探索地球與宇宙。正是因為如此,知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讀書無用論”觀點的興起是反智主義在作祟。讀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汲取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讀書無用論”的目的是以極少數不讀書人的成功來否定大部分人讀書的成功,以偏概全、一孔之見、以管窺天、一葉障目、一概而論,以區域性替代全部,來全面否定讀書與學習知識的作用。如果學習知識真的無用,那麼還需要小學、中學、大學幹什麼?那麼還需要家長們把自己的小孩送入小學、中學、大學進行學校教育幹什麼?古人講“學而優則仕”,是因為古代需要知識精英進入公務員隊伍來治理國家。今人講“學習改變命運”,是因為現在需要知識精英進入工商企業界來管理企業。無論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都需要知識的作用,都需要知識分子應用知識來為其服務。但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當官、發財,而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知識分子替其效勞。現代社會不學習知識,就無法完成各種複雜的工作任務。未來社會是機器人員工的科技社會,如果你不讀書,不學習知識,連機器人都不能操作與管理,那麼如何工作?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都會用機器人作為員工工作,你不讀書,你不學習知識,就會被淘汰,連工作都找不到,如何養活自己?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未來。知識都幫助你找到工作,獲得薪酬,讓你具有養家餬口的能力,讓你可以晉升到高階的管理職位,獲得社會地位與社會認同,於是知識改變了你的命運。科學的基礎是知識,知識產生科技,未來人類的生存都需要“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我們人類發明創造,探索宇宙,利用資源,開發宇宙都需要科學知識,我們人類的美好生活都需要科技來創造,於是知識改變了人類的未來。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它包括事實、資訊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託·因哲倫德說過:“人如果沒有知識,無異於行屍走肉。”達·芬奇說過:“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托馬斯·富勒說過:“知識是珍寶,但實踐是得到它的鑰匙。”第歐根尼說過:“知識是青年人的最佳的榮譽,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窮人最寶貴的財產,富人最珍貴的裝飾品。”知識如此重要,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民的富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盛,人類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識的作用。喜歡炒作的,誇誇其談的,說些反智與違反科學常識、社會常識的人被社會蔑稱為“公知”、“磚家”等稱呼的人,是沒有真才實學的與不學無術之徒。真正知識淵博、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是受整個社會尊崇與敬仰的,他們不會胡言亂語、胡說八道,他們言行不會違背常識與違反公序良俗。不要把悖論、謬論當成知識,奉為真理;悖逆真理,違背正義的人的言論百分百、十分肯定、絕對都是些不學無術之徒,對這些人要有慧眼進行甄別。真才實學的人不會悖逆真理,違背正義,不會把悖論、謬論奉為圭臬。

知識不僅包括書本知識,還包括經驗知識。弗朗西斯·培根說:“到目前為止,經驗是最有力的證據。”培根非常肯定經驗是作為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本知識是把經驗知識與觀察、思考的結果記錄下來的成果。無論是書本知識,還是經驗知識都是人類對我們所生存的世界認知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彌久而珍貴。知識就是力量,這力量能改天換地,能夠讓人類認識宇宙與統治宇宙。

人類是機器

托馬斯·霍布斯是英國的哲學家、政治家。他出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個牧師家庭。他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的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後來又擔任威爾斯親王查理斯的數學教師。他遊歷歐洲,一直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論公民》、《利維坦》、《論政體》、《論社會》。

物理主義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物質,其他包括思維及超自然在內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世界萬物都是物質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但物理主義認為思維是不存在,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我認為思維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不能脫離物質而單獨存在。人的肉體是“硬體”,思維是“軟體”,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擁有高智慧。思維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之所以成為高智慧生物的根本原因。人沒有思維,只有肉體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如同低等生物一般;人沒有肉體,只有思維,思維是無法儲存的,那麼人是不存在的。思維需要“硬體”來儲存,所以,在未來科技發達的時代,可以把思維這“軟體”下載在其他機械或者生物有機體、能量中進行儲存,意識體形態的人是可以儲存與生存的。總而言之,思維是一種獨特的物質形態,並且不能單獨離開物質而存在。

在托馬斯·霍布斯看來,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都不過是由血與肉組成的機器罷了。他認為沒有實體的物質不可能存在,因此世間萬物都具有物理屬性,因此人類也是物理性的,人類是機器。生物是血與肉組成的機器,包括人也是一樣由血與肉組成的機器,這個我認同。有機物是含碳化合物(碳氧化物、碳硫化物、碳酸、碳酸鹽、碳酸氫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碳硼烷、烷基金屬、羰基金屬、金屬的有機配體配合物等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常見衍生物的總稱。有機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還含有氫、氧、氮、氯、磷和硫等元素。碳、氫、氧、氮、氯、磷、硫等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有機物。有機物是生命的基礎,所有生命中都含有有機化合物。所以,生命是物質的。而物質的生命是由有機化合物構成人體的器官、血液、肌肉、體液、神經、骨骼、毛髮等。這些人體的器官、血液、肌肉、體液、神經、骨骼、毛髮等,形成人體的功能,於是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活體。人類是機器人,一點都沒錯。人的大腦如同機器人的CPU(中央處理系統),人的血液、體液、腺體如同機器人需要的油、電力、機械動力,人的器官如同機器人的各種硬體。人類是機器人,唯一比機器人有優勢的地方是思維、意識、情感、情緒方面,這也是機器人不如人的地方。現在人類比機器人優秀,但不能保證未來人類比機器人優秀。因為未來的科技發展,難以保證不讓機器人產生自主意識,甚至於產生情感、情緒,那麼未來機器人就會比人類更加像人了。人的發展,說不定會產生半機械半人類的人,或者仿生人,又或者是人類意識儲存於機器的意識體人。人類既是物質的,又是物理性的,更是如同機器一樣的人。宇宙萬物皆由物質構成,構成物質的原子、粒子等微觀粒子組合成各種元素,各種元素進行化學反應,形成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形成生命,生命進化到高智慧生命的人,人的本原就是有機化合物、元素、原子、粒子等,因此說人是機器一點都不荒誕。

托馬斯·霍布斯說過:“生命不過是一種軀幹的運動過程罷了。”機器用久了會生鏽,會發生故障,會停止運轉。人活久了,人的器官會老化,功能會退化,呼吸會衰竭,等到沒有呼吸的一天,人的生命就結束了。死亡的人,身體的各個部分腐爛、腐朽、漸漸分解成有機化合物,然後又迴歸成原子、粒子散落在大自然中。人與機器的唯一區別是人是有機體,機器是無機體;人是生物機器,機器是機械機器。隨著仿生學、生物學、細胞學、基因學的科技興起,人與機器的這種唯一區別在未來也會消除。

我不贊同托馬斯·霍布斯的“物質的唯一形態便是實體,沒有實體的物體不可能存在”的觀點。因為物質的形態有多種表現形態。一種是實體形態,一種是寄生於實體而生的形態。如光、射線、輻射、能量、磁場、意識、粒子運動、言語、文字等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意識是不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於世的物質表現形式,是必須寄生於實體而生的形態。意識離開了物質實體就會不存在,必須有物質來儲存它,並且要持續給它提供能量才能運作起來。所以,沒有實體的物體不可能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意識沒有實體,但它可以寄生於實體中而運作,這就是意識作為物質的表現形式的特殊之處。

想象力決定一切

布萊茲·帕斯卡出生於法國多姆山省奧弗涅地區的克萊蒙費朗市的一個小貴族家庭,他是法國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他的早期教育專靠受過高等教育,任職過法官的數學家父親艾基納對他的家庭教育。他自學成才,專注於科學研究,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就是他發現的。他的哲學名著是《思想錄》。

布萊茲·帕斯卡認為想象力是人類強大的能量,它能夠推翻理性,但想象既能通往真理,也能匯出謬誤,我們可能看到一些並非真實存在的美麗、公正或幸福,想象力可能會令人步入歧途。想象力是人類強大的能量,這個我認同,畢竟我們人類最大區別於動物、植物的方面就是思維,而想象力是思維的最精華、最強大的力量,這是動物、植物無法比擬的。想象力使我們擁有發明創造的工具、文字、藝術、思想、理論、詩歌、電影、電視、科技等等動物、植物無法創造的東西。想象力是科學的源泉。我們人類想在天空翱翔,想象力幫助我們發明了飛機;我們想去月球、火星,想象力幫助我們登上了月球與火星。很多科學成果的發現,都跟想象力的假設有關,先想象,再假設,然後再尋找證據論證,並且進行科學實驗,最後,形成科學成果。現代社會的每一件科技產品沒有我們人類的想象力成分在裡面?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敢於大膽想象,然後透過實驗進行研究與論證,才有眾多的科技產品讓人類享用。離開了想象力,人類文明是難以進步的。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每天要面對大自然各種現象,如果固步自封,束縛思想,不敢去大量想象,不敢去大量假設,那麼我們人類還會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更沒有能力抵抗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各種災難,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滅絕。但是人類擁有了想象力,就開啟視野,擴寬了思路,增加了解決問題的方案;於是各種奇思妙想湧現出來,讓人類認知了一些科學規律,解開了宇宙萬事萬物的神秘面紗;於是就發明創造出各種科技為人類服務,讓人類生存得更久,活得更好,並且可以探索宇宙的各種奧秘。

想象力並不代表著真理,也不代著謬誤。向好的方面發展,想象力能幫助我們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向壞的方面發展,想象力也能讓我們在謬誤的路上越陷越深,錯上加錯。例如神話,人類利用想象力想出各種神仙與神仙的故事,當然這些神話能豐富我們人類的生活,新增生活的色彩,但一旦把神話當成了現實去膜拜與信仰時,就離科學越來越遠,並且從神話淪為迷信,最終會限制人們的思想,讓人類固步自封,停止文明的前進,長此以往,人類愚昧下去,終會有滅絕的一天。宗教的作用跟神話差不多。為什麼近代我們人類只用幾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讓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各種高科技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是因為我們很多科學家擺脫了宗教思想的桎梏,才有現在如此之多的科學成就。而那些世界宗教存在了幾千年了,這就是因為宗教思想束縛了人類的想象力,人類古代的幾千年的發展還不如近代幾百年、幾十年的發展的緣故。當人類的想象力往唯物主義發展,那麼肯定會有更多的科學理論、科學技術湧現,想象力幫助人類認知一個接一個的科學原理、自然規律,科技讓人類的未來更美好。當人類的想象力往唯心主義發展,那麼肯定一天到晚想著神仙賞賜各種金銀財寶、美女帥哥、帝王將相的地位、無病無災、美食、長生不老、永生等等,幻想著不勞而獲,夢想著一夜暴富,結果人類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無能為力時,只有天天求神拜佛,哀求並不存在的超自然力量的神祇,於是各種物種滅絕把人類也加入其中了。

想象力是一種人類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有兩種發展方向,一種是向唯物主義發展,另一種是向唯心主義發展。向唯物主義發展的想象力讓人類充滿著美好生活的前景,向唯心主義發展會讓人類導致文明的隕落。帕斯卡所說的“想象力決定一切”並不是真的想讚美人類的想象力,而是指出想象力可能會令人步入歧途。我的觀點是要對想象力一分為二地看待,要分為唯物主義方向的想象力與唯心主義方向的想象力。令人步入歧途的是唯心主義方向的想象力,唯心主義方向的想象力能為人類提供一些娛樂方面的藝術作品,但不能夠提供實際科學方面的判斷依據。另外要注意的是個人想象力與群體想象力。個人想象力如果只是空想與每天做黃粱美夢,那麼對社會影響力有限,屬自娛自樂罷了,但是這種想象力形成文字等作品,就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群體想象力代表著一群人都是這樣想象的,形成一種共識想象,如果這種共識想象是善的,那麼對這個社會有益;但如果這種共識想象是惡的,會導致群體行為失常,從而對社會無益,甚至於起破壞作用。人的想象力很重要,但要把握它的方向,要積極向唯物主義方向發展,要具有善的導向,這種想象力才是對這個社會有良好作用的。

作者簡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學家。《博銳管理線上》《中華品牌管理網》《中國管理傳播網》等知名管理網站專欄作家。又是多家媒體與網路作家。研究:歷史、經濟、管理。

9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想做服裝設計師的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