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艱難的2020已經過去,2021不經意已經過去近1/6,隨著全國中高風險地區的清零年,各行各業有望在這個牛年迎來牛形勢。面對DRGs、DIP、藥品耗材集採等形勢變化,2021年民營醫院在運營管理上該如何做才有望壯氣吞牛?我建議重點抓好8“上”7“下”。廢話少說,直奔主題!

1. 運營團隊要齊上

在很多公立醫院已經紛紛重視運營的當下,有些轉制醫院、醫生辦醫院、上市公司旗下醫院居然還沒有設立運營部門、或者僅象徵性有人兼職,這種現象既不可思議,也非常危險,因為在新的管理環境和新的競爭環境下,沒有運營團隊,無異於一條腿走路。

我特別建議運營團隊要齊上,所謂齊,就是要有多個專業,如文案、美工、新媒體、影片等職能職責都有人能承擔。

2. 運營考核要細上

科學量化的運營績效考核,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有利於發揮運營團隊的潛力與積極性,但根據我們醫略營銷的調研,很多民營醫院雖然設有運營部門,但考核非常粗曠,或者說幾乎沒考核。

典型的表現是:獎金跟著大家走,不管成績有沒有。我建議:考核要有,更要細,也就是說,要儘可能精細化考核到工作數量與效果。

6.專科優勢要築上

醫院管理界對於民營醫院發展路徑有很多共識,其中一個共識就是民營醫院尤其是發展時間不太長的民營醫院,一定要形成顯著的專科優勢,對於規模不是特別大的民營醫院,要走“大專科小綜合”之路。

在2018年之前,民營醫院只要注重口碑,運營發展難度不是很大,專科優勢是加分項。但2018年之後,醫保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到了如今,DRGs、DIP、藥品耗材集採等多管齊下,形成專科優勢已經是民營醫院的必備項。我建議,民營醫院要拿出喜鵲築巢的精神和策略,拿出預算,有步驟、有體系地把專科優勢“築”出來。

7.IP打造要多上

2019年之前,我們和醫生談個人IP很多人還會很茫然,2020年,主動諮詢我們打造個人IP的醫生越來越多,而且諮詢的醫生多數都在公立醫院,所以我們在2021年有一個重要戰略調整,就是強化醫生IP打造的相關服務。

如果民營醫院無視這種趨勢,未來患者端的線上流量必然會更加傾斜到公立醫院及其醫生。所以,我建議各家民營醫院不但要重視醫生IP打造工作,更應該選多位醫生打造。

8.社會公益要頂上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雖然有很多民營醫院在抗擊疫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畢竟具備疫情阻擊實力的公立醫院數量要遠超民營醫院,當媒體閃光燈紛紛聚焦公立醫院醫生時,社會上對於民營醫院無社會擔當的負面質疑聲越來越多。

1.管理姿態要俯下

競爭加劇的環境下,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更高。而要做好精細化管理,必然要求醫院管理者真正能俯下姿態、融入到職工群體中、融入到患者內在需求中、融入到非公醫療行業中、融入到社會對非公醫療理解中。

新的形勢下,如果管理姿態不夠低,以自己過往單位慣例、自己工作慣例來管理民營醫院,則難免會出現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推廣難以發力等情況。

2.虛假外衣要脫下

2021年2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釋出《關於堅決清理整治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的通知》,其中第一項內容就明確:全面清理含有知名醫院字號的市場主體。逐一核查在名稱中使用“協和”“華山”“同濟”“華西”“湘雅”“齊魯”“同仁”等知名醫院字號的營利性醫療機構(含企業、個體工商戶,下同),對未辦理醫療機構許可證或者證照不一致的,一律責令變更名稱。次日,多家媒體紛紛刊發標題為《私立醫院“傍名牌”的病得治》、《整治民營醫院“傍名牌”讓醫療行業更健康》、《“更名令”下達,民營醫院請注意,擦邊球不能打了!》等專稿。

3.競價營銷要舍下

不可否認,單從廣告投放效果來說,競價營銷尤其是百度競價真的非常直接而有效。但從綜合發展分析來說,競價營銷有兩大弊端:

1)投放的獲客成本居高不下,很多疾病往往要花數千元才能來診一個患者,這個成本要超過很多疾病的常規盈利空間,如果醫院不想認虧,只會走上過度醫療的惡性迴圈;

2)經過媒體的多次曝光後,社會上很多人已經形成“做競價營銷的都不是正規醫院”的印象,繼續做競價營銷,某種程度類似花錢買負面形象。

所以,民營醫院要想規範化健康發展下去,對競價營銷一定要舍下,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利於醫院正面形象的低成本宣傳推廣方式方法畢竟還有很多,舍下了競價營銷,短期或許會讓業務量下降,但營銷向品牌化轉型之後,醫院前景必然更光明。

4.浮誇宣傳要停下

《關於堅決清理整治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的通知》第三項內容中明確要求:強化醫療廣告監管執法,對於醫療機構擅自使用“協和”等知名醫院名稱標識的,或利用違規名稱釋出虛假廣告、欺騙或者誘導患者、誇大病情或者療效的,要加大打擊力度。民營醫院若要想良性健康發展,既需要系統化、立體化宣傳,還需要確保合法合規。

宣傳浮誇的不良現象在多個行業都有,醫療也不例外。但相比於其他行業,監管部門對醫療行業的監管力度更加嚴格甚至苛刻,例如使用率“最”、“第一”、“獨家”等違禁詞後,如果被舉報而立案,每次罰款金額最少也不低於20萬元!從5-GAP模型分析,患者看到的宣傳與實際感受的差距越大,滿意度越低!所以,把浮誇的宣傳停下,本來就是對醫院自身的保護。

5.渠道成本要降下

醫院患者來診渠道成本主要是兩大型別:1)宣傳渠道來診成本;2)合作渠道來診成本。前面的競價營銷要舍下涉及宣傳渠道來診成本控制,這裡重點強調一下合作渠道來診成本的問題。民營醫院要想快速提升業務量,透過各種形式的合作是最容易見效的。但合作渠道來診面臨三個問題:1)是否陽光;2)是否可持續;3)成本是否高。

然品牌化發展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所認同,但還是有很多民營醫院對合作渠道嚴重依賴,其中形勢非常嚴峻的是一些醫療美容機構,有的渠道成本居然能高達70%以上!如此高的渠道成本率,怎麼可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而要降低渠道成本,醫院應該加強宣傳以自我引流、提升技術改善服務以塑造良好口碑。

6.考核模式要改下

2020年6月1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釋出《關於印發醫療保障疾病診斷相關分組(CHS-DRG)細分組方案(1.0版)的通知》;2020年11月4日,國家醫保局釋出《關於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並明確了71個試點城市。

多個方案的密集出臺,表明的是醫保控費會越來越嚴。接下來任何醫院都不應該考慮鑽空子,而應擔心患者收治了,錢能不能從醫保局拿得回來。以病人量、業務收入作為科室考核關鍵指標的時代即將過去,涉及科室成本、診次成本、床日成本、醫療服務專案成本等精細化考核已經勢在必行。

7.醫學人才要留下

有這樣一句話: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這句話未必適合所有行業,但一定適合醫療行業,因為醫療服務是依賴於醫護人員而提供的。民營醫院本來就面臨政策與輿論環境的不利,如果醫學人才流動率高,不利形勢會更加嚴峻。現實中,不少民營醫院都面臨醫護人員經常流失的窘境,有些醫院甚至在人才技術培養上左右為難。

我認為:要留下醫學人才,民營醫院除了要完善薪酬與績效體系確保人才市場競爭力,還應進行以4“感”3“化”為導向的醫院文化系統化建設,因為醫院文化,才是百年醫院品牌的土壤。

本文作者 | 仲崇海 醫略營銷創始CEO、醫療行業研究員、醫院品牌資深諮詢師、醫院營銷宣傳推廣培訓師、《健康界》、《億歐大健康》、《華夏醫界網》等醫療媒體專欄作者。

12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看完斗羅大陸,我來說說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