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世界是客棧,死亡是旅行的終點。——約·德萊頓

活著時,光芒萬丈,受人敬仰也好,卑微齷蹉,受人唾罵也罷。不管誰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的召喚,死亡是人活一生最後的一站,作為終點的歸宿,要如何才能算作圓滿?

古人云:死者為大。要讓他們如何安息,是活著的人,為他們做的最後一件,中國是禮義之邦,更是仁義之邦,因而即便是人在離世後,仍舊十分注重其人文關懷

大家都知道,我國最傳統的是土葬,而隨著時代的更迭又衍生出了火葬,但到底是土葬還是火葬更利於文化傳承、人文關懷、資源節能、時代發展呢?

從最初極力反對火葬,到如今已經習以為常,聽從國家的號召,是我們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在我們已經日漸適應火葬後,北大教授吳飛卻提出應當恢復土葬,這又是為何呢?

土葬文化和歷史

雖說“塵歸塵,土歸土,及盡繁華,不過一掬細沙”,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消逝在這個世界,不留一點痕跡,但活著的人卻滿眼淚花,難過不已,總要以自己的方式,給予死者最崇高的敬意與紀念。

給他們找尋一個好的歸宿,因而古人會講究厚葬,帝王更是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皇陵,規模宏大一點不遜色於生前的居所。

追溯過往,土葬的歷史最為悠久,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最早發現的土葬則是半坡遺址之中。

人類最早使用土將死者埋藏起來的目的不得而知,或許只是為了不暴屍荒野,任野獸啃噬,於是就用最現成、最常見的土壤將其藏起來,之後隨著種族的壯大,生活屈居於穩定,便衍生出了土葬文化。

在夏商時期,土葬開始盛行,被人們全面接受,從而演變成中國獨一無二的殯葬文明。

《周禮》有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古代講究“侍死如侍生”,《論語》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找一塊風水寶地安葬先人,不僅是在盡孝,也是在積福,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因而古人在土葬時極為講究,彰顯孝道,向世人最後一次證明,後輩對長輩的敬重和孝順,為父慈子孝的幸福家庭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喪葬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只有實力雄厚,有威望有地位的人家,也有能力厚葬,將葬禮辦得極其隆重,一個家族有沒有衰敗,看看他如何辦葬禮便能知曉一二。

讓人印象深刻的無非是《紅樓夢》中的兩次葬禮,一次是寧國府孫媳賈蓉的妻子秦可卿的葬禮,一次是榮國府史老太君的葬禮。

秦可卿的葬禮盛大而隆重,但到史老太君的葬禮時,榮國府已經漸漸走上衰敗,只能從簡,而到王熙鳳離世時,榮國府已經徹底垮臺,白只能一襲草蓆裹身,扔去了亂葬崗……

正因為古人如此重視喪葬,才讓我們有機會發現那麼多具有考察意義的古墓,找到了很多具有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的珍貴文物。

土葬和火葬的利弊

在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裡,土葬無疑是逝者最好的歸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土葬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專家表示,土葬不僅浪費了大量了土地資源,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或許很多人嚴重的環境汙染從何談起,其實人民在將棺材埋入地下時,會在其表面塗上防腐液,而防腐液在保護了棺木的同時卻會汙染土地和水源,破壞我們的環境。

最終在專家的不斷建議下,我國將傳統的土葬文化廢除,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火葬,不過在一些農村仍保留著傳統的土葬,對火葬仍保留著懷疑的態度。

為了讓火葬得到更好的推廣,國家甚至為貧困戶提供1000元的火葬補助。

為什麼會以火葬作為土葬的代替品呢?因從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後,火葬文化也開始傳入中國

佛門弟子在圓寂後,會採用火葬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而火葬也因此在中原的一些地區被推廣使用,清朝順治皇帝作為一名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在駕崩後,也選擇了火葬。

雖然火葬不如土葬的影響深遠,但在中國的喪葬文化中,已有一定的基礎,是容易被民眾接受的,同時火葬佔據的土地面積也少,能達到一些節約土地的面積,於是國家便主張使用火葬了。

可是火葬就如此完美無缺了嗎?顯然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也開始計算火葬的成本和代價。

火葬採用的是大理石墓,而大理石的風化速度極為緩慢,它屹立的時間遠遠超過普通的土墳,佔據著土地的時間更為長久,並沒有讓土地資源變得更加合理化。

同時,火葬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比如屍體並能夠直接點燃完全焚燒,則需要在屍體上澆上柴油,而每火化一人就得消耗十到十五公斤柴油,並耗費25度左右的電能,其中柴油還是不可再生資源。

而且在國內,還有這龐大的殯儀服務人員,這些工人也需要國家支付一筆龐大的工資,可見火葬並沒有想象中那般有利。

吳飛的觀點和原由

因而北大教授吳飛便認為火葬比土葬更耗費財力和土地資源,不僅如此,他還表示:殯葬機構就像一個大型的屍體處理站,每天走程式一般處理死人,將死者當垃圾一般處理掉。從前還叫殯儀館,現在活脫脫一個火葬場。

他認為這樣的做法極其不尊重逝者,是對逝者的一種褻瀆,是對逝者的大不敬,即便人的肉體已沒有知覺,但也不該受到如此輕蔑的對待。

逝者不是沒有感情的垃圾,可以被隨意丟棄處理,儘管他們不再鮮活,但我們也應對生命懷揣一顆敬畏的心,體諒死者家屬的悲痛和思念,吳飛教授覺得我國的喪葬應該重新改用土葬。

吳飛的主張,再次引起了社會話題的熱議,不同的人秉持著不同的觀點,但我們最終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我們的文化能得到傳承,逝者和生者都能獲得人文關懷。

同時我們也要面對現實,真正考量,到底以怎樣的方式,作為喪葬儀式,才能讓我們的資源得到最大的節能和合理化利用。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今日大量的浪費資源,留給子孫後代的便是一片狼藉的地球。

如果賴以生存的家園早已面目全非,那麼怎樣的喪葬又有何意義呢?

對生者多一份關心,其實比對死者多一份敬意更為可貴,少用一個塑膠袋,少用一個一次性餐盒,其實比到底用火葬和用土葬的爭論不休,其實更有實際意義,大家覺得呢?

誇誇其談遠不如實際行動更有價值!

2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你好,李煥英》廠長沒找到稿子,文秘通宵趕稿的苦算是白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