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苦中作樂。這“重”和“苦”往往因我們內心諸多“放不下”而變得繁雜難消。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欲得大自在,必先學會放下。

相比古人,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的我們更容易“放不下”。

今天看見同事新買的名牌手錶蠢蠢欲動;明天看見閨蜜買的奢侈皮包心中就暗暗發誓多賺加班費買到手。

因為朋友一句戲言就覺得自己該去整容;看見某同學開著進口名車參加聚會轉頭就嫌棄老公沒出息。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個人赤條條來,又赤條條走,那些擁有及未能擁有的一切,於我們而言,不過雲間彩霞,指間細沙,無法掌握。何不學著放下?

01放下妄想‍‍‍

有人問佛陀,凡夫如何成佛?佛陀說,眾生都有佛心,只要放下就能立地成佛。

首先要先放下妄想。佛經裡的妄想,就是人的各種慾望。

古人也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

放下妄想真不易。為得不到的職位妄想,為買不起的洋房別墅妄想,為嫁入豪門妄想,為美女香車妄想,為一夜暴富妄想……

這些妄想令我們急功近利,虛榮攀比,沮喪茫然,甚至誤入歧途,就算最終妄想成真,也付出了得不償失的代價,再無法體會快樂和自由。

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若我們能看破妄想,放下妄想,踏實努力,勤奮生活,那麼智慧德相也就現前了,心境變得自由,反而做事情更為專注,也更容易成功。

02放下分別

佛常說,“眾生平等”。就是說,佛看眾生都是一樣的,人人都是佛,並無分別。

而我們凡夫看眾生卻能分別出男女老少,美貌醜陋,富裕貧困,還會在心裡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隨之而來就有了各種偏見、虛榮、輕蔑、奉承等情感,這就是分別。

日本明治時代的坦山禪師在帝國大學教授哲學時,從不遵守佛門戒規,平日裡,酒肉不忌、自在逍遙,百無禁忌。

有一天,坦山禪師跟一位道友去一個地方,突然下起大雨,山路越發泥濘,步履艱難。忽見一位年輕美貌的富家小姐,在前方泥濘不平的小路前,拖著沉重的華服無法挪步。

坦山禪師當即將富家小姐抱了過去,而後,跟道友繼續前行。寄宿時,道友終於忍不住責怪坦山禪師剛剛不該抱那富家小姐,違背了佛門色戒。

坦山禪師詫異,根本沒注意剛剛那個是男是女,只看見那是個需要幫助的人。

這就是心境不同造成的結果,道友看見了富家小姐的美貌,有了分別心,自然不能忽視小姐的性別。

而坦山禪師沒有分別心,只看見一個處在困境的人,並未留心小姐的相貌與性別。道友卻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一直沒放下。

古德雲: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穿著一根紗。這句話看似奇怪不符合邏輯,其實想想,這就是由我們分別心造成的。

一旦我們有了分別心,不論看待衣食住行哪方面,都很難只是單純地穿衣吃飯了,多出了額外的附加慾望。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沉重和痛苦都是我們自己找給自己的。因為分別心,產生了過多欲望貪圖,無法看破浮華假象。

再豪華的別墅也只是用來住人的,再豐盛的晚宴也是用來果腹的,再華美的衣衫也是用來蔽體遮羞的。

衣食住行能滿足生活需求即可,若追逐過多的附加慾望,常常令人生慾壑難填,痛苦不休。放下分別,讓心思單純,令言行不再受困,輕易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

03放下執著

臺灣著名法師慧律法師說:“放下執著,本性自現。”

這個“執著”並非為做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或為了完成一個使命,實現一個夢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持之以恆地努力。

這個“執著”不是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而是一種向外索求自我認同的嗔念。

佛經裡將“執著”解讀為人對世間事物抱有嗔念。渴望被他人理解,渴望被他人尊重,渴望被他人愛,渴望被接受,這些都是嗔念。

當這種嗔念不能從外界獲得滿足時,人的內心就會變得特別痛苦扭曲,還會萌生出憤怒,怨意。

比如,有些女人月薪幾千偏要下血本買幾萬塊的皮包,整容包裝,出入高檔會所,就為了能混進富太交際圈,不惜每月省吃儉用,借網貸。

有人為了爭得一個職位與同事鬥得你死我活,不惜在背後用陰招,為達目的,甚至出賣公司資訊,傷及公司利益。

有人為獲得所謂商業成功,想快速牟取暴利,甚至做起傷天害理的生意。

“執著”就像一個幽深陷阱,人一旦陷入,就會越陷越深,把路越走越偏,越走越窄。若不及時懸崖勒馬,終會落下慘痛後果。

放下執著,戒掉這種“一條道走到黑”的心癮,便會頓感,眼前一亮,肩膀一輕,腳下路又變得明亮起來。

佛家規勸世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放下,如來智慧就會現前,自然就明心見性,脫離苦海。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馬上天子 | 劉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