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只有在作為自在之物時,意志才有真正的自由,而自由意味著不受制於根據法則。

而意志的現象,其基本形式就是根據法則,都在必然性的掌控之中,是沒有這種自由的;這裡只有一種情況除外,在現象中也能直接看到這種自由:作為現象,被賦予生命的身體仍然在時間中存在,然而這身體所顯現的意志卻起而否定它,跟它處於矛盾之中,從而產生了這種自由。

例如性器官作為性衝動具體的表象仍然存在,然而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性滿足的要求了,這就處於我們上面所說的矛盾狀態,體現了意志自由。

我們整個身體也只是生命意志的具體表現,而現在貫徹這一意志的所有動機都不存在了,反而有一種願望要這身體瓦解、個體歸於消滅,這一矛盾的產生是意志本身自由地直接破壞意志現象的必然結果。

我們一方面認為,意志具有被種種可能的動機決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認為,還存在著徹底消除意志的可能性,而所有的動機都將失去作用。這兩種似乎矛盾的看法不過是上面所說的現實矛盾在哲學思維中的反映而已。

在理解這個問題時有一個關鍵之處:一個人要擺脫動機的控制,不是直接來自意志,而是由於改變了認識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他總是侷限於個體化原理,服從根據法則,那是無法抵抗動機的巨大壓力的;然而如果他洞穿了個體化原理,直接認識到那些理念即自在之物的本質,從而消除了種種慾望,那些動機就不再起作用了,因為跟動機相適應的認識方式已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認識方式。

基督教教會將這種情況稱為再生,是很恰當的;而這種新的認識也被被稱為天賜之力。從這種意義上說,意志自由是有根據的,而教會關於天賜之力和再生的信條也是有意義的。

只有在意志獲得對其本身的認識,由此認識而處於寧靜狀態,從而擺脫動機的作用,才會產生意志自由。而動機則屬於另一種認識方式,其物件只是一些現象。

因此,人類最大的優點是具有產生這種自由的可能性,而動物是永遠不可能有這種自由的。這是因為,人的理性思維可以讓他不侷限於目前的印象,而能觀照自己的全部生活。

而動物不具有這種能力,就沒有任何自由的可能性,甚至也不會有一個真正經過思考的選擇;因為真正的選擇是要了結動機之間的衝突,而動機又必定是抽象的表象。

因此,一匹飢餓的狼一口咬定一隻山雞或一隻野兔,這就像石頭要落到地上一樣具有必然性,它不可能認識到自己既是被獵殺的物件,又是獵殺的主體。必然性屬於大自然的領域,而自由屬於天賜的領域。

意志的自我消除是由於認識,而所有的認識都不會是一個人任意而為的,因此對慾望的否定,也就是達到意志自由,就不可能是有意識地獲得的,而是來自這個人的認識對慾望的內在關係,就好像是突然從天而降似的,因此教會稱之為天賜之力。

這種對於天賜之力的接受而處於寧靜無為狀態,仍然是意志的一種自由活動。這是因為,在此之後一個人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強烈地追求一切,就像是換了個人似的,因此教會稱之為再生。

在教會看來,自然人是沒有任何行善能力的,只有生命意志,而要讓這樣的人生獲得解脫,就必須否定這生命意志。也就是說,只有擺脫了這個世界,才能瞭解那些藏在我們生存背後的東西。

基督教的教義不是按照根據法則,不是著眼於個體,而是透過人的理念,在亞當身上找到了大自然即生命意志肯定的象徵。由亞當傳遞給我們的原罪,讓我們所有人都得承受痛苦和永遠的死亡。原罪是我們和亞當在理念中一致的地方,並透過時間一代代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基督教教義又在人格化的上帝即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天賜的、否定意志的、獲得解脫的象徵。這人格化的上帝沒有任何罪過,也就是沒有任何生命意志,也並非產生於對意志的肯定,也沒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只是意志的顯現。

在嬰兒身上已經有了原罪,不過要到成年時才會顯現出來。這種罪源於有罪之人也就是亞當,而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亞當的後代。亞當遭受痛苦,我們所有的人也就必定會遭受痛苦。

實際上原罪就是意志的肯定,而解脫就是意志的否定;這兩者合起來就構成了基督教內在的真理,而其它東西則不過是這核心的外殼。

因此,我們應該始終把耶穌基督理解為一種普遍性,一種否定生命意志的象徵或人格化;而不是按照福音書中關於他的神秘故事把他當作個體來理解。

也許對於一般教眾來說,這種神秘故事是有必要的,因為他們總得把握一些具象的東西才能對教義有所理解。到了近代,基督教已經忘記了其真正的意義而蛻變為一種粗俗的樂觀主義;不過這已經跟我們的主題不甚相關,這裡就不去多說它了。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本文摘自《叔本華自述》(黃忠晶編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女性婚前法律風險防範16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