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生命總是處於對立、統一、矛盾;統一、對立、矛盾之中,不管你是“揭竿而起,爭取自由,還是放任“貪婪、私利之心”膨脹,冠以名曰“創造財富的動力”,怎麼做,結局都是失去本色,都要歸於統一。而“統一”就是個矛盾體,無視對錯、無視善惡之中庸的存在,一旦打破中庸,又再次陷入紛爭之中,無限迴圈。

佛學“金剛經”中多次提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執著於任何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萬物都有其悲憫之因,去公平面對、接納包容。

佛陀是深刻認識到這種對立而又矛盾的存在,不管你執著於任何一面,最終都是其對立的,毫無意義。並且在經文最後又強調“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是你有所而為的事、在慾望之下艱苦奮鬥的事、在你“靈性”的長河中,“人生”短暫的如同閃電、露水。

歷史留下的“太極八卦”、“易經”、“山海經”等是值得人們探尋並深入思考的,而“佛經”正是給予了後人以指引、以方法。

貪婪、慾望、嫉妒恨、破壞等使得“陰陽”失衡。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誠悌勤雅恆”,和道家的“敬天愛民、清心寡慾”,正是佛學思想,“八正道”、除“五害”——“貪嗔痴慢疑”,以及“空性”之法的詮釋。

佛學思想並不消極,歷來諱莫如深、不予公示的“輪迴”記載,其實並不消極,佛學之脫離輪迴苦惱的方法,必須“躬親踐行”在人生紅塵中,鍛鍊自己的“心性”,而脫離煩惱。做到“身、心完美”才能徹底脫離輪迴之道。

“儒釋道”思想(“佛學”最全面)是均衡其害的法寶。否則萬物失衡之久,將是萬法生靈塗炭之期。

追求真理、共產共和,和諧繁榮,一直是人們心中的渴望,要實現這個目標,作為核心領導人可以考慮選拔具有“無私奉獻、智慧幫助、毫無貪念”等特性的人,來作為領導人選;而“英勇無私無畏”等特性的人作為護國護衛;博學、發明創造幻想類的人,作為科研工作,如是等等各類規則,眾生所創造的財富及資源共和共享……,人們在“儒釋道”思想下成長,這將是世界和平繁榮、實現共和的根本途徑

1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愛情中,真心雖是無價寶,卻未必能換來一段好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