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解開自然謎團的真相》長篇連載(29)

——用中國智慧解讀大自然的奧秘

(接上篇)

5.雷公墨(玻璃隕石)、礫石、鵝卵石、雨花石、鑽石、寶石的起源

隕石中有一種特殊型別被稱為玻璃隕石,在中國南方民間則被稱為“雷公墨”。

人們對於雷公墨的來歷的描述是這樣的:海南島的盛夏,氣候多變。常常剛才還是驕陽似火,晴空萬里,突然間,一陣狂風帶來了密佈的烏雲和隆隆的雷聲,接著便是大滴、大滴的暴雨傾瀉了下來,……雨過天晴,這時如果你走到田野裡,仔細搜尋,往往會發現地裡有一種杏子大小、長約十幾釐米,樣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質石塊。它們有的呈圓餅狀,水滴狀、啞鈴狀、紐扣狀、還有的呈薄管狀、樹皮狀、碎核桃殼狀和蛋狀等等。

由於這種黑色的玻璃質石塊總是在雷雨之後出現,古人便給它取了一個有著顯著的時代印記的名字——雷公墨。

大約在十世紀時,唐朝的劉恂在《嶺表錄異》中記載:“雷州驟雨後,人於野中得石如黳石,謂之雷公墨,扣之錚然,光瑩可愛。”[21]

研究發現,玻璃隕石的分佈區域囿於南、北緯度五十度之間,特別集中於下列四個地區:⑴遠東(亦稱澳亞)散佈區。包括我國南方、東南亞、澳大利亞;⑵象牙海岸散佈區;⑶莫爾達維散佈區;⑷北美散佈區。等等。

同一地區的玻璃隕石在化學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處。

同一地區的玻璃隕石年齡也很接近:遠東散佈區的隕石年齡約為70萬年(有人測得澳大利亞的富鈉玻璃隕石為300—400萬年);象牙海岸散佈區的玻璃隕石年齡多為110萬—150萬年;捷克莫爾達維石約為1400萬—1500萬年;北美的玻璃隕石年齡最大,為3200萬—3500萬年。[12]

玻璃隕石的這種空間和時間上的分佈特徵,恰恰表明了,玻璃隕石正是由這些空間和時間內的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特殊分佈的等離子體成分在特定電場狀況下複合而成的。而這些特殊的離子成分正是由當地的地殼土壤(岩石)被電離(如火山爆發、強烈地震時將地殼物質電離)後上升到電離層、磁層而形成的。沒有這種特殊的離子成分和電場條件,就不能形成這種特殊的玻璃隕石,所以才會“同一區域的玻璃隕石在化學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處”。

而如果玻璃隕石也是“天外來客”,則應該是隨機分佈,全球都有的,它又怎麼會選擇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且與當地的岩石成分相接近的這樣高超的“技巧”來完成它的墜落呢?所以,這樣的玻璃隕石是對“隕石來自電離層”的一個絕好證明。

研究表明,玻璃隕石的化學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與隕石迥然不同,……它以含很多的二氧化矽為特徵,一般二氧化矽可達百分之七八十,最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少也有百分之五十。其次是含百分之十幾的鋁,百分之幾的鐵、鎂、鈣、鈉、鉀和千分之幾的鈦、錳等元素。這樣的成分倒與地球上的某些岩漿石(如花崗岩)和各類砂岩(雜砂岩、長石砂岩等)的成分有些相似之處。雷公墨的某些微量元素,就與華南地區的花崗岩、亞雜砂岩相似。[12]

這說明雷公墨正是華南地區的花崗岩、亞雜砂岩被電離後進入大氣(電離層、磁層)後又複合為雷公墨而降落到地面上的,所以才會在驟雨後撿到雷公墨。這也是地面電場與空間電場相互感應共振的結果,即地面物質如岩石帶電後,也會在電離層中感應出近似成分的電場(由近似的元素離子形成的電場),從而共振複合出成分近似的雷公墨。

另外,科學工作者發現,“雷公屎”(雷公墨)中有一些外形為薄管狀的玻璃體,具有閃電熔岩的外形特徵。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適當形狀的玻璃樣品,放在電弧光噴嘴的高溫高速(三倍於音速)氣流中,就能得到鈕釦狀的酷似天然玻璃隕石的玻璃體。[12]

如上所述,閃電正是大氣中的等離子體發生輻射覆合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外,在中國地質大學的陳列室裡,珍藏著一件形狀極為怪異的奇石,它外型呈現不規則的圓管狀,有一處分叉,顏色深灰,閃耀著又像金屬又像玻璃般的光澤,猶如蒼虯的千年老樹之根,又酷似蛟龍騰飛,因此,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根龍”。

這件奇石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世界級珍品——閃電熔岩,1995年6月2日,北京市順義縣馬坡村降了一場大雨,雨中電閃雷鳴,隨著一聲令人膽戰心驚的驚雷,順義縣境內的潮白沙河灘附近的鋁製高壓線被雷電擊斷。聞訊趕來檢修的電工發現,在出事地點,高壓線短了兩米,而下面的砂堆上卻出現了一塊奇石,這就是奇石的來歷。

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教授們經過反覆研究,一致認為“根龍”是由落地雷形成的閃電熔岩,他們說:當雷電瞬間的高溫達到數千到一萬度時,就可以將被擊中砂丘或砂岩的部分導體有序熔化、汽化或部分溶化,而又由於當時正下著大雨,就使被擊物在相對瞬間淬火冷卻,從而形成了玻璃質和部分重結晶構成的新石礦石,這就是“根龍”。

但是,我國著名雷電專家王時熙教授等人對此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強調:對於雷電來說,一萬度的高溫僅存在於雷電的主通道中,其高溫也只能是瞬間形成,至多持續幾十微妙,而且其熱量最大也只不過數千焦耳。按理說,這樣的熱量是無法將砂丘溶化並形成新生的“閃電熔岩”的。[22]

但是,由於閃電本身實質上是密度很高的荷電的等離子體的複合過程,它對高壓線、砂丘的作用不僅僅是高溫加熱,而是等離子體條件下的特異物理、化學作用。而“根龍”中不僅包含了高壓線(金屬)和砂丘中的物質,也包含了閃電本身的等離子體複合而成的物體。“根龍”本身的形狀也酷似樹根狀的閃電。這也是大氣層等離子體複合成石的一個極好例證。

不僅是雷公墨,鵝卵石、礫石、雨花石、各種寶石等等其實也可能是電離層等離子體複合而成的。

人所共知,河灘中常有許多圓潤、細膩或如水滴或如圓片狀的各種顏色的小石塊,這些小石塊與上游或流域附近山上的石質迥然不同。任何一座山也產不出這種豐富多彩、色彩斑斕的石塊來,尤其是那些暗紅色的、碧綠色的帶有花紋的、花色斑點的石塊,從任何山脈的岩石中都找不出這樣的石質。

“鵝卵石形狀多種多樣,有的扁如小餅,有的圓如小核桃,它們的表面都非常圓滑光潔,晶瑩奪目,好像用拋光機打磨過似的。在水中,石子表面呈現的花紋更是千姿百態。有的紅、黃、藍、白、黑五彩集於一石,有的黑白紋色相間,有的白裡透紅,有的花紋如行雲流水,有的如一幅精心繪製的山水畫……,鵝卵石的基底顏色在水的潤澤下,更是絢麗多彩,它們有蛋白、黃白、玉白、純黑、墨綠、淡紅、棕褐、紫紅、淺藍、黃綠,有的顏色純正單一,如寶石一般;有的兼有數種顏色。”[23]

那些富含二氧化矽的鵝卵石表面光滑、圓潤、細膩。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光滑細膩是內在質地的細膩——不僅僅是表層,其內部也很緻密(很多大塊鵝卵石,比重比普通岩石高得多)。這表明,它們並非是(像常見的解釋那樣)在小溪中受沖刷打磨而成的。何況大多數鵝卵石並不在溪水中,而是在山坡或平地上。甚至深埋在土裡的鵝卵石,同樣都是一樣的圓潤細膩。而那橫亙千里的戈壁上的礫石也似乎從未受到過水的沖刷,為什麼也是那樣圓潤細膩呢?事實上,由於比重較大,岩石即便在溪水中,受到沖刷而滾動的機率也是很小的,除非有較高的落差和湍急的水流如山洪暴發,否則不易將石塊衝動——哪怕是很小的石塊。而水中確也有許多有稜角的小石塊,它們同樣歷經若干億年,並未被打磨光滑。一塊有稜角的石頭被打磨光滑需要的滾動次數也是相當大的,大自然無法提供這樣的打磨機率。

鵝卵石的圓潤光潔是“天生麗質”,“生來如此”的,絕不是“後天”靠水流打磨而成的。退一步說,即使水流能將帶有稜角的石塊打磨光滑,那麼這些帶有稜角的小石塊又是哪裡來的?如果是從某座山上“風化”而來,則應風化為土壤,而像鵝卵石這樣細膩堅硬、密度很高的岩石是極不易風化的。

一些卵石其實不過是火山彈,由於經歷了火山爆發時地下龍捲風的瘋狂打磨,才變得外表光滑圓潤。

另外,在茫茫千里戈壁上,同樣佈滿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色彩斑斕、外表圓潤的礫石。人們還發現,“在沙丘連綿,戈壁千里的巴丹林、烏蘭布和等大漠中,蘊藏著許許多多晶瑩閃爍,非常珍貴的寶石。目前在這裡發現的寶石品種有:藍寶石、紅寶石、寶石綠柱石、透明長石、黃玉、鬃晶、螢石、芙蓉石、符山石、蛇紋石、西紅瑪瑙、碧玉、孔雀石、石青、木變石、瑪瑙水膽等。”[23]人們至今也說不清它們的來源。

其實,它們的發源地可能也都在電離層或輻射帶,都是電離層、輻射帶中的塵埃等離子體共振複合而成的。它們都是“隕石”。

不言而喻,聞名於世的南京雨花石也有著同樣的來源。雨花石多呈扁圓形或橢圓形,只有幾釐米大小,它們的顏色十分豐富,深淺、濃淡層出不窮。色譜中的各種顏色,在雨花石中均能找到,有的顏色恐怕連畫家也難於調出來。雨花石由許多堅硬的小石子組成:有石英石、水晶石、燧石、瑪瑙、雞血石、蛋白石、碧玉等等。有的雨花石雖然石質很常見,但石面上卻形成了各種飽含情趣的影象,有的如日月山川,有的像花鳥蟲魚,形神兼備,栩栩如生。[24]

這正是電離層、輻射帶中含有多種元素離子的等離子體長期相互作用、充分混合後發生共振複合(聚合),才能創造出如此多彩的奇石來。

雨花石

所謂“冰川漂礫”“飛來石”“羊背石”等等,可能也不過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高密度的等離子體形成一個巨大的複合單元時所複合成的巨石而已,而不是什麼“冰川”搬運的結果。

山東臨沭西部,有一處大約10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在這富饒神秘之地,經常有人拾到天然鑽石,大的有如花生米,小的也像綠豆粒,因此這裡的農民也養成了大雨過後,男女老少跑到田裡尋找鑽石的習慣。魏振芳(“常林鑽石”的發現者)的家鄉常林村就坐落在這個風水寶地上。

1977年12月21日,魏振芳與生產隊社員一起到西湖挖地。……下午4點多鐘,……魏振芳挖完自己的地,發現還有一小片地長著茅草沒人挖,她走過去幫忙。幾鋤頭下去,她看見一個淡紅色像大栗子一樣的東西,……又挖了一下,這個東西“一咕嚕”滾了出來,璀璨奪目,光芒四射。(珂影 楊娉《中國第一鑽石姑娘魏振芳的傳奇人生》2001)這就是“常林鑽石”的發現過程。

試想,如果這塊鑽石是億萬年前就已存在的礦石,那麼在這樣淺的已被耕種了無數年的田地裡,應該早就被發現了。之所以在那個時間發現,恰恰說明鑽石是在距當時前不久的時間內剛剛產生的。而之所以人們都在大雨過後去田裡撿拾鑽石(因為已不止一次地有人撿到過了),很可能就是由於這個地區的特殊電場條件,能使電離層中的碳離子聚集起來,當下暴雨即大氣層等離子體發生共振複合時,這些聚集在一起的碳離子也隨之發生共振造物而形成鑽石。

研究發現,很多“隕石”中都含有金剛石微粒。這些金剛石微粒,可能正是電離層中的碳離子發生共振複合而形成的。

(未完待續,接下篇)

3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動物界舌頭上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