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有聚便會有散。但是有一群人,承受了他們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離散之苦。這群人的名字叫:留守兒童。
每年春節,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一年未見的父母終於回來了,但開心是如此短暫,在他們剛開始由生疏變熟悉,由抗拒開始接受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卻馬上又要離開了。
下一次重聚,大概又得等一年,等他們自己又長高一個個頭,等他們父母的音容笑貌在他們的腦海裡逐漸模糊……
我都不太忍心看孩子父母離別那個場景,實在太讓人難受了。
有的小孩看著父母上車大哭大鬧,爺爺奶奶抓都抓不住,有的則直追著車跑。還有的被抱在奶奶懷裡,委屈得偷偷掉眼淚。也有自己生氣跑開的,他們以為只要自己生氣了,父母就能改變決定,回來哄哄他們,也就不會離開那麼快了。
即使明白,父母外出,是為了賺錢,讓他們上學,給他們買好吃的,是為了養家餬口,自己不該任性,但小孩子無法像大人一樣控制自己的難過。
無法在父母身邊長大,是童年不可彌補的傷痛,還可能會影響一生。
首先是學習上,只能完全靠自己,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教他們做課後作業,在農村很多爺爺奶奶輩的人是不識字的。
其次更嚴重的是心理健康上,沒有父母在身邊,可能會自卑,孤僻。另外沒有安全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可能會形成逃避型依戀人格。
我身邊有的一位朋友,她說自己小時候就是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逃避型依戀型別。
逃避型依戀人格的明顯的特徵是過於獨立。原本獨立沒什麼不好,但過於獨立就很難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這份過於獨立的背後,其實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可以依賴別人,畢竟小時候在他們的認知裡,就連父母也無法真正依賴,在這個世界上還能依賴誰呢?
得不到的愛,就乾脆不要了,他們以自己不需要來逃避自己的需要,從而保護自己。
就像有些學習不好的孩子,乾脆放棄學習,以懶來逃避別人說他們笨,從而保護自己的自尊。可是這種心理並非健康的心理。
當然也並不是父母在身邊,孩子就能健康成長。比如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時好時壞的父母,經常吵架的父母,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焦慮型依戀人格。這樣的孩子極度沒有安全感,非常依賴別人,同時又特別敏感,經常患得患失。
陪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堅定不移的愛,讓孩子有了自己的安全基地,他們才能勇敢安心地去探索、去創造、去愛,去走屬於他們的人生。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想自己留在孩子身邊,陪他們好好長大。只是鑑於現實原因,他們不得不遠行去打工。
正如那句話,如果抱起磚就註定無法抱起你,如果抱起你就註定無法養家餬口。這是一種無奈,一種生活的無奈。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父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犧牲了孩子的童年,他們以為只要自己賺足夠多的錢,就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他們忘了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癒。
每每想起留守兒童,我便理解了為何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不願意生孩子了。因為明白,孩子不是生下來就會自己身心健康地長大,不是有吃有喝就行了。他們自知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金錢,還有愛,以給自己的孩子一個相對快樂健康的人生。
他們能過好自己這一生,就已經耗盡全力了,不敢貿然對另一個人的人生負責。
他們曾經可能就是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