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耽改劇而來的關鍵詞句主要有“賣腐”、“男演員下海”、“想紅想瘋了”甚至“內娛完了”。
每當看到這些熟悉的字眼,都覺得可氣又可笑,必須得承認這些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但無差別掃射,把所有耽改作品和該題材拍攝演員都一棒子打死,也太不公平了。
為什麼男演員和女演員拍偶像劇是神仙愛情,兩位男演員就成了賣腐?為什麼其他題材都不會得到獵奇眼神,而到了耽改劇這裡,就變成了男演員下海?
每個圈層都有一條鄙視鏈,媽粉看不起女友粉,唯粉看不起cp粉,而憑藉耽改劇大紅大紫的演員們,被提起來總少不了一句“賣腐出身”,似乎沒拍過耽改劇的總格外高貴一些。
這刻在骨子裡對少數派群體的否認和鄙夷,看來不是空喊幾句平權,就能消失殆盡的。
憑心而論,耽改劇這些年已經足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拿出比一些爛劇高出十倍的誠意,卻依然得不到一句公正評價。
說到耽美劇,我們不會把《霸王別姬》、《藍宇》、《春光乍洩》等電影納入其中,因為它們在藝術的渲染上更為強烈,所訴說的故事也更加基於現實,而普通受眾對於耽美的要求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漂亮的愛情”。
這既定義了演員顏值,也定義了故事的情感方向,觀眾不想在一部耽美劇中看到太多分支的情感,能滿足大部分人對另類愛情的窺探欲,以及這種看似高嶺之花不接地氣,實則囿於世俗的情感,如何在一個沒有阻礙,或者就算有阻礙也能完美解決的世界觀裡,順順利利的皆大歡喜就夠了。
涉獵耽美劇多年,內地第一部引起網友注意的耽美劇,是由孔垂楠、黃禮格主演的網路電影《類似愛情》。
但是,這部電影上映於2014年,雖然腐女已經漫山遍野,但耽美文化依然屬於小眾群體的狂歡,導演空有想法,卻沒有前人給他經驗教訓,只能在黑暗中試著摸索,最終沒能很好地將想法與劇情相結合,導致成品也只滿足了“順順利利,皆大歡喜”。
雖然這部電影的劇情老套且俗氣了些,但它將該群體所面臨的,來自於社會和家庭的困境,比較直白地鋪陳在觀眾眼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立足於現實的進步。
由於《類似愛情》吹響了內地耽美的第一哨,給孔垂楠和黃禮格帶來了空前關注,隨後一大批耽美劇紛紛登上網路平臺。
不完全統計,能叫得上名字的就有《逆襲》、《盛勢》、《菸袋斜街10號》、《靈界室友》、《識汝不識丁》、《愉此一生》、《決對爭鋒》…真的太多了。
這麼多耽美劇,難道每一部都能成為爆款嗎?不,真正被大家記住的有兩部,一部是由黃景瑜和許魏洲主演的《上癮》,一部是臺灣CHOKOTV的自制劇《HIStory》系列。
可能大家比較熟悉《上癮》,2016年它播出的時候,誇張點來說,(腐女)萬人空巷,不看《上癮》你就out了,連劉德華都在看呢。
看一下時間,直到2016年,耽美劇還在大膽地拍愛情呢,那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耽美劇變成了耽改劇,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耽改”指的是改編自耽美小說,但又因為各種客觀因素,只得隱晦處理雙男主的感情線,最常見的做法是放大劇情以掩飾愛情,或者直接改為搭檔、知己情。
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看到了《鎮魂》和《陳情令》,這兩部作品堪稱耽改先鋒和里程碑。
而二者最顯著的區別在於,《鎮魂》似乎還沒完全從耽美向耽改的轉變中適應過來,劇情之零散、尷尬和那些年的網路耽美劇毫無二致。
相比之下《陳情令》做得好多了,編劇在調整原著時間線、修復劇情bug以及雙男主的感情處理上,都做得相當到位。
再加上多年來市場積累,觀眾品味改變,大環境對於感情多元素的包容,《陳情令》憑藉著天時地利人和,一舉大爆出圈,順便向娛樂圈輸送了兩位頂級流量。
耽美向耽改的轉變或許讓很多喜歡耽美文化的粉絲不滿,覺得既然不能完全尊重主角的愛情,倒不如讓他們永遠做個紙片人。
但如果眼界放寬一點,會發現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幕後之手野心勃勃,不再滿足於只吸引腐女,而是試圖充分開發整個IP,將受眾從原著粉擴大到路人盤,甚至像《陳情令》一樣,將國風文化輸送至全球。
後來的《鬢邊不是海棠紅》更是證明了這一點,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耽美文被改編成正劇核心。
每一位關注國產影視的粉絲,都希望看到國劇能百花齊放,各種題材爭相鬥豔,市場是一塊大蛋糕,既然總要有人來分食,耽改劇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