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武俠迷們突然發現自己似乎已經身陷劇荒許久。金庸古龍之後,“江湖”也許久未見新生勢力,只有數部經典之作被反覆翻拍,徒留一地雞毛。
令武俠粉絲驚喜的是,原本以為張哲瀚和龔俊主演的《山河令》就是部唯美青春的古裝劇,沒想到在其中窺見了消失許久的武俠風與江湖氣,甚至隱隱有“金古”的味道。
何為武俠?武俠斷然不是簡單地打怪升級刷副本找秘籍,而是構建出符合仁義禮智信忠孝悌這樣傳統精神文化的世界。最直白的解釋便是,武俠“不僅有武,更要有俠”。武俠是華人所特有的流行文化,國人能脫口而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便是最樸素的武俠觀。
在第一集開始就在探討“俠義道”的《山河令》裡,無論是兩位主角,還是連面目都未曾瞧真切的小小配角船伕,都以各自的理解,解讀著“俠”的含義。
《山河令》兩位主角的人設是相當有意思的:張哲瀚飾演的周子舒曾經是暗殺組織天窗的首領,為晉王的雄圖霸業實施了不少的暗殺工作,自己帶出來的師兄弟也在十年的任務生涯裡死傷殆盡;溫客行(龔俊飾),更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青崖山鬼谷新上任的谷主。不管從哪個角度而言,這兩位都與“名門正派”毫無關聯。
但在以往的武俠故事裡,門派出身從來就不曾被當作判斷“俠義”的標準。明教教主張無忌,日月神教聖姑任盈盈,這些角色是他人口中的“邪教”,但他們的快意恩仇,重義輕利的倫理價值觀,守信重諾的人生觀,生死相托、患難相扶的江湖觀,是他們最終被稱之為“俠”的理由。
周子舒和溫客行同樣也是如此,他們不願回首的過往受著諸多無法迴避因素的影響,他們也努力掙扎著跳出泥沼:周子舒寧願忍受“七竅三秋釘”之刑換回自由身,也不願意為權為利再為鷹爪,就算是變成醉臥路邊的乞丐,也比原本享受錦衣玉食來得更加痛快,這自然是他內心俠義道德掙扎與決斷的最終結果。
但就是這樣已經決意淡出江湖之人,卻又心中公義打探到義莊尋找真相,乃至被再度捲入江湖紛爭也毫不後悔,這亦是心中俠義標尺使然。
更讓人感動的是,在《山河令》對於俠義的踐行,不僅只有像周子舒和溫客行的武功高手,就像那個連名字都沒有的船伕,分明抵擋不住鬼谷殺手的刀劍,依舊試圖救下鏡湖派張家最小的兒子張成嶺,甚至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理由很簡單,張成嶺的父親與其有救命之恩,為恩公保留下血脈,是他都不需要額外多做考慮的報恩方式。
無論是大俠客還是小人物,這些角色身上深植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已然給《山河令》添上了足夠濃墨重彩的武俠色彩,也給予武俠迷“入股不虧”的追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