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我的童年結束得如此轟轟烈烈。
曾經蹲在電視機旁等待的《貓和老鼠》,拍成真人版後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最近特別流行一種說法,叫“不帶腦子看”。
有的電影這樣說,有的電視劇也這樣說,說來說去搞得好像看什麼都要提前把腦子扔在一邊,看完之後再撿回來塞進去一樣。
什麼叫“不帶腦子看”?
嚴格來說,腦子這東西不是想帶就能長出來、不想帶就能當它不存在的。
如果非要這樣難為觀眾,也不是不可以。
麻煩以後電影電視劇除了18禁、勿模仿等傳統提示,再加一句“別帶腦子”。
你敢這樣說,我就敢當自己花冤枉錢、浪費時間,上綱上線一句都算我跟你過不去。
問題是:哪家制作公司敢?
不牽扯、不舉例,今天就單獨說說很多人的童年系列——《貓和老鼠》。
想當年它宣佈要拍真人版的時候,那叫一個讓人激動不已。結果等了3年後,看到的卻是如今這般景象。
湯姆貓和傑瑞鼠承包了多少人的動畫片回憶,估計8、90年代出生的大部分的人都會點頭附和。
1965年的動畫片,豆瓣9.8、評分人數10W+、7次勇奪奧斯卡......
1943 第1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揚基都德鼠》 獲獎
1944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老鼠的麻煩》 獲獎
1945 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靜靜地請求》 獲獎
1946 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貓的協奏曲》 獲獎
1948 第2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小孤兒》 獲獎
1952 第2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老鼠雙劍客》 獲獎
1953 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動畫短片 《約翰老鼠》 獲獎
這些資料隨便單拎出來哪一個,都十分亮眼。
小時候的世界非黑即白,簡單到不用別人提醒“別帶腦子”,自己也想不到那麼多。
即便彼時的腦子沒長全,現在回想起《貓和老鼠》也能清楚地記得:湯姆貓和傑瑞鼠在人設上是平等的,他們都時好時壞,在PK的過程中也是你來我往。
雖然相比之下湯姆貓被整得很慘的次數更多,但從動畫角度去看,比較大隻的貓出來被壓扁、被揍被追什麼的,一定是比小小隻的小老鼠觀賞度高。
可等到長大後再看真人動畫結合版的《貓和老鼠》,我驚訝地發現:傑瑞鼠不是一般的討厭,湯姆貓也比之前傻了N個level。
故事脈絡很簡單,一個偷了別人簡歷拿到酒店工作的女孩,要把“入住”酒店的老鼠趕出去,於是就僱了貓。
在此之前,貓鼠有仇。因為貓裝盲人彈琴騙錢,老鼠鳩佔鵲巢還將貓的電子琴毀於一旦,之後又幾次三番讓貓下不來臺。
酒店的主要工作是幫助一對異國網紅情侶辦婚禮,婚禮沒辦成,最後在所有人良心發現、齊心合力之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噹噹噹當,結局圓滿。
這只是個故事梗概,所出現的幾位三觀都讓人著急。
電影中的其他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人品堪憂。
除了人設上讓人迷惑,電影情節也在為各種錯誤行為洗白——偷別人簡歷者,最後能得到屬於自己的高光人生;禍害酒店的前員工,最後也能平安回到酒店工作;婚禮之前的戀愛和溝通都無果的情侶,最後也能kisslove、HappyEnd。
小時候的貓和老鼠沒引起這樣大的不適,一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人,偶爾出現拿著掃把將湯姆飛出去的女主人、女傭等,但他們絕對不會敢於貓和老鼠的主要故事線,更不會去左右他們的行為甚至三觀。
另外就是動畫短片、一集一個獨立故事的題材,很容易讓一些短暫性的選擇性行為被消解,即便多年後N刷再看,也大可不必上升到三觀這一層面。
然而一旦將這樣的經典拍成電影,一連串的事件、選擇、行為,就會構建起每一個人物併為他們的豐滿和立體添磚加瓦,所以每一個人物的行為和語言也都會被人不自覺地放大。
不曾想放大之後的結果,居然是沒眼看。
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強調一遍:
覺得真人版《貓和老鼠》不好看,是我的問題。
覺得它拉長線後不再有趣,是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