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可以說是中國最悲慘的內陸省了,因為它離最近的出海口只有區區3公里,這當然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而罪魁禍首,則是俄羅斯,俗稱“老毛子”。
其實說到出海口,有一個國家比中國的吉林省還要悲催,它就是摩爾多瓦,作為一個內陸國,它離最近的出海口只有不足100米,是真正意義上的“望洋興嘆”了。
來自“二毛子”的噁心,摩爾多瓦成為史上最悲催的內陸國摩爾多瓦面積3.38萬平方公里,還比不上我國的臺灣島,人口則只有354萬,也就中國一個普通地級市的規模。人均GDP三千美元出頭,這水平放在歐洲,簡直就是歐洲之恥。
一個國家發展不起來,肯定是有原因的,而限制摩爾多瓦發展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出海口,這個因素直接限制了該國的對外貿易。然而看地圖,以上論斷似乎並不成立,因為摩爾多瓦緊挨著裡海往北突出的一角。
裡海雖然是個內陸海,卻經由地中海與大西洋相連,既然摩爾多瓦靠著裡海,當然也就不能算是內陸國了。
這其實只是地圖給人的錯覺,如果放大細節,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摩爾多瓦的國境線並沒有直接貼著裡海海岸,而是離岸邊有差不多100米的距離。
國境線與裡海海岸之間的那片狹長土地,則屬於鄰國烏克蘭。所以摩爾多瓦就跟中國的吉林省一樣,明明靠海很近,卻偏偏沒有出海口,而造成這種噁心局面的罪魁禍首,則是烏克蘭,俗稱“二毛子”。
由此可見,摩爾多瓦與中國的吉林省真可謂一對“難兄難弟”,噁心它們的都是毛子。
比不靠海更悲哀,摩爾多瓦已事實分裂望洋興嘆已經足夠悲哀了,然而今天的摩爾多瓦,卻正面臨著更加悲哀的局面。
在該國東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生活著幾十萬的俄羅斯族,他們與摩爾多瓦的主體民族摩爾多瓦人在語言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別,顯得格格不入,近些年一直在謀求脫離摩爾多瓦。
德涅斯特河左岸的分裂勢力,也被摩爾多瓦人稱為“德左”。德左問題一直困擾著摩爾多瓦政府,從人口和麵積上看,分裂勢力似乎難成氣候,然而由於俄羅斯的強勢介入,摩爾多瓦政府軍的數次鎮壓均以失敗告終。
如今的德涅斯特河左岸,早已事實上獨立,只是尚未得到國際的廣泛承認。而且從局勢上看,摩爾多瓦也很難憑自己的力量解決“德左”問題,假以時日,這個小國分裂為兩個更小的國家,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摩爾多瓦是俄羅斯與羅馬尼亞拉鋸戰的結果摩爾多瓦作為一個國家,固然在世界上毫無存在感,但它卻有一個相對出名的親戚,那就是它的另一個鄰國羅馬尼亞。
摩爾多瓦人與羅馬尼亞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文同種,不但語言差不多,祖先也是同一支,都是達契亞人的後代。兩地在歷史上也曾多次合併,獨立後的摩爾多瓦,則把羅馬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
可惜的是,自1812年俄羅斯入侵摩爾多瓦並將其吞併以來,摩爾多瓦跟羅馬尼亞的每一次合併,都會在短時間內被俄羅斯打斷。
比如1859年的合併,就只存續了不足20年。1918年摩爾多瓦趁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內亂成功獨立,並旋即與羅馬尼亞合併,也只持續到了1940年。那一年,蘇聯將其強行劃入版圖,並對其進行了分割,南邊靠近裡海的地區都被劃給了烏克蘭,這也是摩爾多瓦成為悲催內陸國的初因。
蘇聯解體後,一部分摩爾多瓦人曾試圖迴歸羅馬尼亞,然而在各方勢力的干涉下,最終的公投結果是維持獨立,與親兄弟羅馬尼亞成了鄰國。從歷史來看,摩爾多瓦就是俄羅斯與羅馬尼亞拉鋸戰的結果,這個蕞爾小國,就像是俄羅斯從羅馬尼亞身上強行扯下來的一塊肉。
融入歐洲大家庭,是摩爾多瓦人的唯一希望
雖然跟羅馬尼亞同文同種,然而兩國經濟發展卻差距甚大,羅馬尼亞的人均GDP是摩爾多瓦四倍之多。這就導致很多摩爾多瓦人去羅馬尼亞謀生,然後把掙到的錢匯入國內,跟我國雲貴等偏遠省份的人去東部發達省份打工有些類同。
但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畢竟是不同的國家,所以摩爾多瓦人在羅馬尼亞的處境要比雲貴等偏遠省份的人在東部發達地區的處境更糟糕,歧視無處不在。
不過摩爾多瓦人也不是隻抱羅馬尼亞這一條大腿,事實上,他們早就把眼光放到了西歐,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以及文化等領域的規劃,無不以融入歐洲為目標。
可惜的是,摩爾多瓦對於歐洲來說太過無足輕重,當地除了紅酒之外也沒有什麼特色產業,所以就算摩爾多瓦人有心,歐洲也不太願意接納這個窮兄弟,這個悲催內陸小國的未來前景,依然很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