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緣何而來?佛教史上的首次結集:五百結集
佛經是佛法的依據,其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不過佛經是在佛陀涅槃之後才結集而成的。記錄佛陀開示的佛經,開篇以“如是我聞”起筆,就是“我是這樣聽說的”之意。佛陀自世壽三十五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以來,直至八十歲(一說八十五歲)涅槃,一直在恆河流域各地傳法,但期間只是親授,並未留下筆記記錄。
佛陀住世期間,是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當時從世界範圍而言,人類還處於蠻荒遠古時代,當時雖然各地各民族的文字已經成熟,但遠沒有得到廣泛使用。這其中的原因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確然屬於不可思議。
文字作為人類溝通交流的工具,其作用在現今看來是無需質疑的事情。但在文字出現早期,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文字有“階級屬性”,屬於從事低端事務之人的勞動技能,對貴族而言,不屑於掌握。而且就佛經本身而言,在整理成型之後,佛陀的很多弟子還是將佛經背熟,然後完全依靠記憶傳法,對佛經文字有著有意無意的忽視。
佛經得以面世,我們要感謝迦葉尊者。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五十年),從宇宙真理到僧團的生活行為準則,事無鉅細。對於追隨佛陀的人而言,佛陀的話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直接問佛就可以。
佛陀時代有一個關於“濾水”的開示,後人經常用此來說明佛陀的大智慧。由於地屬熱帶,而且由於當時的衛生條件等限制,人們的飲食水中經常會有肉眼可見的小蟲子。佛陀定下戒律,僧團眾人,凡飲水前必須要用濾網過濾方可飲水,這是慈悲心,不殺生之故。後來阿難用天眼見到過濾之後的水中仍有八萬四千(表示很多)條蟲,用現代的話說,阿難看見的是微生物,非人類肉眼可見。
阿難請教佛陀,這當如何辦?佛頭回答阿難,普通人並無天眼通,濾過肉眼可見的蟲子就已經是淨水了,不存在殺生的罪過。
有關這樣起居飲食細節的公案比比皆是。每當弟子有所疑惑時,佛陀總是親自開示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佛陀在入滅前,留下了“以戒為師”的最後遺訓。這裡面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佛陀在世時一切都好裁決,然而涅槃後,這個“戒”依何為據?
從任何角度而言,這個“戒”自然是佛所開示過的,也就是依照佛陀住世期間所傳之法為依據即可。所以實在有必要將佛陀所開示的戒律記錄下來供眾人嚴格遵守。從更大的角度來說,也不僅僅是從制定戒律的角度出發,對於佛陀所有的教誨,都應該記錄下來用於利益南瞻部洲眾生——這就是佛經得以結集的最初緣起。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尊者,深得佛陀心法(拈花一笑),是當時僧團公認的衣缽傳人。這件事就由迦葉尊者負責召集。這就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史稱“五百結集”。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參加結集的人,是佛陀住世期間證得阿羅漢的五百尊者(或者說499+1,阿難尊者得羅漢果位是在佛陀入滅的當天晚上)。而這其中又以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和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為主要誦唸者,背誦、講述佛陀當時所傳授的內容,同時迦葉尊者詢問相關細節,大家一共記錄,在此基礎上整理結集,是為佛經。
為保證兩位尊者對佛陀傳法內容的準確性,他們講述的內容,必須得到全部五百羅漢的一致認同。這就確保了佛經的正確性。歷經三個月時間,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終於完成。
我們通常說的大藏經,分為經、律、論三藏。其中的經、律就是在這次結集時形成雛形。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所誦結合迦葉尊者所誦,合成了律藏;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所誦佛陀開示,結合迦葉尊者所誦,形成了經藏。
而論藏的形成,是由於地域、語言以及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對佛經的見解不同而形成,這是佛經首次集結百餘年之後的事情。這正是由於對佛經的不同見解,尤其是戒律方面的爭論,最終形成了佛教不同流派的形成。也是印度原始佛教先後三次結集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沒有首次結集,之後的一切都是無從說起,基於這一點,五百羅漢對整個佛教史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