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陡然看到有人在總結第五批集採可能入圍的品種,以一致性過評加原研超過3家為標準,截止3月1日,滿足條件的有79個品種(按通用名計算)。截止前4批,大約有159個品種已經在國家層面集採走過一回,第五批如果按照40個左右計算,今年底國家層次的集採可以覆蓋200個左右的品種。目前在等級醫院常用的通用名藥物按照1000個左右計算,國家層面就已經覆蓋了五分之一,而各地區層出不窮的地方集採和價格聯動,業內流傳的500個品種動態調整估計明年最遲2023年就可以完成。
實際上,我國新藥的上市速度遠沒有集採的速度快,過幾年國家級的集採在化學仿製藥領域可能會出現缺藥可採的現象。聽起來很玄幻,但事實就是有一些品種,它的屬性決定了基本沒有企業想去立項做一致性評價,舉個例子——阿司匹林腸溶片,技術難度高,藥品單價低。考慮到藥品特別是需要做臨床BE試驗的品種硬性的研發註冊週期,現在立項開發的產品等到上市的時候如果考慮不充分可能已經集採過了。那從產品的角度出發,院內銷售佔比大的品種在集採之後上市基本上對企業的貢獻就會有天壤之別。
從這個角度考慮,現在產品立項,可能選的點就需要偏向於搶首仿了。與其在被篩過一遍的產品裡再找,不如考慮一下以前沒有涉及過的領域。打個比方,在我們還在關注國產PD-1藥品銷售的情況,已經有企業瞄準了PD-1的開山鼻祖O藥,前些時候有企業公告稱自己的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生物類似藥的臨床試驗申請已經被CDE正式受理,突然就有了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前段時間新推出的生物類似藥一致性評價指導,據說對生物類似藥的適應症外推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未來可能會很難),在加上國產PD-1類藥物為進醫保瘋狂砍價,等生物類似藥出來的時候,真不知道未來的定價可以定到多少。再想一下多年之後,如果PD-1藥物進集採,那最終的價格能打到多少呢。
言歸正傳,在化學仿製藥領域,近來對原研專利的挑戰變得越來越頻繁,從側面說明了已經有企業看中了這塊,而現在還沒有行動起來的企業,說實話真的可以抓緊時間行動起來了。在集採遍地開花的今天,對於仿製藥研發的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如果錯過了轉型創新藥企業的最佳時機,又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去做創新藥,在仿製藥這個池子裡,未來還能看的估計就是專利挑戰搶首仿之後給的市場獨佔期了。
不過話說回來,在獨佔期內,想要集採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可能性,在這段時期沒有政策手段快速實現醫院准入,如果走原來那條仿製藥銷售的老路,時間戰線拉得過長,很可能市場還麼做起來,獨佔期已過集採來了。組建團隊時間太緊,不建團隊銷售很難有保障。但說實話,集採可以改變一個公司的組織構架,但如果讓一個企業失去了自主進取向上拼搏的勇氣,只想藉助集採東風,那一旦路徑依賴養成惰性,從某種角度看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