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國東方航空公司與中國商飛公司正式簽署C919大型客機購機合同,這也是國產C919客機在全球首個正式合同,東航將成為首家運營C919的航空公司,首批5架將投入上海至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國內航線,預計該型客機很快將取得國內航空適航證。
目前看來,國產大飛機立項十多年來,經過國內各界近乎“不惜一切代價”的投入和推進,已開始進入“開花結果”的收穫階段。而大批與民航客機配套的國內航空技術企業,也即將透過該型客機的生產、銷售和商業執行而建立起龐大的民用航空產業鏈,對國內尖端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升級都有很大價值。
對於關注軍事領域的人群來說,我們一樣十分關心國產大飛機的研製工作,且關注點不僅僅是自主創新的價值,更有相關技術在軍用領域上的價值。對於國產大飛機是否可以“民轉軍”,我們可以做一些科普。
民航客機“從軍”的情況,在航空技術強國裡比較常見。客機在民用領域經歷了較多市場考驗,為了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往往需要在航程、飛行成本、乘員安全舒適、維護可靠性等方面都具備相當的競爭力。雖然軍用飛機一般傾向於追求效能優先,成本屬於次要位置。不過在需求數量龐大的特種飛機領域,如預警機、加油機、反潛機、巡邏機等,往往更多地使用民用客機進行改裝研製。
這些飛機通常不需要身處一線戰場環境,對飛行效能的要求不算突出,但對留空效能、航程、持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需求卻比較突出,與民航客機的功能特性更為接近。而且在現成的客機基礎上直接改裝,還省去了從頭研製大型平臺的高昂成本。因此,這種做法在二戰後的民航客機市場成熟後,應用日趨普遍。
以美國空軍為例,E-3“望樓”預警機和E-8“聯合星”戰場監視機都以波音707客機改裝而成;E-7“楔尾鷹”預警機和P-8“海神”反潛巡邏機則以波音737客機改裝而成;KC-135空中加油機和RC-135戰略偵察機,均脫胎于波音707的原型機,即C-135運輸機。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民航客機制造能力,因此也在客機基礎上發展出了“大西洋”反潛巡邏機、“獵迷”預警機、“百眼巨人”預警機等一系列效能不凡的特種飛機。這些飛機在軍用領域的表現都相當出色,除了本國自用,還可以有選擇地對外出口。
由於國產民航客機發展較晚,長期難以提供效能出色的基礎平臺進行改裝。故人民空軍的軍用特種飛機,主要採用國產或引進的軍用運輸機來改裝。伊爾-76、運-8和運-9型運輸機均已成為改裝母體,預計運-20大型運輸機也將加入這一行列。
不過,軍用運輸機的基礎效能是運輸大件軍用貨物,整體設計思維和裝載人員的客機差異較大,即便加以深度改進,在人員長時間作業等方面,依舊難比客機平臺。而從任務需求和部隊裝備缺口等情況來看,我們極度需要各種用途的特種飛機,一款成熟度高的國產民用大飛機將成為軍方理想的選擇。
作為與歐洲空客A-320和美國波音737同級別的幹線客機,國產C919大飛機在理論上也具備相當程度的改進潛力。當然,緊隨其後上馬的雙發寬體大飛機CR929由於航程更遠、載荷效能更強,未來的軍用價值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