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在釣魚人眼中是最熟悉不過的魚種之一,鯉魚的適應能力強,因此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垂釣鯉魚,即便是北方地區冬季水面完全結冰,只要鑿出一個冰洞也有可能釣到鯉魚。但是有一些經驗的釣魚人都能發現,鯉魚其實是一種很膽小、很狡猾的魚種,而鰱鱅、草魚和鯉魚的體型大小基本相當,但是鰱鱅和草魚的膽量要大很多,也不會給人很狡猾的感覺。正是因為鯉魚膽小且狡猾,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水域中有很多大鯉魚,甚至還經常跳出水面,但是怎麼釣都釣不到。
養殖鯉魚警惕性最低雖然鯉魚經常表現出膽小、謹慎的特點,但是經過養殖的鯉魚警惕性其實是很低的。最常見的就是公園裡的錦鯉,這些鯉魚不僅不怕人,甚至還會去搶奪遊客手裡的食物,現在很多公園都開發出一種新的遊樂專案,那就是提供奶瓶讓遊客給錦鯉餵奶。從這些現象中完全看不出鯉魚有任何警惕性,其實這都是因為錦鯉在常年和人類打交道的過程中感覺不到任何危險,所以膽量才變得越來越大。
當然,公園裡的錦鯉不能被用來垂釣,所以即便是警惕性很低也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還有一種警惕性很低的養殖鯉魚,那就是黑坑中投放的生口鯉魚。這樣的鯉魚在經過人工養殖之後還沒有嚐到過被魚鉤傷害的滋味,因此警惕性也非常低。在黑坑垂釣生口鯉魚的時候,使用散炮來進行誘魚,無論是拉餌還是搓餌用來釣魚都沒有任何問題。並且為了強化誘魚效果並刺激鯉魚開口,釣魚人往往還會新增很多小藥,例如大麥紅薯膏、果酸、黑糖等等,這些小藥在垂釣警惕性較低的生口鯉魚時效果都非常好。總體來說,垂釣警惕性較低的養殖鯉魚關鍵就在於利用散炮的霧化以及小藥的濃郁香味來誘魚。

野生鯉魚的警惕性會明顯高於經過人工養殖的生口鯉魚,這是因為自然水域中存在著大量的捕魚、釣魚現象,魚長期生活在危險係數較高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警惕性。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鯉魚都具有較高的警惕性,個體較小的鯉魚因為危險經歷較少,生存經驗還不夠豐富,所以警惕性也不會太高。
只要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野釣的時候釣獲2斤以下的小鯉魚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有時一天下來還能釣不少,但是想要釣到大體型的鯉魚難度就非常高了。
野生大鯉魚警惕性較高隨著野生的小鯉魚逐漸長大,所經歷的危險也逐漸增多,生存經驗更加豐富,因此野生大鯉魚的警惕性會顯著提高。透過很多水下攝影機拍攝的影像資料就能發現,野生大鯉魚進窩之前會在窩點外圍進行觀察,並試探性地吃一些零散的窩料,如果窩料或餌料的味型過於刺激,野生大鯉魚往往會放棄覓食。
因此,想要釣到野生大鯉魚必須使用更清淡、更天然的窩料和餌料,例如玉米、麥粒等等,這些純糧食類的窩料和餌料能夠有效降低野生大鯉魚的警惕性。另外,垂釣野生大鯉魚必須做好長時間守釣的準備,也就是持續幾天打窩而不釣,這樣一來野生大鯉魚就會認為在窩點裡覓食非常安全,從而降低警惕。

其實野生大鯉魚還並不是警惕性最高的,因為野生大鯉魚雖然有豐富的生存經驗,但是畢竟很少被魚鉤傷害,而黑坑中的滑口鯉魚則完全不同,這些鯉魚經歷過多次釣放,對釣魚人所使用的鉤、餌、線有著清晰的認識,因此黑坑中的滑口鯉魚警惕性是最高的。
在多次吃虧上當之後,黑坑中的滑口鯉魚會進化出試探的本領,也就是用身體故意蹭線,或者是將鉤餌吃進嘴然後馬上又吐出來,這樣的行為都會讓浮漂出現明顯的訊號,但是抬竿卻鉤不到魚。
另外,滑口鯉魚還會盡量剋制自己的進食慾望,只要不是非常飢餓,它們都會躲在黑坑的中央不靠近岸邊覓食,所以滑口鯉魚的覓食頻率很低,在冬季氣溫較低的環境下甚至能堅持半個月以上不覓食。
想要釣到黑坑中的滑口鯉魚難度是非常高的,除了要使用極為清淡的餌料之外,還要使用較細的子線和較輕的魚鉤。但即便是這樣,面對黑坑中的滑口鯉魚也很難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