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黃陂曾提出過建設“漢口北新城”和成立“劉店街道”,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提了,但回過頭來看當初的設想,如果這個規劃真的能夠落地,或許今天黃陂南部的面貌會有所不同吧(或許發展得更好)。
在談漢口北新城之前,我們需要先看看黃陂南部行政區域的演變過程。
1992年之前,黃陂當時還叫黃陂縣,嚴格意義上的南部包括了4個鎮,分別是天河鎮、橫店鎮、灄口鎮和武湖農場,如今的黃陂南部則已經分成了4個街道和2個功能區,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1992年,灄口鎮成立灄口經濟開發區,2000年將灄口的劉店、下集、葉店、劉古塘、許廟等5個村鄉設為封閉管理,2003年將這一部分正式更名為盤龍城經濟開發區(同時將豐山等7個村交開發區託管),2004年盤龍城被批准為省級開發區。漢口北從灄口劃出來單獨管理要晚一點,大約是在2003年左右,為了承接漢正街批發市場的轉移。簡單說,就是將灄口街道一分為三。
漢口北
但其實黃陂曾經還有一個“漢口北新城”的規劃。按照相關資料透露出來的內容,當初規劃的漢口北新城包括了盤龍城開發區、灄口街道、武湖街道和三里橋街道的各一部分,東到武湖泵站河,北至武漢四環線,西邊到盤龍城遺址公園東,南至府河,整個新城面積約97平方公里。
當年的規劃裡,漢口北新城整體結構為“一軸兩片三心”,一軸為漢口北大道發展軸,兩片指灄口片和武湖片,三心即劉店綜合中心、灄口社群中心和武湖中心,功能佈局分為“三三二”共8個板塊,具體為:劉店、灄口、武湖三個市場群板塊,劉店、灄口和武湖三個居住板塊,臺創園和武湖工業園兩個工業板塊。
規劃中的漢口北新城在衛星地圖上大致的區域如下:
現在來看,漢口北新城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規劃,將南部的幾個街道,灄口、三里橋和武湖整合起來一起發展,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遺址公園西部則和橫店一起發展臨空產業。
從現狀來看,在產業佈局方面,黃陂南部的建設基本也是按這個規劃在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今的黃陂南部,GDP,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品總額佔了黃陂大半部分江山,黃陂能成為武漢新城區GDP第一,南部的貢獻舉足輕重),如果一定要說有遺憾,那就是南部的幾個街道沒有形成合力,灄口街道被越分越小,武湖和三里橋街道也被劃到長江新城。
如果漢口北新城當年能夠批准,如今的黃陂南部行政區域就簡單多了,東邊漢北新城(漢口北新城叫起來拗口,叫漢北新城更好聽),西邊武漢航空城,漢北新城管委會下面管轄武湖街道,灄口街道和三里橋街道(這樣編制人員就有保證,不會發生盤龍城管委會下面沒有街道,導致環衛人員不足的問題)。
灄口鎮區
在漢口北新城大的規劃裡,還包括了小的劉店新城,由於劉店位於漢口進出黃陂的咽喉地帶,其發展好壞對於黃陂的城市形象影響極大(之所以很多人說黃陂的城市顏值不如江夏,劉店開發不夠快是主要願意之一),故黃陂區很早就想發展劉店,當時在大的漢口北新城規劃下,還計劃建設劉店新城。
現在來看,漢口北新城的規劃裡,大部分都已完成,唯一還要加油的是劉店新城(劉店立交周邊為黃陂規劃的商務區,原則是寧缺毋濫,所以發展相對較慢)。
至於南部想成立劉店街道,可能是因為盤龍城管轄範圍太大,但開發區只是一個省級,編制有限的情況下,服務人員不足以滿足城市化的需要。
劉店立交周邊
綜述:
為什麼漢口北新城的規劃沒有落地呢?原因或許是如果要整合幾個街道,漢口北新城的級別需要比盤龍城省級開發區還要高,這個批准的難度確實很大。
黃陂南部行政區域未來應該還會整合,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被批准以後,現在的盤龍城開發區範圍應該會有相應的變動(宋家崗,現在已經明確屬於武漢航空港了),問題是,盤龍城葉店以東的地方、漢口北和灄口三個地方會重新整合在一起嗎?
規劃中的臨空區 ,包括了宋家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