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覆蓋的北極,
從來不是寒枝雀靜之地。
早在20世紀初期,各國即開始瓜分北極。
1907年,加拿大提出扇形原則,
1916年,沙俄成為第一個按此主張北極主權的國家。
20世紀50年代,扇形原則不被國際承認。
北極成為美蘇兩國核潛艇時常出沒的場所。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
北極及其附近海域被納入國際海底管理局管轄,
不屬於任何國家領土,
但只要能證明海水下的大陸架是一國領土的自然延伸,
該國還可以對這樣的“外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各國即根據這樣的原則,
申請對北極地區行使“外大陸架”權利。
2001年俄羅斯提交外大陸架劃界提案,
要求面積達到北冰洋地區的一半,
因為“證據不足”被駁回;
2007年,俄在北極點海床上插上一米多高的鈦金屬國旗,
以宣示其對北極的主權,
近年來,俄更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不斷對外“秀肌肉”。
圖:俄羅斯“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
俄羅斯在北極最強大的競爭者是美國,
2010年,美國頒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宣稱,
美國是一個北極國家,
在北極地區擁有廣泛和根本的利益。
2013年,美國國防部發布《國防部北極戰略》,
提出美國將積極發展北極地區的海軍力量和基礎設施。
2014年,美國海軍又頒佈了《美國海軍北極路線圖》,
並任命了一名負責北極事務的特別代表。
圖:美國破冰船極地之星號
俄羅斯當年以720萬美元、
每平方公里4.19美元的價格
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
時至今日或許會後悔不已。
因為他們不僅贈送了一塊資源豐富的土地,
還為他們未來在北極爭奪戰中增加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對手。
圖:俄羅斯漫畫《普京的下一個動作,(收回)阿拉斯加》
除了美俄,加拿大、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
都在主張自己在北極圈內的主權權利,
甚至連英國也在2007年聲稱,
其對北極附近大西洋水域水下大陸架擁有主權權利,
日本,則在2013年宣佈設立“北極擔當大使”,
要力爭加入北極理事會,在北極獲得存在感。
圖:2008年公佈的“北極地區的海事管轄和邊界”示意圖
◐
那麼,北極究竟有什麼值得爭?
北極擁有大量的海產資源,
海象皮、白鯨油、北極鮭魚、鱈魚等,
不僅是當地土著居民的生存必需品,
成為早期探險者進入北極的強大驅動力之一。
圖:獨角鯨捕食北極鱈魚,By Paul Nicklen
然而更重要的是,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8公佈的資料,
在北極廣袤的凍土和冰川之下,
蘊藏全世界13%的石油儲量,
30%的天然氣儲量,
25%的煤炭儲量,
以及大量的銅鎳鈽複合礦、金剛石、鈾、鐵等戰略資源。
也許,用第二個中東來形容北極並不為過。
當全世界的資源消耗殆盡,
北極就會成為全世界最後的資源庫。
未來,誰控制了北極的寶藏資源,
誰就掌握了未來經濟發展的命脈。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甚至預測,
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在北極爆發。
也許有人會問,
這樣的極寒之地,如何會成了能源的寶庫呢?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
2004年8月,
美國、荷蘭等國科學家向北極出發,
他們組成了國際海洋鑽探計劃(IODP)北極研究小組,
在北緯88度的北冰洋底挖取了地核或巖芯分析後發現,
5500萬年前北極附近一個地區曾是亞熱帶氣候。
科考隊成員、美國耶魯大學地質學教授帕加尼說:
那裡當時可能是亞熱帶,蚊子大概有人的腦袋大。
就像現在的佛羅里達,
是個擁有濃密杉木和柏樹的世界。
那時的北極有許多淡水湖,
湖中“滿江紅”生長得極為茂盛,
數噸重的“滿江紅”形成一個大墊子,
覆蓋了北極然後向南生長,
“滿江紅”能夠吸收二氧化碳,
這可能最終導致了北極變冷。
圖:水生植物滿江紅
◐
除了資源,北極還是未來的戰略要地。
《2009北極海運報告書》估計,從2030年起,
北極地區就可能出現西北、東北兩條北極航道。
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
就有人要試圖打通經由北極,
貫穿北美、西歐和東亞地區的航道。
他們對前方一無所知,卻都抱有極其堅定的信念:
既然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已經證明地球是圓的,
那麼在這片北方的凍海上,
無論向西還是向東,
都能以更短的路程到達東方。
圖:麥哲倫環球航行
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
航行至北美大陸東海岸的紐芬蘭島後,
決定繼續向北找到一條通向中國的捷徑,卻一去不返。
荷蘭人巴倫支的3次北極航行深入至北緯79度49,
他成功在北極越冬,卻在3年後病死在一塊浮冰上。
1610年,英國人哈得孫駕駛著“發現號”直達加拿大東北部。
22名探險隊員中9人被凍死,
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
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1725年1月,丹麥人白令接受彼得大帝任命,
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的任務。
在此後的17年中,
白令順利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
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
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
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
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圖:白令
此後,直到1878年,
芬蘭籍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國際性探險隊,
首次打通了自然條件較好的東北航線。
1905年8月,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第二次啟程,
於1906年9月成為第一個乘船透過西北航道的人。
圖:阿蒙森出發去北極前,察看他的水上飛機
如今,隨著行業技術的進步,
更因氣候變暖,北極航道即將變成現實。
通常而言,從歐洲前往亞太地區有3條主要航線,
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非洲好望角到達太平洋。
船隻若能取道北極,航程將大大縮減。
比如,從日本橫濱港至鹿特丹港的航線,
取道非洲好望需要29天,
取道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需要22天,
而取道北冰洋僅需15天。
如果使用北極航道,
華盛頓港至莫斯科港的航程將縮短1000公里以上,
倫敦港至東京港的航程將由2.8萬公里縮短為1.6萬公里。
世界發達國家大多處於北緯30度以北地區,
這個地帶生產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產品,
佔據70%的國際貿易。
當今國際貿易主要依靠航運來完成,
而北極航道連通了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大經濟活躍區域。
這個正在融化的寒冷冰洋,
在未來或許要改變全球的財富走向和地緣格局。
圖:北極航道的破冰船
◐
科學家預計,北冰洋上的冰正以每年3%的速度融化,
再過50-100年,北冰洋可能完全沒有冰山屏障
那時,航運、漁業和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將暢通無阻。
這就是為何隨著全球天氣變暖,
北極地區的浮冰面積正在逐步縮小,
人類對北極的爭奪卻愈演愈烈。
那時,人類對北極資源的開發或許會到達空前瘋狂的地步。
在北極生存的北極熊、海象、海豹、鯨魚等,
或許會遭受滅頂之災。
圖:北極熊被困破碎浮冰,by Josh Anon,美國